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阴侯列传的资料提供者蒯通再论

淮阴侯列传的资料提供者蒯通再论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以上考察可得,《淮阴侯列传》的主要构成来自蒯通撰述的史料,那么将蒯通定义为《淮阴侯列传》的实际作者也不算失言。蒯通部共分五个部分。第四部分为韩信死后蒯通受审之事,仍然截取自《淮阴侯列传》。对此,有清人管同的《蒯通论》借君子之言为其下的断语可鉴。史料中对项羽的描述性文字可能多来自蒯通。

淮阴侯列传的资料提供者蒯通再论

通过以上考察可得,《淮阴列传》的主要构成来自蒯通撰述的史料,那么将蒯通定义为《淮阴侯列传》的实际作者也不算失言。这样一来,司马迁的工作不过是整齐故事,即将市面上流行的现成故事收集甄别成文。正因为市面上流行大量涉蒯故事,所以班固特意为蒯通专门立传,所立之传为《蒯伍江息夫传》,此传蒯通部的篇幅都超过《魏豹彭越列传》了,而且还没有收入与蒯通相涉的全部资料。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个历史事件的旁观者、一个专门以编造或者曲笔写史之人,其在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实际的历史重要参与者。蒯通部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蒯通为武臣说范阳令,截取自《张耳陈馀列传》。第二、三部分分别是说韩信击齐与说韩信叛汉,截取自《淮阴侯列传》。第四部分为韩信死后蒯通受审之事,仍然截取自《淮阴侯列传》。第五部分记其为齐悼惠王相国曹参之客,将齐处士(隐士)东郭先生、梁石君举为上宾事,为《史记》所无。内容如下:

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功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孝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曹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这段史料有蒯通小传中蒯通描述自己的影子(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套路完全一样。其实这个蒯通小传也是需要推敲的,其提到的项羽召其为官而不就,很有可能是把情况反过来说了。根据史料中蒯通每每主动找到权力者游说的习性来看,其主动找项羽的可能性更大。推测一下,蒯通大概想得到项羽的青睐,曾经奔走于项羽门下,因为项羽眼高于顶,谁也不在眼里,张良、陈平、韩信都不在眼里,又哪里能看得上蒯通,所以蒯通的钻营未能如愿。但这不妨碍他把话反过来说,这大概就是小传的来由。

班固能看到的蒯通在齐举贤资料,司马迁肯定也看到了。如此生动的史料司马迁为什么不用,完全可以置于曹参的传记嘛。定天下后的曹参史迹还是颇为生动的,估计不收这类史料,还是因为其不靠谱的关系。毕竟司马迁看到的类似史料远远不止这种,估计司马迁有条件与理由判断这类史料与当时情状不合,所以尽管生动,还是选择了放弃。让菜九来推测一下司马迁放弃的原因,估计还在于蒯通的身份。如果蒯通真如其传所称为曹参信得过的人,曹参岂能不安排一个职位给他。而刘邦逮捕蒯通的时候,只称其为“是齐辩士也”,则蒯通其时没有任何功名当无可怀疑。所以市面上流传的那些即使与蒯通有关的史料,也是以编字当道的。蒯通编撰的这类材料,估计会在当事人谢世后才出笼,否则当事人还在,编造会有所得罪。曹参死于汉惠帝五年,再有十年,就到了灭诸吕,兼之陈豨已因反叛被削去了功劳,这样蒯通就预判其编造有可以流传下去的可能,所以在对韩信的塑造中就可以完全无视吕泽、陈豨的存在。而剥离了吕、陈,韩信的功劳还真能立得住呢。(www.xing528.com)

蒯通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总想把自己打扮成急公好义者,好像其所论都是为天下社稷苍生计,但其真实用心无非是想博得当权者青睐,以谋取官位。对此,有清人管同的《蒯通论》借君子之言为其下的断语可鉴。其曰:

蒯生岂爱信?吾观其意,大抵自为焉已耳。何以言之?当郦生伏轼说齐,掉三寸舌,遂下七十余城,而通复说信以击之。破已服之国,不可谓仁;夺已成之功,不可谓智。内以丧其谋臣,外以劳其军旅,汉之疑信,自是始矣。使通诚爱信,不宜出此。盖自战国秦项以来,纵横捭阖之徒,无恒产而无恒心。乘天下之有事,说人主出金玉锦绣,以取卿相之尊。彼其人皆利天下之危,而不利天下之安;利天下之分,而不利其合也。蒯生承战国之风,见天下之将一,自度委质事汉,不过与陆贾、随何、郦生、平原君等,故乐天下之瓜分,已得籍以为资,而坐收其利。其始说信以击齐,是将败之于汉也,既而不成,则遂危言栗辞以触动之,必使其反而后已。其阴险叵测,盖虽高帝为其所欺,而况其下焉者与?嗟乎!世所贵乎谋士者,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高帝虽雄心猜忌,萧相国用召平、鲍生之计,卒免其疑而脱于祸,使通诚爱信,则必思所以终全之矣。说之以三分,不听而遂无复计,是使世之为人谋者,必使臣子叛其君父,而非是则无以自全也。彼蒯生者,抑何其不义也。

尽管蒯通在韩信及其相关事件上的造假很多,但他毕竟是亲历者、旁观者,其杜撰的故事纵然荒诞,也是建立在其观察的基础上,运用到当时的很多实际发生场景,所以其假史之中,亦有真情在其中。比如韩信、陈平对项羽的评价,很可能是蒯通本人对项羽的印象,借二人之口说出来而已。史料中对项羽的描述性文字可能多来自蒯通。因为蒯通在钻营过程中与项羽有过接触,对项羽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即使蒯通对项羽有成见,但这第一手感观认知还是很可贵的。因刘邦提审蒯通,他又对刘邦有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加上刘邦所处时代对刘邦的普遍认知,蒯通自然能够把握住刘邦的大致特点。所以那个时代两个最重要的人物都与蒯通有接触,由他传下来的描述文字当然非常有价值。谁能说司马迁对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等等描述不是来自蒯通呢。至少韩信、张良、郦生的假史之中,刘邦的举止确实符合上述描述。这些描述性文字虽然还不能完全认定,至少较之非当时之人的描写,来得真切,使后世之人能有幸见识到项羽、刘邦复杂个性的某些真实特点。

再说那些被菜九定义为蒯通杜撰的假史往往是生动而朗朗上口的篇章,说明蒯通其人的文字造诣非同小可。在这些篇章中有大量成语格言流传至今。像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传檄而定、毋战而降、岂可同日而语、独当一面、背水一战、人自为战、解衣推食、言听计用、肝胆涂地、不可胜数、无尺寸之功、智勇俱困、披肝沥胆、兔死狗烹、功高震主、百战百胜、民人以食为天、身先士卒、两雄不俱立、时不再来等成语现在还在运用;像“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等警句格言,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这样的价值能否抵销蒯通伪史之过呢?还祈读者鉴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