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荒谬的背水战:史料和地理的记载

荒谬的背水战:史料和地理的记载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信的背水一战千古惊艳,如果是真实发生,韩信当然无愧于军神的称号。因不认可韩信战赵的历史记载,菜九此前已做过很多论述,但所有的论述都是推测当道,且对主体战役论述不够,这显然不足以服众。根据记录,韩信背水一战的发生地不外乎井陉、水,而这两处并不相邻,真实的战争不可能同时发生在两个并不相邻的地方。水北岸盘石村一带至今仍流传韩信和陈余背水一战的多种传说。

荒谬的背水战:史料和地理的记载

韩信的背水一战千古惊艳,如果是真实发生,韩信当然无愧于军神的称号。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汉赵战争的主战场不在韩信方向,而且也早已开打,则韩信施展军事神术的机会基本上就不存在了,也就不会有神奇的战法与战绩。那么,就这样直截了当否定韩信背水一战神迹,是不是太武断了,难道有鼻子有眼的记录都可以完全无视?所以正视一下现有记载,从记载中找出不合理的元素,应该是否定此神迹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直面韩信破赵的记载。攻赵是韩信历史表现的重头戏,但这个故事过分夸大了韩信战功的神奇成了传奇,而这样的传奇又根本经不起推敲。按说上面否定掉李左车的真实存在,就基本上可以证明这个记载的不可靠,但依中国人认死理的劲头,你不把这个材料的假抖露到底朝天,他们就死不认账。所以还是要不辞繁难,再做一番手脚。

因不认可韩信战赵的历史记载,菜九此前已做过很多论述,但所有的论述都是推测当道,且对主体战役论述不够,这显然不足以服众。因为历史记载活灵活现,言之凿凿,如果仅凭背景不合理就定其为伪,估计没有人肯接受。所以,欲坐实韩信战赵历史记录的不合理、不成立,彻底推翻现有记忆,还需要回到战事本身,即考察历史记录到的汉赵战争全过程,考察战争的发生地——井陉这个地方的战场情况,与记录到的战争过程是否契合。再考察传记记载的各个环节是否成立,最终自然能得出此战之成立有无。

其实,韩信破赵及其背水一战如此的不靠谱,不认可者,肯定不始于菜九。只因菜九孤陋寡闻,没有发现古人有何高见,只有今人芦信韵,远在2006年就全盘否定了韩信的军事传奇。具体参见芦笛:从韩信用兵想到古人如何作战(凯迪社区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id=1582005)。芦兄的高明在于,根本不需要像菜九这样将整个事件放置到当时的大背景下考察其真伪,仅凭对古代有限技术手段的理解拆解,就直接否定其成立。被否定的除了破赵一役,还有破魏、破龙且。道理很简单,韩信及其时代,根本没有与其所谓奇兵的联络手段,所以不可能发生预谋的战斗效果。

曾国藩也否认过破魏破龙且,出发点与芦兄一样,但没有怀疑背水一战。因芦兄文章强烈不屑司马迁,所以菜九很不愿意看。但对于芦兄精神及其对科学手段运用之精熟,我是非常推崇的,引一段芦兄文字以为致敬:

写了这么多,意思是告诉那些爱国崇古同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就要像老芦这样,处处疑古,时时勤思,这才配称知识分子,否则不过是个恭承前人雨露的香唾壶罢了。中国现在之所以落在西方后头,就是因为世世代代专出尔等这种人。

菜九没有芦兄的科学素养,但不妨照着芦兄的指引,来个处处疑古,时时勤思,用上自己擅长的死板推理办法,或也足以将韩信的战争故事证伪

前文已经说过“军败下,身死上”之荒谬,所以考察一下背水一战的地理情况很有必要。

根据记录,韩信背水一战的发生地不外乎井陉、水,而这两处并不相邻,真实的战争不可能同时发生在两个并不相邻的地方。感谢互联网,菜九不需要亲临当地,就可以方便地从网上查到井陉、水的相关资讯。总的说来,历来学者都是侧重于对井陉战场的研究。也难怪后世学者重井陉而轻水,因为在原始资料里的战争过程对水没有任何客观描述,多得就是对井陉道、井陉口的形容。通过网络查找发现,韩信的所谓破赵之战主要被记为井陉之战,被记为水战者寥寥无几。比起井陉,网络上水的搜词频率少得可怜。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水的情况,记录比较简单,只有些微历史遗存。综合《邢台河和午河》(邢台信息港http://www.031924.com/news/11211.htm)、《汉初水之战》(牛城记忆-邢台人文-邢台生活-易网邢台-邢台http://www.ewxt.cn/info-3380-1.html)、《韩信水之战》(散淡平人_天涯博客http://blog.tianya.cn/post-1790317-81078375-1.shtml)几文可知,河发源于临城县西部山区,今邢台市辖内丘、临城二县界内尚有水故道。分南北两支,在临城县西部汇合,向东流经临城,隆尧,宁晋,与午河汇流后至宁晋县曹家台入河。流域面积879平方公里。水北岸盘石村一带至今仍流传韩信和陈余背水一战的多种传说。今内丘县西张村村南则有百姓口碑相传之陈余墓。也有说水就是现在的元氏县槐河。韩台村就是因此而得名。元氏槐河岸,有韩信点将台,虚设粮冢台。方里新近出土的墓碑有李左车的家谱记录。其他记录估计不出此范围。

抱犊寨“韩信点将台”(www.xing528.com)

井陉的网络频率要高得多。井陉属太行八陉之一,《太行山——太行八陉》(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21/18/9433029_354558434.shtml)的介绍比较简明扼要,其曰:“太行八陉最初指的也许就是太行山脉中八个断开的山口。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职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井陉在太行八陉中排名第五。井陉关作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东出口,即井陉口,又称土门关,古九塞之一,是太行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也是晋、陕、冀三省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枢纽和邮递驿站。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北井陉山上。又县西有故关,乃井陉西出之口。”简而言之,被称秦皇古驿道的井陉道,东起现今鹿泉土门关,经井陉东天门,出山西的固关,全长100公里。至于有说井陉道长百余里的,估计这种差距出入是因为起止点不同造成的。请记住这个道的长度及其东西关名——东为鹿泉土门关,西为山西固关,对理解是否发生过大战,会有所帮助。还请记住这个道的长度跨越了三个县——平定固关、井陉、鹿泉,可能会增加接受这个大战真实发生过的难度。

根据井陉关井陉道的地理条件,如果确实有过井陉之战的话,应该发生在井陉道之东口而非西口。理由很简单,井陉道长达百余公里,其险阻部分亦长达百余里,如果韩信等在口之东面诈败,不得穿越百里乃至百余公里到口之西面设伏。后世学者也都想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对战场地点的争论基本上都围绕着井陉之东展开,并且基本上将背水一战的地点没有定位在井陉道外,而是定位在此道之中。

比如在网络查找到的靳生禾、谢鸿喜《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巡礼》一文(下简称靳文,见山西历史http://www.tydao.com/2009/90715/ws90715jinxin.htm),对此有较好的说明。此文结合韩信神话般的战绩考察了井陉道、井陉口及其相关周边地势,其主要内容又以《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山西软科学基金项目031019-3成果之一)刊载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对此战的所谓实际发生地的古今情状作过充分考察。这里要特别感谢靳文勾勒出历代认知的轮廓,在大大减省了菜九时间的同时,也为菜九补了一课。其文称:“其文献记载,更迭次纷纭。具有代表性者诸如:北朝时期,郦道元水经注》、魏收《魏书》以今平定旧关为井陉关、井陉;隋唐时期,李泰《括地志》、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或以今平定旧关为井陉关、井陉口、井陉,或以今河北鹿泉土门为井陉关、井陉口、井陉;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则在不同卷次时而以韩信破赵之所在今平定旧关,时而在鹿泉土门,时而在今井陉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更混而为一,以井陉、井陉关、井陉口、土门关在鹿泉西十里而在平定东九十里。”由此可见,汉赵井陉之战的地点,自古未有定论。靳文所为,就是确定了“大战”发生地井陉关的具体位置。靳文综合前人认知及实地勘察,得出这样的结论也算是进步吧。

虽然历代学者多倾向于井陉之战发生于井陉道之东口,但又都不及靳文所论明晰,毕竟靳文在综合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实地考察。简而言之,靳文有针对性地将实地考察与背水一战的原始记录一一对应了起来。这些考察要点概括反映在其摘要中,其摘要称:“汉高帝三年(前204),著名的汉赵井陉之战,战地当山西平定旧关——河北鹿泉土门间的井陉一线;当年赵广武君李左车所说‘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指井陉一线地形最崎岖陡仄、急剧落差之井陉关内外,当今平定县柏井镇至井陉县天长镇段;主战场——韩信所设‘背水阵’,在当今井陉县微水镇北境岩峰村至上安镇间的西濒冶河(绵蔓水)、东南北三面环山的整个井陉道上所仅见、最适于双方数十万计大军野战的一处10平方公里黄土平缓坡谷地带。”此战的要害所在地,即汉军所经井陉道之“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路段,靳文明确指出此地当“高下坡度、崎岖环回”,而“由柏井循甘陶河(今新关河)河谷即今307国道、太旧高速公路一线东北行,至甘陶驿村折北至旧关,再折东北至回星城直至天长的一段。这一段地当古来井陉关内外,柏井为甘陶河与柏井河分水岭,海拔904米;由柏井东北行17公里至旧关,一路甘陶河河谷崎岖陡仄,海拔由904米降至658米,高差246米;由旧关东北行5公里至回星城,一路正当太行山岭脊东侧,海拔再陡降至480米,高差178米;由回星城东北行10公里至天长,海拔再降至262米,高差218米。这就是说,由柏井经旧关、回星城至天长,累计32公里,高差则达到642米。如此急剧落差地形,为井陉全线所仅见——君不见,迄今这里依然是晋冀间交通瓶颈”。继而要明了所谓发生过的大战的具体位置,靳文对大战的发生地,即背水阵所在地考察曰:“据日前野外踏勘所闻见,当年韩信所设背水阵,确切地说,则在今井陉县治微水镇北2.5公里绵蔓河东岸的岩峰村(与微水镇同样东距土门“三十里”),以东南至上安镇之间的西濒绵蔓河、东南北三面环山、海拔240米左右、大凡呈菱形的百里井陉所仅见的一处10平方公里黄土平缓坡谷地带。其一,百里井陉道,唯有此处自然地形最适合于汉赵双方20余万大军集中野战,是谓‘英雄用武之地’。其二,绵蔓水上源甘陶河、绵水至上游的北横口汇流后,至此流量大增,成为百里井陉一线水势最为盛大的径流——以至两千余年后迄今犹有13立方米/秒流量,才与‘背水阵’名副其实。其三,此黄土平缓坡谷地带,东面山体老爷寨,海拔478米;南面山体老营寨,海拔423.1米;北面山体城山寨,海拔500.4米。这就是说,此黄土坡谷地带海拔240米左右,三面山体海拔四五百米之间,高差200米左右,是以在山上居高临下,侦察了望整个黄土坡谷地带敌我态势、动静了如指掌,极利于运筹指挥。”梳理一下靳文的长篇大论,简言之,其贡献在于(1)确定了战争的发生地段汉赵井陉之战,战地当山西平定旧关——河北鹿泉土门间的井陉一线。(2)确定了“当年赵广武君李左车所说‘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指井陉一线地形最崎岖陡仄、急剧落差之井陉关内外,当今平定县柏井镇至井陉县天长镇段”,且这一段的长度为32公里,也是现在井陉道最狭窄处,依然是晋冀间交通瓶颈,与历史记载相符。(3)确定了韩信所设背水阵的主战场在当今井陉县微水镇北境岩峰村至上安镇间的西濒冶河(绵蔓水)的一处10平方公里黄土平缓坡谷地带。背水阵所背之水,乃今天的冶河(绵蔓水),而非水。(4)将抱犊山(今称“抱犊寨”)作为韩信选轻骑二千伏兵“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的萆山。注意,这个比较全面的考察只提井陉,根本没有涉及水,显然将水排斥在考察范围之外。以菜九的孤陋寡闻,感觉靳文算是目前对此问题论述最全面者,至于大战可能根本没有发生,则非靳文所论范畴。其成果之显著点在于,将此战的位置定位非常具体化了,讲清楚了汉赵井陉之战的“井陉”在哪里,其“井陉口”又在哪里,这样的要害问题被明确指认,较之此前的泛泛而论,确实是不小的进步。简言之,背水一战的发生地既不在西口外,也不在东口外,而是在井陉道之中,具体位置为由西向东出了最狭窄部的、接近东口的一块开阔地上。

靳氏考察报告所论之“其四,此黄土坡谷地带边缘的老爷寨、老营寨、城山寨,其命名取义本身即盖出于当年汉赵井陉之役驻军地”,本文将另外论述。

汉赵井陉之战示意图(靳文附图)

根据井陉险道长达百里乃至百余公里,韩信所部要穿越此道,总体来说应该非常艰苦。菜九以为,简直无法想象穿越此道后可以直接投入作战,若要战胜强敌,更是绝无可能。此前菜九也没有想到井陉道居然如此之长,知道之后更坚定地否认韩信战井陉的记录。因为从记载上看,韩信的作战过程是贯穿了西入口与东出口,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比如一天甚至半天之内完成这样的跨越,何况还要作战。井陉道之狭窄处非常著名,如果半夜三更骑兵通过此道,连想都不要想。设想一下那个恐怖的场面,马踩到人了,马跌断腿了,人喊马叫的,在漆黑一团的夜色里,人还要吓出病来,怎么投入下一步作战,还可能惊动驻扎在东出口外的赵军。那样一来,还不等韩信的战役计划实施,汉赵两军就开战了。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靳文提到大量见诸文献记载或犹有相关遗存史迹迄今仍见者,如平定县境内“由西而东有平定(平定城西北隅高阜处称上城,古谓榆关,以当年韩信驻兵于此,因高阜为寨,以榆塞门,故名,今存清“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碑)、西郊村(村西北有试剑峰,相传韩信下井陉时试剑于此,峰巅有淮阴侯庙)、柏井镇(镇东有八叠坂,旧志记载“淮阴于柏井筑塞以此”)、旧关(有淮阴侯庙)”;井陉县境内的“回星城(当今河北井陉县核桃园一带,相传韩信伐赵时筑)、天长镇(西门外有淮阴侯祠)、微水镇(今井陉县治,有清“汉淮阴侯设背水阵处”碑)、白石岭(古称“白皮关”,相传赵守将白面将军战殁于此,有白面将军祠,岭北犹有陈余墓,岭东有向阳村,旧称“白王庄”,取义白面将军)”;鹿泉市境内的“栈道村(山崖上古栈道一线有韩信驻军的韩信寨,山下有称“韩信井”的泉)、胡申村(相传韩信伐赵时军中缺水,连派二军士寻水不得,皆处斩,再派胡姓士卒去寻仍不得,怕被斩,至此自缢,故老怜之,遂呼村名“胡神”,后简化作“胡申”,迄今村畔犹有胡神自缢的桧柏古树)、白鹿泉村(当地世代相传为当年汉军中缺水而韩信射鹿得泉处)、抱犊山(今称“抱犊寨”,即《史记》记载的韩信选轻骑二千人“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的萆山,山上有韩信祠)、土门(土门村,即古来“土门口”、“土门关”,《史记》记载之赵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之“井陉口”,迄今犹存了关门,门侧有四巨石,世代相传为韩信构筑的炮台)。这些与历史记载高度吻合的实物遗存,难道还不足以证实井陉之战确实发生过?菜九对国人超强的造假附会能力印象太深刻了,没准这些所谓吻合度极高的遗存,也是造假附会传统的衍生物。所以菜九以为,大战是否发生过,还真不能看史料是否有记载及史迹遗存有多少,应该揆情度理,看看大战发生的条件能否成立,记载到的战争过程是否合理,此二者的重要性也绝不在史料与遗迹之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