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信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实际情况有何关系?

韩信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实际情况有何关系?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言之,在证伪了韩信神迹后,接下来就要将其实际贡献确定下来。还原韩信的实际贡献,可以循着上面新定的韩信实际历史来叙述。韩信对刘邦的实际贡献应该是从被提拔为治粟都尉后开始的。此前,韩信这方面的才能没有得到展示。比较合理的韩信统帅地位,是在曹参的辅助下于击魏期间完成的。代是由陈豨主导平定的,而韩信在过魏境进赵时对侵魏赵代军有毁灭性的打击,也是大功一件。

韩信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实际情况有何关系?

一直以来,菜九就认为韩信事迹被人夸大性造假的可能性极大。上述考察基本上剥离了韩信史料中的神话部分,相当于把韩信从神还原为人了。这样的考察及其结果肯定会伤害全天下人的感情。这不是菜九跟全天下人及留下大量咏韩诗篇的前贤过不去,而是基于历史考据的结果,这样的考察也应该大致证明了韩信的记载不坚实,至少是有很大证伪余地的。像韩信史料疏漏如此,就算菜九不去质疑,也一定会有人质疑,菜九所为不过是蒯通所说,疾足者先得焉,并无不妥之处。当然因为功力不够,菜九的考察难免也存在有给出的结论不够完善、不能令人信服的问题。但菜九有自信,上述的种种努力动摇现有记载还是绰绰有余的,至少人们对韩信史料会半信半疑了。

估计讨厌菜九的人会说,这个菜九就是喜欢推测,而且还特别喜欢用自己一家的推测,推翻几千年的定论。可能指责菜九的人有所不知,他们认可的所谓定论,其实也有很大成分是来自猜测。那句话是怎么说的?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所以,既然大家都是猜测,菜九也就没有什么不好意思了,大可以拿自己的猜测去对质以往的猜测嘛。大家都是猜测,难道就凭先入为主便分出了高低贵贱吗?那些个所谓的定论,并不能因为信的人多就可以脱去猜测的马甲。何况那些个猜测是否比菜九的猜测高明,还真不能以相信的人多人少来算,而是要以猜测前所做的功课来定,要以谁的猜测与可能的事实更加贴近来定。因为要想把鹿说成马,还真不容易。毕竟事实与认识之间的贴切程度,还是有客观标准的。菜九以为,无论是正确认识或是错误认识,一旦占据了人们的思想,是很可能要搞终身制的。换言之,这种占据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如果这种占据是错误的认识,即使遇到正确的认识,也会刀枪不入,岿然不动。从这些个意义上,菜九对那些动不动就破口大骂菜九的人非常理解,他们与菜九无冤无仇,不过是让不甚正确的思想给武装了头脑,也怪可怜的。

菜九考察韩信事迹,不是为了倒韩或黑韩,只是为了清理历史记载的泡沫,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还韩信一个公道。可能人们又要说啦,你把韩信从神降为人,怎么会是还其公道呢?因为无论多崇高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如果你那个基础明显脆弱,又如何能立得住呢?言归正传,在剥离了韩信的大部分功劳后,对韩信的具体功劳还必须进行定位。换言之,在证伪了韩信神迹后,接下来就要将其实际贡献确定下来。

还原韩信的实际贡献,可以循着上面新定的韩信实际历史来叙述。韩信对刘邦的实际贡献应该是从被提拔为治粟都尉后开始的。韩信没有被拜为大将,治粟都尉这个职务的主要职责大概是负责后勤军需,因为三秦之战就在韩信被任命后不久发起的,参战军队庞大,所需的军需量还是相当可观,工作量非常大。韩信从事军需工作的主官应该是萧何,大概韩信就是萧何的重要助手。估计韩信的才能出众,工作还是胜任的。刘邦于汉二年东征时,关内还有章邯盘踞有待肃清,以萧何为首的军需工作就需要同时负担关内与关外的作战,工作量会更大。考虑到关外作战量更大,也许关内的战争军需由韩信负主要责任,在此期间,韩信与可能担任留守的陈豨可能有很好的配合。韩信没有出关参加东征,则刘邦在关外势如破竹的进攻、突如其来的惨败与反击胜利都与韩信无关。但韩信在关内也没能奈何盘踞在废丘的章邯。看来与章邯同时代的人中,只有项羽、刘邦能打败章邯,其他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所以最终消灭章邯,还要等到刘邦从关外回来后才完成,其他人空耗半年无能为力,其他人中就有韩信。如果要将当年同时代人的军事能力作个排名,前三名应该是项羽、刘邦、章邯,军神韩信还排不进去。以章邯为参照,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韩信的军事才华之上限在当时最高也只能排第四名了。如果在一个时代韩信还只能最高排第四的话,将韩信列为兵仙、军神就很搞笑了。何况能否排到第四,还有吕泽、陈豨、黥布、韩王信、曹参等人拦在前面,会严重不答应呢。消灭了章邯之后,韩信才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及军事统帅生涯。可以确定的韩信军事生涯是汉灭魏开始的,时间是汉二年六月后,而且韩信一从事军事作战,就是从统帅地位开始。此前,韩信这方面的才能没有得到展示。比较合理的韩信统帅地位,是在曹参的辅助下于击魏期间完成的。经此一役,韩信的才能得到验证及验收,之后就可以独当一面了。之所以韩信能从一个军需官变成军事统帅,估计与他的勇于献策有关。因为当时汉面临着与楚作战的巨大压力赵国又对汉开战并占领了汉之疆域。刘邦可能选择了先打较弱之敌的战略,于是在肃清了关内之敌、平定了王武等异己之后,轮到赵成为汉的首要打击对象,估计韩信就献计可以抄赵之后路,并自告奋勇或毛遂自荐担任主帅。因为这样的计策是战略性的,所以刘邦非常看好,就委派韩信取道魏国攻赵并顺便破魏。从这一点来看,韩信的战略眼光当得起大将称号,只不过拜大将的事情确实没有发生过。至于让汉阵营的最得力干将曹参与其同行,主要是起辅佐辅导作用,因为此前韩信没有领兵作战方面的阅历,这既是刘邦的高明之处,也证明刘邦与韩信的投缘与爱护。韩信、曹参完成在魏的作战任务后,径直攻赵,曹参也于此时脱离韩信与汉王会合。而此时魏并没有平定,当由其他汉军完成这一任务,这些汉军与韩信没有隶属关系,所以定魏之功不得归韩信所有。

韩信破赵的战果也没有历史记忆的那么神、那么大,理由详上。但韩信完成了攻赵的既定战略目标,擒获了赵王歇,这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攻赵期间,韩信显示出超群的征召训练军队的能力,表明其在练兵一道上肯定有其独到之处。因为历史记载中,刘邦每每从他那里调动兵源,且集中在定赵阶段。就在赵地战事未平时期,刘邦就至少从韩信处调兵三次,加上刘邦亲自调兵,共达四次之多。韩信攻赵是抄后路,估计兵力不算多,但满足了刘邦的多次调兵,说明韩信边作战边训练部队的能力非同小可。即使就单纯供应刘邦兵员一事而言,韩信也大大回报了刘邦对他的重用,换言之,刘邦对韩信的重用也是物超所值。定代定燕不关韩信的事。代是由陈豨主导平定的,而韩信在过魏境进赵时对侵魏赵代军有毁灭性的打击,也是大功一件。燕的统战工作估计是整个汉集团运作的结果,从现有史料还看不出来其功劳归哪个个人所有。

韩信在灭魏赵的过程中显示了较强的战略统御能力,所以在接下来的攻齐之战中,被委以重任,连曹参、灌婴都调配给他使用。这次不是辅佐辅导,而是直接在韩信指挥下作战,这表明韩信的军事能力已在曹、灌之上了,或者表明刘邦对韩信的信赖与交情非同小可。之后,韩信在汉与楚的最后决战中亦有不俗的表现。这些就是韩信对刘邦阵营的大致贡献,可以说是贡献不菲,能力超强,但还不能说是功高天下、勇略震主。

历史记忆中,韩信是举世难有其匹的战神,本考察先将其定义为擅长搞军需与训练部队,后又将其的军事生涯描述成一个成长性过程,显然与世上的固有认知、固有定位相距甚远。为什么不是军神,因为击魏击赵破龙且时神乎其神的战争记录完全不成立。但问题来了,韩信的功劳不是那么神奇那么巨大,功劳在刘邦阵营中也没有高出侪辈太多,而他那个齐王在当时可是地位显赫,刘邦会因为韩信开口索要就让韩信当那个王吗?这就牵涉到刘邦的习性与韩信的功劳了。以韩信的功劳计,虽然封王稍显过分,但也还不算离谱。(www.xing528.com)

此前菜九说韩信封王前可能连个侯都不是,现在又说封王也不算离谱,闻者或者以为菜九在信口胡说。好在汉初异姓王的群体并不庞大,可能对韩信的受封有参考价值。只要看看汉初封王的情况,就会觉得菜九所言非虚,就可以知道韩信在诸王这个群体中还是卓尔不凡的,韩信那个王也大体上算得上实至名归呢。

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封王情况,从张耳开始到韩王信、卢绾,汉初这些因功受封的异姓封王者在《史记》中正好集中在一起,只有吴芮没有进列传。张耳子张敖,因张耳与刘邦有旧交,故失王后,得刘邦韩信之助,攻灭陈馀赵歇,复王赵地,传之张敖。魏豹已死。彭越,这是唯一一个没有得到刘邦人力支持的盟友,而且在楚汉之间时常作骑墙状,因决战有功受封。黥布,为项羽旧封九江王,与项羽闹翻后,得刘邦之助而有功,黥布封王基本上是对其旧封的延续。淮阴侯韩信,得刘邦重用立功而封王。韩王信,与刘邦投缘,得刘邦之助立有战功受封。卢绾,与刘邦关系好,得封。陈豨应该没有封王,但其地位绝不在王之下。吴芮,项羽旧封衡山王,楚汉战争两不相帮,但刘邦感念他的部将梅助其破秦,定天下后,扩大了吴芮原有封地。因其他王的事迹基本上看不到,所以战功明显要大于其侪辈的韩信,封王就显得很正常。而且韩信的这种王还非常要害,地位应该远远高于与刘邦最亲近的卢绾的燕王。从刘邦的分封内容来看,他对这些人是收放自如的,可以随意随手处置。像韩王信,原本在旧韩腹地,被他随手改到北部偏远地带;像韩信,原本为齐王,也被随手改为楚王。彭黥吴是盟友,相对要客气一些,但也不怕他们翻天。除了彭黥吴是盟友,其他人都有跟刘邦关系好的原因在起作用,韩信也不例外,而且他最终被封为齐王楚王还有一个与众不同处,即此王是他自己开口讨要的。这是韩信开创的特例——自己开口讨要待遇,而这种待遇规格似乎过高了。这里韩信可能钻了个空子,其借口是齐人不易定,有个王情况会好一些,在当时即使他的功劳足以称王,也因为没有前例可循,所以此举还是显得非常突兀。是否正是因为这个王位他自己讨要的,所以剥夺王位也是非常迅速的。

前面讲到刘韩结交的情况,定义为投缘,而投缘这个特点在刘邦的用人及封赏时都会沾光。韩信因受重用后被封王,也符合因与刘邦投缘的封赏潜规则。可以类比的是韩王信,《韩信卢绾列传》记:“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这也是在韩王信与刘邦交谈后投缘的结果,许其为王时,韩王信也是什么事还没有做呢。日后,韩王信在下韩国的过程中展现了不凡的才能,所以刘邦兑现了封其为王的承诺。淮阴侯韩信的情况不明,但也是一见面就被提升为都尉,作为战略人才储备,以待日后任用。在定魏的过程中,韩信通过了检验,所以继续重用。还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是卢绾,这是刘邦的儿时玩伴、铁杆兄弟,刘邦为了让卢绾建功立业,派刘贾辅助了两次,似乎效果不显著。韩信由曹参陪同伐魏的情况似乎可以看到刘贾辅助卢绾情况的影子,差别在于,卢绾是烂泥扶不上墙。但这不影响卢绾继续受宠,最终封为燕王。与刘邦投缘的还有张良、陈平、陈豨。张良推托身体不好,没有单独带兵作战。陈平的情况不详,他是有带兵能力的,不知为什么也没有单独带兵。陈豨基本上是一直在带兵作战,日后也是位高权重。陈豨是受到特别重用者,汉之北方基本上让陈豨打理,赵、代两地的实际当家人,就是陈豨。但陈豨没有被封王,原因是什么不详,是否异姓王的地位未必及得上朝廷要员,待考。周昌的事迹不知是否有借鉴意义。周昌在汉廷也就是个御史,但让其担任赵相国,他还认为是贬黜。所以朝廷要员的地位或许真的不在一个番王之下。但王位是可以世袭的,所以王还是应该高出一截。吕泽身前没有封王,到了吕太后掌权时,追授为悼武王。吕泽不封王,不是功劳不够,而是吕后之子能继皇帝之位,吕家的利益已经得到最大化。还有一个情况需要考虑,即这些与刘邦关系好者,卢绾以外,基本上都是外来户,不是刘邦丰沛起义时的旧班底。所以刘邦对他们特别客气,与对待自己的老弟兄不一样。所以,引进人才这一套,在刘邦那里就被运用得很娴熟,也很有效。韩信应该是这套引进人才政策的受益者。而韩信也非常争气,也因为他有非凡的才华,所以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最终封王,是其个人才华与刘邦重用的完美结合。

王以下的受封也能看出与刘邦投缘而得益的情况。以夏侯婴与周的事迹为例:夏侯婴与刘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秦末,刘邦为官场小吏,夏侯婴亦是地方小官,其对刘邦始终是言听计从,恭敬得很。刘邦曾失手将其殴伤,他为刘邦掩饰,并为此而坐牢。在楚汉战争中又救了太子刘盈与鲁元公主。故其功劳虽不及樊哙、灌婴,但其受封户数则大大过之。从记载看,周对刘邦的关系属于紧跟型,其早期战功已不可考,但其又与傅宽与靳歙同传,而战功大大不及前二者。然而,他在刘邦至霸上时,便已为列侯,傅宽还没有封侯。平定天下后,周受封户数又超过了傅宽。其传记资料表明,无论刘邦作战利与不利,其始终无离上之心。故司马迁评论曰:“蒯成侯周,操心坚正,身不见疑,上欲有所之,未尝不垂涕,此有伤心者然,可谓笃厚君子矣。”以此等事迹,却要与战功显赫、从未吃过败仗的傅、靳二人同传,司马迁的用心或许是相当无奈,或许是别有用心,即出生入死之人,其最终的犒劳,未必多过唯唯诺诺之人。司马迁将夏侯婴与樊、郦、灌同传的用心,或也与此相似。因为夏侯婴始终没有如其他三人那样,在楚汉战争中独当一面,基本上属于因人成事者。以夏侯婴、周故事印证韩信的受封为王,如果有投缘的因素在内,确实不算过分。

因为韩信的历史有着太多不实的传说,所以以往的历史认知以为,在刘韩关系中,刘邦是占了极大便宜的,而韩信吃亏甚大,尤其是韩信最终冤死更体现了刘邦的不厚道。但经过全面考察刘韩事迹,应该说在刘韩关系中,即便有刘邦得韩信而物超所值的因素考量,还是韩信获利更多一些。简言之,如果没有刘邦,韩信就是一个亡命天涯的逃兵,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任何印迹;而如果没有韩信,刘邦至少还可以当他的关中王。理由如下:韩信的作战事迹首次出现在汉二年兵败彭城之后,此前没有明显可以指认的战功,即使在击定三秦的作战中,也没有明确留下韩信的痕迹。尽管后人的历史叙述及文学作品中大肆铺陈韩信在定三秦中的作用,但可以肯定,定三秦真不关韩信的事。因为司马迁的传记对韩信的功劳记载得非常宽泛,也丝毫未涉及定三秦的任何线索。所以,认为刘邦没有韩信得不了天下的提法,也是一种想当然的提法,未必能得当时的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