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间。”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之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于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于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
此前蒯通在史料中出场次数不少,但真实出场也只有这一场,其余均为杜撰。而且即使这一场,也并非实际发生场景,而是经后人、极有可能是他本人日后加工过的。蒯通游说韩信的出发点是他以为天下之权在韩信,所有的游说都基于此。虽然这个观点与事实出入太大,但蒯通念念不忘于此,并诱使后人接受了这一点。
为什么说蒯通只有这一次游说是真实发生的,而前几次是虚构的呢。菜九在《汉灭齐战役考释》作过考证如下:
蒯通说韩信击齐的记载,很可能是韩信冤狱的结果。韩信战功卓著,又无明显反状,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汉朝廷不给他加点罪名是说不过去的。于是就有了归郦生之死于他的做法。但蒯通说韩信事的可靠性也值得怀疑。众所周知,《战国策》就有蒯通创作的成分。但《战国策》的可信性不高。《史记》记载的蒯通言论共有三处。其一是为武臣说范令,其二为说韩信击齐,其三是说韩信叛汉。此三说以最后一说最可靠,因为有韩信的临终悔恨之言及刘邦的治罪之行为证。而第一说并不可靠。理由是,蒯通说范县令成功应该算是立了大功。按当时的做法,蒯通应该得到某种奖励。有奖励可寻的例证有,刘邦因陈恢说宛降而封千户,刘邦因侯公说项王归太公而封其为平国君,秦将董翳说章邯降楚而立为翟王。无奖励可寻的例证有,赵卒说燕将释赵王武臣。另《田儋列传赞》称:“(蒯)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此事表明,当时有授官奖励的通行做法。《战国策》中因说辞建功而得官者比比皆是,而蒯通说范阳令降武臣,竟只字未提授官得奖事,不可解。蒯通在《史记》中的出场共三次,是以范阳人、范阳辩士、齐人面目次第出现。范阳为赵地,蒯通为齐人,就不可能是范阳人。蒯通《汉书》有传,为齐人。如此,则蒯通以范阳辩士的身份说韩信,可信度不高。
实际上“无奖励赵卒说燕将释赵王武臣”的例证,可能也是蒯通编造的,毕竟他是《战国策》的重要作者嘛。这样一来,两个无奖的事例均与蒯通有关。(www.xing528.com)
前面说过,无论是破魏定代定赵定齐都不是韩信一人的功劳,甚至韩信在这一系列战事中也没有立下决定性的功劳。蒯通是当时的人,又人在齐国,应该知道这样的情况。可以肯定,蒯通在游说的时候,绝对不会说这种与事实出入太远的话,所以即使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记载,也是与真实情况相违的。之所以他要作这种违背事实的记载,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下面会论述到。现在来简单推敲一下这种游说的真假部分。
在蒯通一系列游说记录中以编造的虚假事件居多,而这件可以确定确实发生的策动韩信叛汉一事,被记录下来的估计也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事后补齐的。何以见得?首先,在时间上,这个事情发生在韩信已被汉册封为齐王、且拒绝了项羽使者的劝和后。其次,蒯通的游说是以相士的面貌出现,提示此前所谓鼓动韩信无视郦生之约击齐为无稽之谈。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即韩信的功劳及韩信当时所处的地位与事实不符。韩信所率汉军,为整个在齐汉阵营之一部,远非全部,还有数支与韩信无隶属关系的汉军在灭齐过程中建功立业。所以把定齐完全划到韩信名下是不合适的。韩信不可能具备让楚汉两边仰其鼻息的状态。韩信的功劳只是参与了灭魏定赵(不含定代)灭齐,燕的情况如何不详,至少不能归功于韩信,因为韩信在赵地并非汉军主将,汉军在赵的武装力量有好几支,包括刘邦也不时在赵,燕成为汉之盟友的过程至今也不明了其具体过程,因为韩信不是汉在赵的唯一代表,所以与燕结盟一事,当慎重考虑。汉在齐的武装力量也有好几支,甚至包括吕泽武装。甚至到韩信被立为齐王后,齐地其实也并未平定,直到楚汉决战垓下,仍然由曹参继续平定。
蒯通的游说辞中也是有破绽的。说汉王“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这些都是见之于史的事迹,但先后顺序有误。遂走宛、叶之间,应该是败荥阳、伤成皋之间的事,而且并不是因为败,是汉王的战略举措。伤成皋一事,二本纪在时间上有出入,项纪在韩信王齐之前,高纪又记于韩信王齐之后,似更合理,至多发生在蒯通游说事件之前不久,以当时的资讯条件,人在齐地的蒯通未必能知道。所以这种内容极可能是战争结束之后补充的。“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毫无由来地将韩信定义为贤圣,诚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给韩信灌迷魂汤、设圈套啊。“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这又是一个没有根据的说法,前面对韩信实际情况的分析已完全否定了这个说法。蒯通以为,韩信听了他的话就可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且不说韩信不听,就是听了,也绝不会出现蒯通设想的局面。至于“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仍然是想当然的,没有任何证据。“据齐从燕、赵”,又是没有根据的事,齐当时还没有平定,韩信以外的汉军在侧,韩信还不能为所欲为。燕的情况不详,赵王张耳是刘邦的老师,怎么会听命于韩信?“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蒯通说韩信的出发点是三足鼎立,而不是一家独大,这时,游说的目标出现了分裂,正常的游说可以这样吗,是说客脑残,还是说客把听者当作脑残。下面的说辞以为齐可以君临天下,就更是莫名其妙了,既然如此,哪来的三足鼎立啊。下面说到韩信之功时,又是包打天下式的,东南西北说了一通,天花乱坠,此前的考察已说过陈馀之败不关韩信的事,燕的情况不详,龙且之役也不是韩信独家之功,所以功劳列得再多,不实就没有意义了。
游说的发生是真,韩信的拒绝也是真,韩信拒绝的借口估计也是真的,只有游说的内容不真,理由详上。如果以这种与实际情况偏差过大的内容游说韩信,肯定不会被接受。即使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诱惑韩信,估计韩信在没有意愿也没有实力叛汉的条件下当然不会为之所动。所以韩信的推托更像是搪塞,他用不着跟蒯通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说那么详细。但蒯通记住了韩信推托的理由与内容,以此为据,蒯通判断韩信的人品高洁,可加诸国士称号,由此冠之以国士头衔,所以萧何给韩信所下“国士无双”的定论,极有可能是出典于此。否则,萧何举荐韩信的时候,韩信方入汉,又有什么事情可以表现出国士的品格呢。所以国士一说实为倒溯式的加封。至于“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这显然是蒯通的自说自话。难道他不佯狂,韩信还会加害于他不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