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与习俗

云南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与习俗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彝族茶俗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自古至今分布最广的世居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发现、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之一。此外,在一些彝文古籍、口头以及民俗事象里,彝族总是将茶放在酒和肉之先的位置,形成了“一茶二酒三食肉”的饮茶文化特色。彝族在举行婚礼时,要念《寻茶经》。至今在西南彝族聚居区,烤茶及“一茶二酒三食肉”的习俗仍然到处可见。(三)傣族茶俗傣族擅于种茶。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作“猎虎的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与习俗

(一)哈尼族茶俗

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种茶、饮茶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1.哈尼族祭茶

哈尼族在每年初春举行的全寨性的祭祀活动“甫玛突”节,有一个对茶树的祭拜仪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赶快从冬眠中醒来吧,祈求茶树多发芽。届时,主持祭祀的摩匹率众跪在一棵选定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神秘而又严肃。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

2.哈尼族土锅茶

以土锅煨煮酽茶饮用,是哈尼族最古老的饮茶方式。将土质陶罐洗净烘干,抓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罐中,把陶罐置于熊熊燃烧的火塘边烘烤一段时间,烤至茶叶散发出诱人的阵阵清香时,将清水舀入罐中,再把陶罐置于火塘边煨煮。煨煮时间可长可短,既可煨煮片刻即饮用,也可煨煮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但以煮至罐中水剩一半时色泽和口感最佳。正宗的哈尼族煨酽茶茶水色泽深黄带紫,味苦涩,兼有一股浓烈的烟熏味。“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阮福《普洱茶记》),说的就是哈尼族煨酽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待客茶,一般均以精茶为原料。其用清水将土锅洗涮干净,舀入清水,将土锅架到火塘边的锅桩石或铁三脚架上,烧开锅中的清泉水,在滚沸的开水中加入精制茶叶,煨煮三五分钟后即可倒入杯中饮用。土锅茶水色泽金黄,幽香绵长,品位高雅。

3.哈尼族青竹茶

青竹茶是哈尼族在山里劳动时常喝的茶。制法是砍来竹筒,一端留节。竹筒里倒入适量清水,架在火塘架上烧煮,同时用火把茶叶慢慢烤至焦黄后投入竹筒中,再煮沸竹筒里的水,就烧成了青竹茶。青竹茶的汤色青绿中带黄,有竹与茶的清香味,慢慢品茗,清爽津甜。

4.哈尼族茶歌

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时候,烧起火塘,煮上煨酽茶,人们围坐在一起,就开始唱民族的创世古歌、迁徙史诗等,其中茶歌也是他们经常唱的,唯一不同的只是茶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唱,别的如创世古歌、迁徙史诗等则不行。哈尼族的茶歌一般有“种茶歌”“采茶歌”“饮茶歌”“情茶歌”等。哈尼族的茶歌唱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5.哈尼族茶疗

哈尼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用茶来做医疗保健。比如在眼睛感到疲倦时,他们会抓来一大把茶叶,取一个茶缸,用沸水浸泡茶叶,把双眼移至缸口,让蒸腾上升的茶水热气不断熏眼睛,反复数次,眼睛的疲倦和痛感就会减轻,疗效明显;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出热痱子,将茶叶、生姜、葱等用热水浸泡后给孩子洗澡,亦可治疗热痱子;等等。

(二)彝族茶俗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自古至今分布最广的世居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发现、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之一。彝族称茶为“拉”,茶叶为“拉觉”,茶水为“拉依”。

凉山彝文古籍《茶经》记载:“彝人社会初始,已在锅中烤制茶叶,‘女里’时代煮茶茶气飘香,‘社社’时代始用茶水敬献诸神……”这里所说的“女里”和“社社”,指的上古时代世间经过混沌时期之后首先出现的两个时代,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说明彝族发现、制作茶的历史相当悠久。

此外,在一些彝文古籍、口头以及民俗事象里,彝族总是将茶放在酒和肉之先的位置,形成了“一茶二酒三食肉”的饮茶文化特色。

彝族在举行婚礼时,要念《寻茶经》。新娘到夫家的第一天,饮食毕,首先要进屋煮茶敬翁伯、婆婆、姑子和丈夫;办丧事时,要念《茶的根源》;过年节举行各种祈福仪式时,首先要用茶水献祭祖先和诸神;在诅咒凶邪、招魂唤魂和超度祖灵等大型仪式安插的各式天星图中,都要安插“茶祭坛”和“酒祭坛”,并称祭献的贡品为“之所拉所”,意为茶气酒气。

1.彝族祭茶

作为世居西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对于促使西南地区茶的产生和发展,不可能没有彝族的参与。至今在西南彝族聚居区,烤茶及“一茶二酒三食肉”的习俗仍然到处可见。

2.彝族烤茶

彝族的烤茶煎法与一般的冲茶有所不同。它是先将绿茶放入烤热的铜制或陶制茶罐内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趁热端离水源,灌入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入热水至灌满,又于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方倒出茶水滤过,内加盐、炒米核桃粉、芝麻等即可饮用。彝族的烤茶色、香、味俱佳。

(三)傣族茶俗

傣族擅于种茶。早在300多年前,傣族先民就已经大面积栽培利用茶树。傣族也特别喜爱饮茶,并对茶赋予了许多美好的理解和神圣的寓意。傣族人家的婚丧嫁娶、礼仪活动都少不了茶的内容。同时,竹与茶紧密联系,自然地成为傣族一种独特的茶文化:盛茶用竹篮,晒茶用竹席,包茶用竹笋叶,饮茶用竹杯,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竹筒茶。

1.傣族竹筒茶

竹筒茶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饮茶方式。傣家人把晒青毛茶一点点放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6~7分钟后,竹筒内的茶叶软化,用木樟棒把竹筒内的茶叶舂实压紧,再装进茶叶。这样边装边烤边舂,直至茶叶填满竹筒,待茶烤干后,削开竹筒取出圆柱形的茶叶柱,掰少许放入碗中,冲入沸水约5分钟即可饮用。这种竹筒茶,既有竹子的清香,又有茶叶的芳香,滋味浓醇,回味持久。竹筒茶可长年储藏,渐渐演变成独特的普洱茶。

2.喃咪茶

在民间,傣族喝的茶大多数是自己制作的大叶晒青茶。傣族招待客人时喜欢把茶泡在一个大器皿中,待茶泡开了再往客人的杯子里倒。茶过三四泡,茶味变淡后,将茶叶捞出,拌上大青果(傣名嘎哩罗)制的喃咪(傣语,意为蘸水)吃,茶叶余留的淡淡苦涩与大青果汁的回甜溶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这便是傣族“喃咪茶”的吃法。

3.茶水泡饭

茶水泡饭是景洪市傣寨的一种风俗。每当过节或亲友聚会,寨中的姑娘们习惯在客人中找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找到意中人后,姑娘会亲手泡一碗茶泡饭送给他吃。

(四)拉祜族茶俗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奋进不息的民族。“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语,“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作“猎虎的民族”。

1.拉祜族烧茶

拉祜族烧茶是拉祜族习惯的一种饮茶法,即将从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叶鲜茶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黄,再放入茶罐内煮饮。

2.拉祜族烤茶

拉祜族烤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①装茶抖烤: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其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香时为止。②沏茶去沫: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后待饮。③倾茶敬客: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④喝茶啜味:拉祜族兄弟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热茶啜饮。

3.拉祜族糟茶

糟茶也是拉祜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简便的饮茶方式。它是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再煮片刻,即倒入茶盅饮用。茶水略有苦涩酸味,饭后饮具有解渴开胃的功能,风味特别。

(五)佤族茶俗

佤族自称“阿佤”,其先民是古“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剌”“哈瓦”“卡瓦”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1.佤族竹筒茶

佤族竹筒茶是一种古老的茶俗,用竹筒煮茶饮茶,别有情趣

阿佤人的日常生活少不了竹,他们住竹楼、坐竹凳、用竹碗、使竹筷、睡竹箩。有一首山歌这样唱:“竹叶青青竹筒长,砍节竹筒装砂糖,吃了砂糖竹筒在,妹不变心日子长。”

如果说在竹筒放砂糖是青年男女甜蜜恩爱的象征,那么在竹筒里煮茶水则又包含了更多的内涵。竹筒茶还可以制成姜茶,用于驱寒发散;制成糖茶,用于补气血;制成薄荷茶,用于解暑。阿佤人又习惯就着竹筒茶吃用竹筒煮成的糯米饭,喝用竹筒装的阿佤水酒。青年男女对坐饮酒喝茶,别具一番情趣。

2.佤族烧茶

烧茶在佤族中广泛流行,佤语叫作“枉腊”,是一种近于烧茶的方法。首先,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边备用。然后,把茶叶均匀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叶焦黄时,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饮用。这种茶苦中带甜,散发出一股焦香,味道别具一格。

(六)布朗族茶俗文化

布朗族古时称濮人,是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之一。布朗族聚居区拥有连绵起伏的茶山,郁郁葱葱,清香四溢,是闻名世界的普洱茶的故乡巴达山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一棵高达34米、树龄有1700多年的“茶树王”。这棵树被看作是中国作为世界茶叶故乡的活见证。善于种茶的布朗族人,就居住在美丽清香的茶山上。千百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一般都会在那里种下茶树,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经有过布朗族寨子的地方,其附近几乎都有古茶树。在景迈山、布朗山、西定、巴达和打洛等地,最早种茶的均是布朗族。布朗山的茶叶,汤色金黄透亮,苦涩味重,回甘好,生津强,呈蜜香,祛油腻,是普洱生茶名品。(www.xing528.com)

布朗族人擅于制作晒青毛茶和酸茶,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土罐茶的习俗,多年的种茶实践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布朗族妇女个个都是制茶能手,每年4~5月,她们将采回的嫩毛尖放进锅里炒干,趁热装入带盖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待竹筒的表皮烤成焦状时,喷香可口的竹筒茶就制成了。

1.布朗族烤茶

生活在茶乡的布朗族人品茶极为讲究,他们的烤茶更是别具特色:将茶叶放入特别的茶罐中,放在火塘边烘烤,扑鼻的香气冒出时注入滚烫的开水,浓郁香醇的烤茶就制成了,这是布朗族人待客的上品。

2.布朗族酸茶

酸茶的制作方法是,把茶叶装入较粗长的竹筒内,压实、封口后埋入房前屋后地下干燥处,以土盖实,埋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食用。

3.布朗族喃咪茶

喃咪茶是蘸喃咪吃的茶,某些布朗族同胞以茶当菜。吃法:将新发的茶叶一芽二叶采下,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以减少苦涩味,再蘸喃咪吃。有的甚至不用开水烫,直接将新鲜茶叶蘸喃咪佐餐。

4.布朗族青竹茶

青竹茶是布朗族在野外劳动时的饮茶方式。在劳动间歇,布朗族人在地头边燃起火堆,将刚砍下的香竹砍成长短不一的竹筒作为煮茶和饮茶的器具。竹筒长30~50厘米,装入清凉的山泉水后,放在火堆边烘烤,待水沸腾后,放入随身携带的晒青毛茶稍煮片刻,煮好后即可倒入若干短竹筒内,分送众人饮用。这种青竹茶将山泉水与青竹香、茶香融为一体,滋味浓醇、爽口。

5.布朗族土罐茶

布朗族人还采用土罐茶招待宾客。这种土罐茶是将晒青毛茶放入一个小土罐中,在火塘边慢慢烘烤,并不停地抖动,使茶叶能均匀受热。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

布朗族也将茶叶作为祭品、礼品,甚至姑娘们的陪嫁品。赕佛、建新房、入寨式、祝寿、订婚和结婚等,茶叶、酸茶都是布朗族人之间表达心意、传递感情的礼品之一。

(七)白族茶俗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后来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白族的三道茶的形成,还伴随着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师父看见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自此开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谓之苦茶。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将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但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作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八)纳西族茶俗

纳西族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民族,他们平日爱喝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龙虎斗”。此外,他们还喜欢喝盐茶。

1.纳西族龙虎斗茶

纳西族喝的龙虎斗茶,制作方法也很奇特,首先,用水壶将茶烧开。另选一只小陶罐,放上适量的茶,连罐带茶烘烤。为免使茶叶烤焦,还要不断转动陶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叶发出焦香时,向罐内冲入开水,烧煮3~5分钟。同时,准备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这时,茶盅内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同胞将此看作是吉祥的征兆。声音愈响,在场者就愈高兴。纳西族认为龙虎斗还是治感冒的良药,因此提倡趁热喝下。如此喝茶,香高味酽,提神解渴,甚是过瘾。

2.纳西族妇女烧茶

纳西族喝的妇女烧茶一般是盐茶,其冲泡方法与龙虎斗茶相似,不同的是在预先准备好的茶盅内,放的不是白酒,而是食盐。此外,也有不放食盐而改换食油或糖的,分别取名为油茶或糖茶。

(九)普米族茶俗

普米族史称“西番”,自称“拍米”,“拍”是“白”的意思,“米”意为人,“拍米”就是白人的意思。由于与白族、汉族、彝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杂居,多数普米族人具有兼通三四种民族语言的本领。普米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常使用汉文和藏文。

普米族饮用的打油茶别具一格。油茶用土陶罐煨制,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烫后,加猪油或香油,再加小撮米煎黄,然后加入茶叶,待茶叶烤香后,加入开水煨涨,将茶汁滤入碗中加盐巴、火麻子与草果混合粉(1500~2000克火麻子放3~4个草果煎黄,磨成细粉备用),然后饮用。另一种饮法是先把花生米、芝麻、黄豆、枇杷、盐巴、干笋等放在油锅中,用旺火炒黄炒熟,取出放在茶碗中做配料,然后把茶叶也放在油锅中,炒至微黄时,注入清泉水,煮沸片刻后,将茶叶捞出,再把茶渣倒入有作料的茶碗中,便成为“打油茶”。打油茶既能解渴、消除疲劳,又是滋补身体的保健饮料。所以,现在当地的其他民族也普遍都吃油茶。家家都有油茶罐,男女老少都吃茶,“一天不吃打油茶,四肢无力脚打颤”,这是当地民族饮用打油茶的形象描述。

(十)藏族茶俗

藏族同胞喜爱喝酥油茶,酥油茶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藏族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酥油茶的做法是:先用大土陶罐或锅将泉水煮开,再把饼茶放在小土罐内烤至焦黄后,将茶倒在大土陶罐或锅里开水中煮片刻,用竹筛滤出茶渣,茶汁倒入酥油筒内(特制木筒或竹筒),加入酥油和炒熟舂碎的核桃仁、花生及盐、鸡蛋等,使劲用一根特制木棒上下抽打,把酥油与茶汁和配料混合成浆状,倒入碗中,边吃麦面粑、苞谷粑或糟粑边饮用,也可单独饮用。藏族主食青稞,炒熟后磨成的粉称为糌粑,和酥油茶进食,香郁可口,又助消化。

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藏茶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令人精力充沛,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发热性疾病,并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族,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更喜喝酥油茶。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十一)基诺族茶俗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基诺族自称“基诺”或“雅诺”,过去称为“攸乐”,主要聚居在基诺山区的43个村寨。在历史上,基诺山是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盛产“攸乐茶”而闻名。

基诺族的饮茶方法较为罕见,常见的有两种,即凉拌茶和煮茶。

1.基诺族凉拌茶

凉拌茶是极为罕见的吃茶法。凉拌茶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方法,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基诺族人食米饭时常用凉拌茶佐餐,凉拌茶其实是一道茶菜。

凉拌茶的做法并不复杂,通常是先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用双手稍用力搓揉揉碎,放入清洁的碗内;再将黄果叶揉碎,辣椒切碎,连同食盐适量投入碗中。基诺族人所用作料较多,一般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置约15分钟即可食用。这种凉拌茶用糯米饭佐餐,清香甘甜,余味悠长,满口甘醇,甜润回肠,使人饭量倍增,浑身有劲,夏食消毒,冬食驱寒。

2.基诺族煮茶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取出适量已经加工过的茶叶,投入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约3分钟,当茶叶的汁水已经溶解于水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汤注入竹筒,供人饮用。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又用它做饮具。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器具。

(十二)瑶族茶俗

瑶族的饮茶风习很独特,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一个多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咸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

瑶族同胞做咸油茶时,很注重原料的选配。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生长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沸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配料常见的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类,制作讲究的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另外,还备有食油、盐、姜、葱或韭等作料。

咸油茶的制作,先将配料或炸、或炒、或煮,制备完毕,分装入碗。而后起油锅,将茶叶放在油锅中翻炒,待茶色转黄,发出清香时,加入适量姜片和食盐,再翻动几下,随后加水煮沸3~4分钟,待茶叶汁水浸出后,捞出茶渣,再在茶汤中撒上少许葱花或韭段。稍时,即可将茶汤倾入已放有配料的茶碗中,并用调匙轻轻地搅动几下,这样才算将香中透鲜、咸里显爽的咸油茶做好了。

由于咸油茶加有许多配料,所以,与其说是一碗茶,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如此一来,有些深感自己制作手艺不高的家庭,每当贵宾进门时,还得另请村里做咸油茶的高手操作。又由于咸油茶的制作费工费时,操作技艺高,因此给客人喝咸油茶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按当地风俗,客人喝咸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这叫“三碗不见外”。

茶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元素,它相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又传递了民族的品德、礼仪、人际感情等诸多的人文情怀,凸显了鲜亮的茶文化。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普洱茶的起源、种植历史及普洱茶的主要产区,茶马古道的人文历史,普洱茶与少数民族的故事,以及与普洱茶有关的文学历史作品。茶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寄托。普洱茶不仅为少数民族创造了经济效益,也加强了茶马古道沿线各地区、国家的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