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袁 晓
“有时候需要别人帮忙没关系,长得与众不同没关系,头上没有头发没关系,耳朵很大没关系,坐着轮椅没关系,个子矮小或个子中等没关系,个子大甚至太大没关系,最后一个抵达目的地没关系,自娱自乐地跳舞没关系,你是被收养的没关系,有时发发脾气也没关系……”
这段话来自两年前我很喜欢的一个绘本,话语简单,却总是触动我的内心。我常常想,对待特殊孩子,这个社会真不应有过于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毕竟哲学中也常说存在即合理,既然一切都是合理的,那也就“没关系”了。我们理应包容各种特殊,将各种特别和特殊正常化。
正常化与包容特殊看似冲突,其实不然。或许现今特教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对特殊孩子的接纳程度太低,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问题才是症结所在。每每和特教圈外的同学朋友聊到工作,他们都会对我特教教师的身份感到惊讶,紧接着便是表达对于我从事这份工作所怀心理的好奇,然后就开始对我的耐心、爱心进行大赞。这时候我都要极力给他们传达一个信息:特教不等同于耐心、爱心。读研时老师郑重告诉我们,特殊教育是我们的专业和事业,我们更需要的是专业素质,而不仅仅是耐心、爱心。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我看到的不是大众所谓的同情心理,而是他们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不接受,他们没法从心理上将我的职业和这些孩子的特殊性正常化看待,所以大众的态度只剩同情,同情特殊孩子的与众不同。
之所以会有这些想法,其实与我自身接触特教工作以来的心路历程有直接关系。还记得第一次接触特殊孩子是研究生一年级时去上海的“阳光之家”做志愿者,当时好奇、排斥甚至害怕的心理依旧印象深刻。在那两个小时里,我都以一种在动物园看动物的眼光去审视他们,在心里将他们与我划了一道明显的界限。然而经过研究生两年的专业熏陶,三年的从教时间一晃而过,如今的我依然能想起三年前初为人师,在基层特教岗位上工作刚满一个月时的那份自豪。当时的我自豪地觉得,我已达到心理上的接受。在我看来,他们是特别的,但更是正常的,跟所有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优点有缺点。我常跟同学调侃说,以前一眼就能辨出“唐宝宝”,现在已认不出来了。他们在我眼里就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长得有自己的特点而已。(www.xing528.com)
聊到正常化,自然要讲到当今特教流行词——“融合教育”。在融合中,问题出现了,社会上大部分普通家长和普通小孩都不能接纳身边的特殊儿童,尤其是当这些特殊儿童影响到普通家庭普通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时,他们甚至会为维护自身利益去做些损害特殊孩子利益的事情。是不是我们社会需要更多爱和宽容的教育?融合是不是应该更多地从普通人身上做努力?
融合教育的根本应在于让整个社会接纳这些特殊孩子,而不是将他们硬塞到社会人群当中。融合教育之后的结果应该是,这些特殊孩子走在街上,没有人像看到怪物一样害怕他们,甚至远离或嘲弄他们,而是打从心底关爱他们。在一个真正融合的社会里,面对特殊孩子,大家应该怀着一种像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或抱小孩的母亲会让座一样的平常心,他们只是需要帮助,而不会无知地觉得他们很奇怪、很可怜。融合教育理应更多地强调社会对特殊孩子的接纳、宽容和理解。当我们所有的家长、所有的普通孩子、所有的社会人士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宽容地关怀每一个特殊孩子,这就说明融合教育真正成功了。
说了这么多特殊化、正常化与融合观,其实我最终想要表达的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是特别的,特殊孩子的“特别”跟其他人的“特别”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这个社会应把他们的“特别”正常化。这种正常化不只是形式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和理解的观念。当然,观念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不懈的努力,但我相信,只要有付出,必有前进之路。至于要如何努力,我认为大教育环境尤其普通教育的渗透和社会主流媒体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具体操作,这个则需要更多人更深层次、多方面的深思和共同努力。相信总有一天,大家眼里的特殊孩子会不再那么的“特别”,而是成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里一些具有自己特别特点的正常人,一些需要帮助和宽容的普通人而已。
带领学生体验外出进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