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 200多年的历史。茶道的创始者是“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
1)陆羽的生平介绍
陆羽(733—804年),唐复州竟陵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编著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被誉为中国茶圣。
陆羽的身世坎坷凄凉,极富传奇色彩。据《天门县志》《上饶县志》以及陆羽的《陆文学自传》记载,陆羽大约出生于唐玄宗时的开元二十一年(733年),3岁时被弃于竟陵的一座小石桥下,被路过小桥的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发现,抱回寺中抚养。因陆羽无名无姓,也无法访得其父母是谁,智积禅师便用《易经》让陆羽自己抓阄卜卦,为他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智积禅师按照卦辞为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
陆羽在龙盖寺期间,智积禅师教他学文习字,习诵佛经,还教他煮茶。陆羽虽然生长在寺庙之中,与古佛青灯黄卷为伴,但他却执意不愿削发为僧。9岁那年,有一次智积禅师让陆羽抄诵佛经,但陆羽却向老僧发难,师徒之间展开了一场佛儒之道的大辩论。陆羽在其《陆文学自传》中记载了这场争论。
陆羽不愿学习佛家教义,还公然宣称要学习并宣传孔孟之道。智积禅师恼陆羽桀骜不驯,藐视尊长,不愿皈依佛门,就用繁重的劳动来迫他悔悟,罚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坞,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低头屈服,相反,求知的欲望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写字,就以竹划牛背为书。有一次,他偶然得到一本张衡写的《南都赋》就终日念念有词,攻读不倦。智积禅师知道后,怕他在外边活动会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就把陆羽禁闭在寺院中,令他栽花种树修剪园林树木,还派年长的僧人管束他。陆羽不堪忍受折磨和凌辱,12岁时,逃离龙盖寺,到一个戏班子学戏,作了伶人。
陆羽虽然相貌丑陋,且有口吃,但他聪明过人,机智幽默,饰演丑角非常受欢迎,后来还编著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746年),陆羽结识被贬为竟陵太守的河南尹李齐物,李齐物十分赏识陆羽的才华和抱负,赠送诗书并介绍陆羽到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使陆羽开始了真正的学子生涯。这对陆羽后来成长为唐代著名文人,被尊为“茶圣”具有重要意义。
唐天宝十年,陆羽揖别邹夫子离开火门山,结识了被贬为竟陵司马的礼部郎中崔国辅,他们交游三年,常在一起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友谊至深。唐天宝十三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犎牛及文槐书函相赠。崔国辅与陆羽的雅意高谊被载入了《唐才子传·崔国辅传》,传为千古美谈。
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陆羽随难民渡过了长江。南渡长江后,陆羽沿着长江对今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先后结识了无锡尉皇甫冉、诗僧皎然,成为挚友。
上元元年(760年),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开始了他“闭门著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以及“细写《茶经》煮香茗,为留清香驻人间”的隐居生活。他在隐居期间,一方面继续游历名山大川访泉问茶,广泛搜集资料,一方面同名僧高士保持交往,寻求知音,共研茶道。永泰元年(765年),《茶经》初稿完成后,社会名流争相传抄,广受好评。后来陆羽又结识了大书法家、政治家、诗人颜真卿,成为颜真卿的幕僚,并参与了大型韵书《韵海镜源》的修编勘校工作,在湖州期间,陆羽与他的红颜知己——唐代诗坛女杰、女道士李冶(字季兰)过往甚密。这些对他写出学贯三教、博大精深的《茶经》很有帮助。
陆羽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茶经》的写作过程前后经历了近30年时间,贡献给人类一个规模宏大、无体不备的茶文化体系,使陆羽被誉为中国茶圣。
2)《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3卷,共有10章,展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茶叶大世界。卷上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3章;卷中仅有四之器1章;卷下包括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6章。
(1)一之源
着重阐述了茶之起源、性状、名称、功效等。开篇就是“茶,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指出当时巴山峡川一带“有两人合抱者”,并高达数十尺的野生茶树。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载野生大茶树的重要文献,比英国勃鲁士1842年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要早1 000多年,从而雄辩地证明,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2)二之具
介绍了各种采茶和制茶的工具,以及制作工具的用料、规格、用途和操作方法。通过这些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饼茶生产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3)三之造
主要介绍了采茶的时间节令、选茶的标准和制茶的方法,“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嶶蕨始抽,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本章还介绍了成茶的外形品质情况,产生的原因及鉴评的要点。
(4)四之器
主要介绍了饼茶的炙、碾、煮、饮的各种器皿,共28件,其中3项为主项的附件。详细地说明了各种茶器的造型和质地以及尺寸大小,使用这些茶器的规则和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唐代饮茶的习俗。
(5)五之煮(www.xing528.com)
介绍了煮茶的方法、茶汤的调制及水的品第、煮茶燃料的选择等。陆羽已娴熟地驾驭煮茶这个高难的技术工作,并将这个工作流程完全艺术化,升华到一种审美体验。当一件事物使人们摆脱了物役束缚,成为一种妙趣横生的享受时,人们就在精神上获得了绝对的自由。因此,陆羽的煮茶,已不是物役工作,而是充满美学意蕴的茶艺和茶道的组成部分。
(6)六之饮
考证了饮茶源流,介绍了饮茶方法,提出了对烹饮的意见。饮茶是茶艺的高潮,更是《茶经》全书的主旨与目的。因此饮茶有“九难”,即制造、鉴别、器具、火工、用水、碾末、烹煮、饮用,这8个问题正是《茶经》全书论述的主要内容。解决了这8个问题,才能饮上好茶,才能将饮茶从生理的渴求中、从感官的愉悦中,上升到精神享受和美的感受。
(7)七之事
引录了上古至唐代有关茶事的历史文献48则。这是《茶经》字数最多的一章,约占全书的1/3,充分显示了陆羽渊博的学识。从茶文献角度来看,陆羽在此章中引录的书目达45种之多,体裁有史料、诗赋、寓言、小说、传记、故事、药剂等。我们通过这些文献,也可稍稍窥探到唐代以前的茶事源流。
(8)八之出
对唐代全国主要产茶区和茶叶品质作了全面叙述和比较。《茶经》所列的唐代8个大的产茶区,涉及今天的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重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13个省,其中比较著名的产茶区就有40多个,许多产茶区,陆羽都实地考察过。
(9)九之略
论述在某些情况下,如何简省制茶和饮茶的工具,全章仅170字,却表现出作者对现场旋摘旋烹饮茶的癖爱。如此可以省却许多茶具,因地制宜地进行制茶和烹茶。
(10)十之图
教人用素绢将《茶经》内容写出,张挂于壁上,让人一目了然。由于《茶经》内容丰富多彩,一般人难以精通。如果将《茶经》悬挂于壁上,人们就能按图索骥,进行规范化操作,可见陆羽的良苦用心。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茶经》内容博大精深。该书以茶叶百科全书式的恢宏目光关注历史,探索现实,沿波讨源地探索唐代以前茶事发展历程,又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整个中唐时期茶文化发展经验。虽然《茶经》只有7 000多字,但贡献给人类的是一个规模宏大、无体不备的茶文化体系。自此后至清代1 000多年间,虽然有10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但没有一部能超越其上。这保持了千年岿然不动的权威地位的事实,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茶经》巨大的科学价值。
3)《茶经》中的茶道理论和思想
(1)“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
陆羽《茶经》在“一之源”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以茶示俭,以茶示廉,倡导的是茶人之德,也是一种理想人格。在陆羽心目中,“精行俭德”既是做人的标准,又是处世的原则。从时代背景来看,在陆羽之前的魏晋南北朝,社会风气普遍奢侈糜烂,不少文人精神不振,不思报国,这种风气在唐朝仍在延续,人们追求刺激,贪图享受。显然这不符合陆羽的茶道思想,因而他力倡廉俭之风。从“精行俭德”4个字本身含义来看,可以理解为:行为专诚,德行谦卑,不放纵自己。它反映了陆羽作为儒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他着重以茶示俭,以茶示廉,其朴素古雅的用意与注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理想追求是一致的。“精行俭德”作为陆羽《茶经》中的茶道道德观的核心,贯穿于《茶经》全文,也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2)风炉设计中的“中”道思想
陆羽为文,惜墨如金,《茶经》全文只有7 000多字,但他不惜用244个字来描述他所设计的风炉。风炉是唐代烹茶专用的小型炉灶。陆羽的风炉有3只脚,3只脚之间设个窗户,炉口放置一个可堆放东西的支垛内分3格,它的“六分虚中”体现了《周易》“中”的基本原则。风炉一只脚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另一只脚上铸有“体均五行去百疾”,所反映的是“中”道思想和儒家阴阳五行思想的糅合。坎、巽、离都是周易八卦名,其中,坎代表水,巽代表风,离代表火。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以此表达茶事即煮茶过程中的风助火、火熟水、水煮茶,三者相生相助,以茶协调五行,以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态。“体”指炉体,“五行”即谓金、木、水、火、土。风炉因其以铜铁铸成,所以得“金”之象,而上面有盛水器皿,又得“水”之象,中有木炭,还得“木”之象;以木生火,得“火”之象;炉置于地上,得“土”之象。故煮茶过程因循有序使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阴阳协调的平衡之态,而煮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能“去百疾”的茶汤。陆羽在煮茶过程中将“中”道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3)“伊公羹,陆氏茶”的以茶论道
陆羽的风炉上铸有“伊公羹,陆氏茶”6个字,隐喻了陆羽写《茶经》的目的以及《茶经》这本书的性质。
伊公是后人对商汤时杰出的政治家伊尹的尊称。伊尹不仅善于烹调,且很有政治才能。商汤向伊尹询问天下大治的道理,伊尹通过烹调美味佳肴必须做到五味调和、诸多原料调和、火候要恰到好处等道理,来阐发他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商汤听后无不点头称是。后来商汤拜伊尹为阿衡(即宰相)并且在他的辅佐下讨伐夏桀,建立了商朝。
陆羽在风炉上刻上“伊公羹,陆氏茶”,将“陆氏茶”与“伊公羹”相提并论,其用意十分明显。伊尹借汤说味,来阐发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而陆羽则是以茶论道,通过著《茶经》来阐发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