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片的类型及其国际影响

纪录片的类型及其国际影响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剧情片有类型划分,纪录片也是。这类纪录片常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成为国际电影节的宠儿。此类影片一直有非常稳固的市场。入选世界A类电影节,应属当年度的佳作。是介入保罗的生活,改变他的生活,还是做一个客观的观察者,信守纪录片的信条?也正是这种时刻的到来,削弱了几分追踪调查的意味,使此片未全然定格在类型里。五部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片

纪录片的类型及其国际影响

剧情片有类型划分,纪录片也是。仗着这些年看了不少中外纪录电影,暂且做了个分类:记者体、Discovery体、第三世界体、剪辑师体……没有完结,还有五,也有六。

所谓记者体,大抵是指脱胎于新闻纪实调查气质的片子,创作者多半记者出身,有揭黑的勇力,报道的味道多于影像创作本身。这类纪录片常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成为国际电影节的宠儿。Discovery体,主要指那些专供于各类公共电视台或者深受这种电视媒体风格影响而制作的纪录片。题材也非常大胆,但大多面向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类探险、遭遇等,正能量指标常超标。此类影片一直有非常稳固的市场。第三世界体,这个特指以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为题材,比如亚洲、非洲、拉美或边界地区等等创作的苦难影像,而最终似乎只是为了填充西方电影节的奇观场景。剪辑师体,这个是近年来的新潮流,一个新人导演(相对而言),搭配一个强势的剪辑师(多半来自于欧美,经验加地域加人脉的强势综合体),谱就一种技术上工整规范、节奏上明快流畅的作品,像优等生的作业。初时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但是近些年优等生太多,相似的味道,使隐藏在美国剪刀、法国剪刀下的刻板化凸显出来(以近些年成片态势看,法国剪刀占优无疑)。

这次有幸看完五部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片,分别是美国片《大索尼娅》(Big Sonia)、德国片《当保罗穿越大海》(When Paul Came Over the Sea-Journal of an Encounter)、芬兰片《好邮差》(The Good Postman)、意大利片《少年犯》(Robinu)和中国片《摇摇晃晃的人间》(Still Tomorrow)。入选世界A类电影节,应属当年度的佳作。《少年犯》,记录意大利那不勒斯这个欧洲最大的毒品交易地里一群叛逆少年的经历,就很有新闻调查的味道。导演米凯莱·桑托罗(Michele Santoro)是电视台记者出身,也许有关系。《当保罗穿越大海》也颇有跟踪调查片的意思,这与它的题材有关。导演雅各布·普罗伊斯(Jakob Preuss)持续追踪一个喀麦隆的年轻难民保罗,从北非的摩洛哥,偷渡至欧洲大陆,并一路闯荡到柏林的经历。但有所特异处在于,保罗毫无保障的难民处境,逼迫雅各布到不得不施以援手,改善其境遇的地步。这样的时刻来临时也是此片最动人处,或者说此片的最大价值——游走伦理边界的两难时刻。是介入保罗的生活,改变他的生活,还是做一个客观的观察者,信守纪录片的信条?也正是这种时刻的到来,削弱了几分追踪调查的意味,使此片未全然定格在类型里。《大索尼娅》则比较有Discovery体的意味,拍摄一个波兰裔犹太人,二战集中营的幸存者,90岁的老太太索尼娅的生活。她穿越不可思议的经历,奔波于年轻人中讲述大屠杀,同时也尽力维续着一家开了数十年的裁缝店。影片非常政治正确。当然这并不是重点,重点还在于过于简单和倚重纪录人物本身,叙事线单一等。(www.xing528.com)

五部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