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道、儒、佛三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在茶道中不仅包含了“克明俊德,格物致知,以身许国,穷通兼达”的儒家思想,而且包含了“天人合一,宁静致远,道法自然,守真养真”的道家哲学理念,还包含了“茶禅一味,梵我一如,普爱万物,见性成佛”的佛法真如,使中国茶道表现出其特有的精神特点:一为中和之道,二为自然之性,三为清雅之美,四为明伦之礼。中国茶人在茶事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实践、理论的升华和总结归纳,形成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也称茶道四谛):和、静、怡、真。其中,“和”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此外,茶人们还总结出了中国茶德和茶人精神。
1)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1)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道、儒、佛三教共同的哲学思想理念。茶道所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保合太和”的意思是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太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正道。以哲学范畴的“和”为基础,儒、佛、道三家对茶道中的和,各有自己的理解与诠释。
儒家从“太和”的哲学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在儒者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的全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泡茶时动作快慢适中,开合有度,投茶量、水温、浸泡时间掌握得当,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真诚热情,尊敬长者、礼敬嘉宾,表现为“春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在饮茶的过程中,品茶者知道礼赞泡茶者和自然灵物之茶,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追求清幽雅静和闲适平和,表现为“朴实古雅去浮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一个“和”字是茶事活动的宗旨,“此所谓赏天地自然之和气,移山川石木于炉边,五行具备也,没有天地之流,品风味于口,可谓大矣,以天地之和气为乐,乃茶道之道也”(泽庵《茶亭之记》)。
道家从“和”这一哲学范畴引申出“天人合一”“知和曰常”等理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因素,生是阴阳之和,道是阴阳之变。还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同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人与自然万物本为一体,应具有亲和之感。知道了“和”的内涵,就知道了“道”的根本。在处世方面道家提倡“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四章),即认为好坏均可相安相处,为人不露锋芒,处世与世无争。在茶道中,道家对和的理解表现于特别注重亲和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以及“致清导和”的养生理念。
佛家提倡人们修习“中道妙理”。在《杂阿含经·卷九》中引用佛陀说:“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向。”在《无量经》中佛陀说:“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这是和诚处世的伦理。在茶道中,佛教的和最突出的表现是“茶禅一味”。
从哲学之和,可以演绎出伦理之和。如茶人性情要和顺,待人要和善,说话要和婉,处世要和诚,家庭要和睦,邻里要和好,国家民族之间要和平,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等。
从哲学之和,可以演绎出美学之和。以中庸为美,以和谐为美等,如在茶事活动中,动作既优美又不过度夸张,快慢有序,开合适度,茶与茶具要相适宜,音乐、挂画等与所泡的茶要协调等。
(2)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茶清净淡泊,朴素天然,无味乃至味也。“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赵佶《大观茶论》)。茶须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静才能明心见性,洞察秋毫。日本学者仓泽行洋先生认为:“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同时也是心至茶之路。”中国茶道也认为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是追寻自我之道,静是茶道修习的必由之道。
道家的清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极其深远,其“虚静观复法”(大意是致虚达到了极点,守静达到了纯笃,就能观察到芸芸万物在茁壮成长之后各自复归于它们的根蒂)在中国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活动创造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使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和肺腑,使人们的精神在虚静中升华净化,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学者对静可修身养性也有独到而深刻的认识。白居易在《座右铭》中写道:“修外以治内,静养和与真。”苏轼有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首充满哲理玄机的诗,合于诗道,也合于茶道。中国古代许多士大夫们都有在茶中静品得趣的感悟和体验,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中写道:“静试恰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佛家提倡“茶禅一味”,“禅”的梵语直译成汉语就是“静虑”之意,即专心一意,沉思冥想,排除一切干扰,以静坐的方式去领悟佛法真谛。
饮茶讲究追求环境和心境的安宁、清净。茶性平和,饮茶易入静,内心发出的中和之气,可保持平衡的心态,便于收心向佛,故茶与佛结缘。参禅时饮茶,提神醒脑,倦意顿消,精力集中,禅意顿悟。品茶时看茶烟袅袅,闻茶香悠悠,端杯细品慢啜,沉迷茶境,杂念顿消,由茶入佛,参悟禅理,故“茶禅一味”。
佛教依静修持的道理与茶道“茶须静品”有异曲同工之效,故“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中国茶道追求极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特色的虚静之美。
(3)怡——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也。中国茶道形式丰富,不拘一格,雅俗共赏,最能让茶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得到愉悦的身心享受。
中国茶道之“怡”可分为3个层次:
①生理上愉悦的直观感受。修习茶道,参与茶事活动,首先是对美的直观感受。幽雅的茶事环境,意境深远的插花,精美的茶具,形状各异的茶,清甜的泉水,煮水的松涛声,如梦似幻的茶汤色泽,醉人的茶香,鲜爽甘醇的茶味,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动人的解说,使人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方面产生感官上怡悦的直观感受。例如,唐代诗人崔珏在《美人尝茶行》一诗中写道:“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一诗描写的:“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烟生翠。”宋代诗人王禹偁《龙凤茶》一诗中所写的“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等均属于这一层次的直观感受。
②心理上愉悦的审美领悟。茶道审美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只停留在生理上的直觉感受,茶的色香味以及茶事活动中的美妙情景必然会撩动茶人的情思,唤起美好的记忆,引发茶人的联想,加深茶人对茶道之美的领悟,从而体验到全身心的舒畅和怡悦,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如唐代诗人崔道融的诗:“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一瓯解却心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宋代诗人林逋的《茶》一诗:“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宋代黄庭坚在《品令·茶词》中写道:“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便属于这一层次的审美领悟。
③精神上愉悦的感悟与升华。茶人在茶事活动时,在审美观照过程中,经过感知、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而品出了茶的物外高意,悟出了茶道的玄机妙理,不仅得到了身心的美好享受,而且产生了精神上的升华。这种精神享受与升华是中国茶道使人着迷、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唐代诗人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宋代黄庭坚在《一斛珠》中写道:“香芽嫩蕊清心骨。醉中襟量与天阔。夜阑似觉归仙阙。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所描述的都是饮茶带来的精神上的感悟与升华。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能在茶道活动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上流社会人士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以精美的茶叶、奢华的茶具来炫耀富贵,展示权势,附庸风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愉悦;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以茶寄托情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修身养性;佛门高僧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提神解困,参禅悟道,明心见性,普度众生;道家羽士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涤烦解渴,消食解腻,提神解乏,招待亲朋,联络感情。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从中国茶道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怡悦,这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4)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www.xing528.com)
真,原是道家的哲学范畴。庄子认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真不诚,不能动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杂篇·渔父》)在道家学说中,真与“天”“自然”等概念相近,真即本性、本质,所以道家追求“抱朴含真”“返璞归真”,要求“守真”“养真”“全真”。道教主张“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及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相互包容和联系的整体,强调物我、情景的合一。“天人合一,宁静致远,道法自然,守真养真”是道家哲学理念。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茶道影响极深。茶人所追求的“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思想,正洋溢着道教的气韵,闪烁着道教文化的色彩。茶的保健功效及茶清净淡薄,朴素天然,素雅俭静的特性与道教所追求的养生观正好相符。苏轼曾在《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一诗中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在中国茶道中所追求的“真”有4重含义:
①追求物之真。中国茶道要求以艺示道、以道驭艺,茶应该是真茶,在茶中不添加任何香精香料或其他食品添加剂,以保持茶的真香本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器皿一般采用真竹、真木、真石、真陶、真瓷;字画最好是名家真迹;插花最好是新鲜的真花,而不用干花、绢花、塑料花等假花。
②追求情之真。茶人在茶事活动过程中,彼此之间真心相待,真情相向,真诚交流,使相互之间的友谊得到发展,达到互见真心的境界。茶人之间的真情相向可使人们更好地体味品茶的真趣。
③追求性之真。在品茗过程中,茶人在茶烟袅袅、茶香悠悠的无我境界中可将自己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之中,真正放松自己的心情,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境界。
④追求道之真。即在茶事活动中,茶人们要以淡薄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品味茶的物外高意,将自己的感情和生命都融入大自然,去感悟真理、追求真理,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使自己的心能契合大道,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澡雪心性、品味人生之目的。由此可见,“真”既是中国茶道的起点,又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2)中国茶德
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1990年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茶德应该是“廉、美、和、敬”,并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事,敬爱为人。其具体含义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陈启坤和姚国坤先生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4个字来表达。其具体含义为:
(1)理
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朋友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营造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茶桌之中,心平气和,以礼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益思,益智醒脑,思路敏捷,文思泉涌,下笔有神,洋洋洒洒,“唯有文字五千卷”。
(2)敬
敬者,客来敬茶,“以茶表敬意”(刘贞亮《茶十德》),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敬神,还是现在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为媒介,一边喝茶一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知己相逢,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上级长辈来临,敬茶以示尊重;节日问候、祝寿贺喜,以精美的茶叶作为礼品,是现代生活中品味高尚的表现。
(3)清
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品茶可清心”,以茶代酒,清茶一杯,既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又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今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茶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故饮茶可促进身体健康,养颜美容,延年益寿。
(4)融
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朋友相会,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互诉衷肠,气氛融和,有水乳交融之意;团体商谈,协商议事,清茶一杯,气氛和睦融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往往使商谈交流活动更有效;举行茶话会,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茗,谈天说地,真心交流,真是其乐融融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