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将不少西南夷地区纳入统治范围。随着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开辟,在唐代时,茶已传至中原,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由于茶叶品质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腻等功用被藏族青睐,视其为配制“酥油茶”的极佳配料,从此他们便越雪山、漂金沙江,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茶叶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也愈加紧密。
茶马古道的兴盛,加强了川、滇、藏等省区少数民族聚集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为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普洱作为西南产茶地的主要场所之一,聚集了很多的少数民族。可以说,普洱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离不开普洱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努力。民国时期废除茶引制,使云南大叶种的苦涩耐泡得到了藏胞的特别喜爱,滇茶销藏数量不断增加,使得陷入困境的普洱茶得到了极大的商机,得以传承下来。
茶马古道的意义不仅只是历史上的茶马交换,它既是历史上汉、藏和其他民族多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渠道,也是促成多民族政治、商贸沟通联系、情感和心理亲近的主要纽带。沿着茶马古道前行,你会发现,虽然沿途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乃至房前屋后宗教信仰标志始终像走马灯一样变化着,但各民族却因为茶马古道和普洱茶的运输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
(二)普洱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www.xing528.com)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数千年前就有神农尝百草而发现茶之说。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茶的药理功效逐渐被发现,东汉华佗提出茶可“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作为食品的记录很早就出现了,春秋到西汉时期以茶为食非常普遍。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食茶的习惯。例如,布朗族独有的食茶方式吃“得责”生茶、布朗族与德昂族食的“酸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等古朴食法延续至今。普洱茶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云南诸多少数民族把茶看作民族精神的物质体现。普洱茶不仅仅是作为以茶为药、以茶为食、以茶为饮的药物、食物和饮品,其中还蕴含着茶情茶礼,伴随其一生。因此,茶在边疆各民族中最早用于祭祀,有“无茶不成祭”之说,将茶与祖先、鬼神、社会交往联系在一起。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信仰和崇尚,他们都有独立的人生哲学和独特的风情,都把茶当成一种高洁典雅的物品,认为茶是上通天神、中达祖宗、下连亲友的媒介和信物。云南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普洱茶栽种、加工、储存和药用、食用及饮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艺,并在与内地文化的交流影响下,形成了各个民族丰富多彩且独特的茶文化,同时将这种文化积淀为一种民族精神,体现于日常饮食习俗中,以茶礼、茶俗、茶艺和茶道展现出来,如白族三道茶、哈尼族“哈尼节节”、傣族竹筒茶等。
云南的少数民族利用普洱茶的方式丰富多彩,饮茶习俗各具民族风情,譬如傣族的竹筒茶,德昂族的酸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藏族的酥油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彝族的罐罐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茶,傈僳族的油盐茶,布朗族和阿昌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烧茶、烤茶、糟茶等。他们同时把茶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是我国珍贵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洱茶文化植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是云南民族文化的融合。伴随着茶马古道的悠悠铃声,普洱茶在中国西北地区和云南、西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扎根发芽,充溢着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质朴、自然、明礼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等特点。特别是有些地区的茶文化,几千年来未曾被遗弃,这也让后人从热气腾腾的茶盏中窥见了古人饮茶的智慧与礼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