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生英语素养要求的演变及时期差异

初中生英语素养要求的演变及时期差异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1恢复阶段之初中英语课程目标此阶段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突出培养学生以下英语素养。初中英语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出译,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是英语课程目标工具性的体现。表1—3调整阶段之初中英语课程目标这一大纲除了坚持以往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兴趣、自信、动机、意志力、道德品质等素养之外,还突出培养学生以下英语素养。

初中生英语素养要求的演变及时期差异

为清晰地揭示其英语素养演变的过程,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借鉴相关研究,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恢复阶段(1978—1984年)

改革开放,教育先行。1978年至1984年期间,教育部主要颁布了两个大纲,即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以下简称《大纲(实行草案)》]及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修订版)》,其初中英语课程目标见表1—1所示。

表1—1 恢复阶段之初中英语课程目标

此阶段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突出培养学生以下英语素养。

1.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大纲(试行草案)》提出,通过八年的英语学习,学生能阅读中等难度的读物;或从初中开始开设英语,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能阅读浅易读物。初中英语课程目标突出阅读教学,教师除了对课文进行教学,还必须指导学生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读物,以实现阅读目标。除阅读能力之外,两次大纲都提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对不同年级的初中课程制订目标要求,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训练,以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

《大纲(修订版)》强调学习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认为学习语言、语法、词汇的目的是为交谈、阅读、写文章。有了听、说、读、写能力,才能为“四化”建设服务。另外,应用外语的能力才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尺度。初中英语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出译,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是英语课程目标工具性的体现。

(二)发展阶段(1985—1992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际交往与贸易日益频繁,使得英语的交际能力日益重要,而我国英语教学水平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为提高我国科学文化素质,需要大量通晓英语各方面的人才。教育部在本阶段颁布了三个英语教学大纲,即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1988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以下简称《大纲(初审稿)》]、1990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大纲(修订本)》]。其初中英语课程目标见表1—2所示。

表1—2 发展阶段之初中英语课程目标

这个阶段,大纲的制定比以往的越来越具体和全面,课程目标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由以前的工具性逐渐走向人文性,在继续重视初中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之外,还突出培养学生以下素养。

1.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力、道德品质等素养

1986年,《大纲》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英语人才,明确初中英语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有理想抱负、自律的学生。1988年,《大纲(初审稿)》将传统大纲中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为“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导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积极开展课堂互动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和机会,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情感。1990年,《大纲(修订本)》要求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培养自信心与意志力。

2.初步的交际能力

在初中英语课程目标中,实现了由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到培养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的转变。1986年,《大纲》取消了“译”,提出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学原则中,《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英语课程目标从重“双基”转向学生运用能力的一个转折点。1986年,李筱菊推行交际教学法,提倡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对交际能力的培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88年,《大纲(初审稿)》规定初中英语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要全面发展。1990年,《大纲(修订本)》明确要求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交际。

3.思维能力

以往的课程目标都无涉及思维能力。1988年,《大纲(初审稿)》开始强调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智力,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智力,发展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大纲(初审稿)》要求教师应摒弃以往的应试教育,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各种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这一阶段,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步较大,而且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然而,其中也存在问题,大纲虽强调“听说领先”,但不符合我国当时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听说教学费事低效,延缓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以阅读带动听说。

(三)调整阶段(1993—2000年)

20世纪末,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使英语日益成为商贸往来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试用修订版)》]应势而出。其初中英语课程目标见表1—3所示。

表1—3 调整阶段之初中英语课程目标

这一大纲除了坚持以往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兴趣、自信、动机、意志力、道德品质等素养之外,还突出培养学生以下英语素养。(www.xing528.com)

1.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在2000年之前的大纲中从未提及,而此次大纲反复出现了“了解文化差异”“增强世界意识”等,明确提出了初中英语教育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西方文化,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

2.思维能力

与1988年和1990年的大纲相比,这次大纲更详细地提出开发学生的智力,注重思维的训练,拓宽思维的范围,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英语是外语,没有天然的语言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记忆术、想象链接、头脑风暴等。

3.真实交际的能力

1986年,《大纲》提出了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1988年,《大纲(初审稿)》提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2000年,《大纲(试用修订版)》更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提出,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话题,强调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且教材设计上增设了对话练习,以提高学生真实交际的能力。

4.祖国意识与国际意识

2000年,《大纲(试用修订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比以前更为全面和深入。其提出培养学生热爱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和国际意识。总之,该大纲重视学生性格、品格、意志和交往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由此可见,人们对英语课程目标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由表层的语言知识目标向综合语言运用目标过渡,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和修订我国初中英语课程目标。然而,此次目标虽比较全面,但并没有推行。

(四)新课改阶段(2001—2013年)

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的核心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是21世纪的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其初中英语课程目标见表1—4所示。

表1—4 新课改阶段之初中英语课程目标

这一课程目标在继承以往大纲的培养目标(如听说读写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同时,还突出了以下素养。

1.国际理解素养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是我们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工具,是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对课程目标的梳理,笔者发现,文化意识经历了从识别表征文化到理解深层文化再到国际理解教育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大纲并无涉及文化意识。1992年,大纲开始重视文化意识。2000年,《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增强世界意识。2011年,《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培养国际理解素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培养

情感态度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任务,是初中英语课程的“灵魂”,是高层次的生成性目标。以往的大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意志、自信、个性、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因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情感品质。这些情感因素在英语学习中起着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对能否取得成功的英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等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合作精神、自信意志,还要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树立其自信心,并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使其正确认识自我,能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健全的人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经历从忽视到重视的过程。1978—1980年的大纲虽在英语课程目标中提出了听说的要求,但没有对听说做出具体的规定;1986年,《大纲》意识到英语表达的重要性,提出要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1990年,《大纲(修订本)》提出要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2000年,《大纲(试用修订版)》对听说、口头表达和真实的交际能力都做出了要求。2011年,《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学生的交际能力做出了更明确具体的规定,并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能够使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际,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双基到三维目标的转变,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注重知识教育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

(五)深化课改阶段(2014年至今)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愈加频繁,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与世界接轨。受国际教育潮流的影响,也出于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素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发布,它成为各级各类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制订的指南。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以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思想。其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学会学习、责任担当、人文底蕴、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成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即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是学校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生存、学习、发展的综合性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素养为各级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制订提供了依据与指明了方向。

《意见》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转向培养学生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去的课程目标对思维能力鲜有提及,而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框架都将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因而对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成为共识,思维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重要的能力素养。英语是语言学科,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我们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语言表达都是思维的外化。当我们学习时,必须主动对英语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提炼、赏析、概括、评价、批判等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能力将有助于我们掌握语言能力,并通过课程内容,深度挖掘并汲取精华,丰富内心世界,涵养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通过素养演变研究,笔者发现,英语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与延伸。在改革开放恢复阶段至新课改阶段,初中英语教育改革力度都比较大,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也在不断扩展与深化。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是由初中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所组成,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个阶段的初中英语课程目标分析、总结、提炼,结合新时代下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思想,笔者认为,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必然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必备品格必然包括兴趣、意志、自信、个性、合作精神、国际理解、国家意识、世界意识等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