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左车:真实人物还是文学形象?

李左车:真实人物还是文学形象?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李左车真是那样了得,并确信韩信只有几千人马,他应该劝阻这样以举国之力来对抗入侵军,因为太小题大作了。但李左车居然放弃了更加切实可行的计策,坐等汉军击溃赵军,尤为不可解。大战过后,韩信悬赏活捉李左车。所以李左车被活捉本身也是奇事一件。李左车被俘后声称,“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下,身死上”又是奇事一桩。根据大战前陈馀拒绝了李左车的所谓高明作战方案的记录,陈馀的军事素养也不过尔尔。

李左车:真实人物还是文学形象?

菜九在《千古谁识汉灭赵》中已将《淮阴列传》的破赵之战这一韩信神话的主角定义为李左车,因为整个过程基本上是围绕着李左车在作文章,即使是传主韩信,也是处于李左车的光环下,并在李左车的预判下行事。广武君李左车不仅预判了汉军的动向,事先就知道了战争的结局,而且成为军神韩信的老师。李左车其人在韩信的传记中真是神得不能再神的人物,既对敌我双方实力长短分析得头头是道,对当地的战场地形了如指掌,还会排兵布阵,并且有带兵作战能力,又能逆料未来的大势走向。陈馀不用李左车的计谋就兵败身死,韩信听了李左车的计策就把之后的燕齐搞定。一切都在李左车掌握之中,乍一看,神乎其神;稍一推敲,难免会觉得过于儿戏。必须指出的是,李左车事迹唯见于此,受到韩信如此推重,后来毫无踪迹,这种奇谋远胜张良的人,现应在那个乱世里大显身手,可惜没有,仅此一见,岂非咄咄怪事?此人或者为杜撰出来的人物。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列传中围绕李左车的相关内容,看看这个李左车及其事迹、计策的真伪。

李左车一开口就说了汉军的基本情况与战绩,对汉军在魏地的战事一清二楚。李左车知道的这些情报陈馀也知道,否则赵军就不会提前在汉军来袭方向布防了。八卦一下赵军的情报来源,赵与汉在井陉方向有魏悬隔,而赵军当时已侵入到魏国深处,估计汉对魏发动攻击,赵预测到下一步汉将攻赵。根据《曹相国世家》,汉军在魏地斩夏说,破赵之戚将军邬城,赵之败兵应该逃回去禀报赵王君臣。只是陈馀估计“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这个认识有点莫名其妙,一支能击败魏军赵军代军的汉远征军,怎么只会此区区之数?而李左车的请兵三万以断韩信后路之策,也正是建立在韩信只有数千兵力的算计上,三万对数千,胜算极大。赵军号称二十万,表示实际上没有二十万,那么为什么要号称,是想借此达到阻吓汉军来犯,还是有什么其他用意,甚或是当时流行的一个创作叙述格式。无论如何,这个数字估计有夸大成分,不过至少也是举国之兵了,否则李左车也不会一开口就要带兵三万。如果李左车真是那样了得,并确信韩信只有几千人马,他应该劝阻这样以举国之力来对抗入侵军,因为太小题大作了。比较合理也可行的做法是以同等规模兵力部署在井陉道险要处,让汉军难以逾越,这样既达到了保全国土的目的,又使汉军劳而无功。尤其是李左车提到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完全可以倚仗险要,只以少量兵力布防,就可以达到阻击汉军的目的。所以用举国之兵来防御区区几千远道而来的入侵者,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同理,与据险而守相比,李左车欲以重兵抄汉军后路的所谓奇谋不仅极不经济,且有画蛇添足之嫌。毕竟穿越战线几百里的奔袭,也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当时的军事素养能否达到目的都是很成问题的事。实际上,在被陈馀拒绝之后,李左车还可以坚持自告奋勇带领少量兵力将井陉之道的险阻处扎死,这样一来,陈馀应该会允许他这样做。但李左车居然放弃了更加切实可行的计策,坐等汉军击溃赵军,尤为不可解。分析至此,还可以推测一下这支准备狙击来犯汉军的赵军规模到底有多大,现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但此役赵之用兵数量也是个漏洞赵国在秦统一过程中兵员及人口都被极大消耗,在反秦战争中赵国又是主要的作战地再被大大消耗了一次,兼之项羽分封后,赵国被一分为四,分别是常山、代、殷、河南,其武装力量也基本上被切割成四块,陈馀击败张耳也会有一定的兵员损失,所以赵国加上代国也绝对凑不齐二十万兵员。赵又有加入反楚联盟的部队,估计人数也少不了,总会有一二万人吧;赵还对魏发动侵略,人数不会少,估计怎么也会有一二万吧。赵还趁汉败彭城攻占汉之河内即殷国,虽然可以动用原先加入反楚联盟的军队,估计还是会对这支部队有所增援,因为在强大的汉之腹地军事挑衅,兵力少了肯定不行。根据《功臣表》“(侯程黑)以赵卫将军汉王三年从起卢奴”的记录,卢奴属燕,赵又有对燕侵略之举,估计兵力也不会太少。这几条战线,会将赵军的实力与精力大为分散。综上所论,赵至少已经在三个方向上对外用兵,这样一来,在后方结集二十万军队,甚至十万军队,基本上没有可能。陈馀回应李左车“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之论,以为倘若这样做了,“后有大者,何以加之”,此话也表明了赵为四战之地,边境上的防守力量本身就不会是个小数字,到了正在四面出击的大战发生时,赵国难免会呈空壳化状态,国内的军事力量应该非常有限,不可能以举国之力堵截汉军于井陉道方向。这也是韩信奇袭赵国后方计谋的依据所在。

李左车进言不敬处颇多,他以为陈馀不听他的计策,后果会非常严重,这样的观点也很不着调。以以逸待劳的十倍之众,对阵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即使不能速胜,也不至于惨败。陈馀的布防虽然愚笨,但也不失平稳,有数量优势,天时地利人和均在自己一边,即使堂堂正正摆开阵势与来犯之敌一决高下,也是稳操胜券的。何况陈馀听了李左车的计策之后,也未必就不会派一支军队扎住处井陉道的狭窄处,这也是举手之劳的事。像这样对没有发生的事作推测,旨在表明李左车之计谋并非保全赵国的唯一可行方案。

大战过后,韩信悬赏活捉李左车。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知这个号令如何传达下去。兵荒马乱的,韩信能有多少通信员把他的最新指令传递给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成千上万将士?所以李左车被活捉本身也是奇事一件。李左车被俘后声称,“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下,身死上”又是奇事一桩。所谓“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根本不知其所指嘛。论军事能力,陈馀在当时也不是特别强者,其所胜张耳是文官出身,不能证明陈馀的能力强。根据大战前陈馀拒绝了李左车的所谓高明作战方案的记录,陈馀的军事素养也不过尔尔。作为背水一战的当事人,李左车居然把陈馀之死列了两个地方,更让人百思不解。网络查找一下,水即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流经邢台临城县、隆尧县经宁晋泊注入釜阳河,上游建有临城水库。,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固城店,与水有相当距离,至少有好几十公里。如果确实在水发生了背水一战,陈馀也应该是战于此败于此又死于此,而不是战于下,身死上。按记录,下不是战场,上才是。如果汉军从魏方向由西向东进攻,应该是从西面的上至东面的下,断然没有陈馀从没有战斗的下逃至大战的上的道理。大概“军败下,身死上”说起来朗朗上口,全然不顾两者之间的不吻合处。更奇的是,无论是下还是上,距李左车拼命要堵截固守的井陉道至少有百十公里,中间起码隔了一个县!天下哪有这样的战局!说“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又是一个听起来很带劲,实际上不可能的事。按描述,破赵军杀赵酋审赵俘都是一天之内的事,那么就不可能“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如果李左车是在这种状况下被俘,应该是惊魂未定,怎么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太不可思议了。

雹神李左车像

至于李左车为韩信谋划的燕齐方略,怎么看都会觉得过于轻松了,虽然说得煞有介事,但是否可行,也只有天知道。燕齐的事比较复杂,至少写这个故事的人,给后人描摹出的美好前景,实际上从来没有实现过,所以非常不可信。所谓的背水战后,汉在赵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又磕磕碰碰弄了一年时间,韩信不可能有李左车言辞中的从容时间。《淮阴侯列传》称:“楚数使奇兵渡江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这表明日后韩信滞留在赵,战事频仍,丝毫没有李左车描绘的闲出鸟来的影子。那么李左车的建议又有什么价值呢?燕在整个战争期间基本上没有记录到,只有《汉书·高帝纪》称燕在汉四年八月,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据《功臣表》,此前在破曹咎战役中亦有“(栒侯温疥)以燕将军身份相从助汉”。到底燕与汉是怎么结成联盟的?不详,肯定不会是韩信一封信就能解决的。韩信破赵是作为汉的一支奇兵抄赵之后路的,他也不是汉在赵地的最高指挥官,他也未必有权限与燕联络。关于汉定燕齐的方略,《高祖本纪》在汉王出荥阳之后,由袁生向汉王献计时提到,让韩信等连燕齐,既然是“等”,就并非指定韩信一人,且时间在韩信破赵王歇之后,即所谓的背水战后。在此之前,韩信应该不肩负如此重任。齐国的情况就更不是一封信能解决的,是汉集团全线压上,几路开进,大兵团会剿,才彻底征服。李左车提及的“从风而服”根本没有发生。迄今为止,韩信的作战任务也仅仅是抄赵后路,不包含对燕齐的作战。只有《汉书·高帝纪》在韩信破魏后提到韩信自告奋勇要承揽征服燕齐之事,而那个史料菜九已在相关文字中否定其真实性了,参见上文“14.还原魏豹反叛的完整的传说文本”,此不赘。

另外,传记中将已为代王的陈馀称为成安君,极不合理,而且李左车称陈馀为足下也是怪事一桩。要是司马迁加工,就会作代王馀或赵相馀。《郦生陆贾列传》中郦生说齐的说辞中也称成安君,看来二者是一个来源。所以菜九估计,这是司马迁生前就在市面上广为流传的成文篇什,其原始面貌就是这样,为司马迁未经加工而直接采用者。对于陈馀被记为成安君而不是代王,《秦楚之际月表》于汉二年十二月有记曰:“(赵王)歇以陈馀为代王,号成安君。”《考证》考辨曰:“馀为代王与歇后王赵,同在十月,且馀继歇王代,当互易。号乃故字之误。”《考证》所论虽然有道理,但应该考虑《史记》称成安君是采用了当时市面成说,因陈馀已是代王,大概司马迁也觉得这样称谓不妥,所以在月表中加注,而不是笔误,这也是他整齐故事手法。

再强调一遍,李左车事迹唯见于此,受到韩信如此推重,后来再无建树并毫无踪迹,此人或者为杜撰出来的人物。此前,韩信传记中的假史就有不少,这一段记载也不例外

行文至此,李左车其人及其事迹之不真实当无疑义。但文学创作式的李左车其人及其事迹之日后发酵仍然需要说一说。搜之于互联网,李左车词条甚多,李左车墓葬就有好几处,有其为汉惠帝之师的种种传说,甚至早已被民间奉为雹神,加上有画像、有墓地好几处、有家谱,诚可谓洋洋大观。综合来看,李左车的现代界定大致是:“李左车(生卒年不详),西汉柏人(邢台隆尧)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影响深远。……李左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杰和军事奇才。他为韩信献计献策,主张修生养息,慰劳将士,以德政安抚人心。以武力作威慑,以仁德服人心,恩威并举,迫使敌人归顺。极具战略眼光,以奇谋建功立业。……后来,刘邦为了遏制韩信,把李左车调到太子刘盈身边,让他辅佐太子。李左车便在荥阳城外的山上教刘盈操练兵马,这座山被命名为广武山。韩信被杀之后,李左车辞官隐居,扶危济困,广使恩德。李左车在民间很有声望,被尊为雹神。在《聊斋志异·雹神》中,记述了他降冰雹章丘,落满沟渠而不伤庄稼的传奇故事。”(均引自网络)不过呢,即使李左车有这样纵横交错的坚实支撑,也未必能抵挡得了菜九以上剖析。难道人们对受到韩信如此推重、奇谋庙算之高超还远胜张良的李左车,之后没有在那个乱世里再显身手,没有觉得丝毫的奇怪吗?菜九多次说过,但凡史料有不合理处,即有假史存在的可能。岂虚言哉?

现在把上述网络描述也简单破解一番。称“李左车,西汉柏人(邢台隆尧)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这是个没有根据的说法,正史中从来没有李左车的身世介绍。“为赵国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的记录,也是个想当然的说法。李左车其人其事仅见于《淮阴侯列传》,并无其他记载,后世的附会毫无根据。《广武君略》兵书云云,不详所指,网络也查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估计还是后世好事者生造的书名。说“刘邦为了遏制韩信,把李左车调到太子刘盈身边,让他辅佐太子”更是无稽之谈。而荥阳城外广武山因李左车得名,显然是荒诞不经了,因为刘项相持于荥阳一线,就有广武山对话。至于“韩信被杀之后,李左车辞官隐居,扶危济困,广使恩德”也是空穴来风,无凭无据嘛。李左车墓的百度词条称“汉高祖刘邦为表其忠烈,追封他为‘阴灵侯’,建庙祭祀,并封其为‘雹神’”,这已不是简单附会了,而是公然编造了。看来时下历史剧的胡编乱造并非现代才有的,而是有着悠久的传统。不过“李左车在民间很有声望,被尊为雹神”倒是真有那么一回事,只是此现象与历史真实与否无关。

根据网友封龙山人新浪博客的《李左车墓地石家庄三说》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971d7b0101spai.html),可以看到虚拟人物李左车在古代志书里活得还是蛮丰满、蛮热闹的,其曰:

元氏县志·同治志》人物志有,李牧,李左车名录。并有“李左车考并元氏李氏东西二祖”,摘要如下:

“自迁、固之书不传广武君,君之乡里遂成千古谜案,或谓行唐人,或谓赵州人,从未有谓为元氏人者。兹按八都坛神君实录碑云,李左车降生之地休荫宏多。汉明载诞之城方猷允塞。广武之乡,唐人已有定论矣。然犹疑当日元隶赵州,或以本州名臣与汉明作对。及见成化间重修神庙碑云,汉兴左车产于北禇,唐兴而李庸产于小留,宋兴而董枢产于同下。庸、枢之村不误,岂左车之村或妄乎?考《魏书、李氏传》缺而不详。《北史》记李裔,赵将李牧之后,左车二十六代孙,居平棘南,附《李顺传》后,此左车里居讹传之始也。裔本元氏人,今元氏吴村开业寺系裔别墅。有开耀二年碑刻,裔元孙宗哲立石,侄元孙尚一撰文,籍贯、后嗣记载甚详。二子盖鉴《北史》《魏书》之讹,故特书“裔,元氏人也。”犹或志之高邑,又何怪左车之为行唐人、为赵州人乎?其曰行唐者,行唐距定州为近,李牧之弟李齐为中山相,因家焉。此中山李氏始祖。左车,齐之侄孙,当日或往来其间,以此讹传也。故曲阳牧山、行唐牛家庄传有李左车墓。其曰赵州者,一则元氏赵州接壤,常山郡未移之前,同属常山;常山郡既移之后,同隶赵郡。史臣追记于移治之后,故以赵郡统之。一则后魏时,元属赵郡,至北齐废元氏,或入于平棘。今邑治之南有掘土得北齐功曹李琮墓者,志曰“赵州平棘人”,此一证也。且《魏书》百三十卷,系齐臣魏收所撰,齐废元氏,故凡元人皆记曰“赵郡平棘”。后之作史者遂援为佐证焉,以讹传讹,其由来久矣。……实则元氏其本根也。参之史册,证之碑碣,左车之为元氏人,信而有征。至李牧乡里,不必复辨,而千古疑案可焕然冰释矣。”此文差不多把李左车其人其时代前后的李姓人物串联了一遍。网络查找,另有《元氏清代石碑记载:李牧、李左车、李知本家谱》(封龙山人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971d7 b0102uyl0.html)这样记载:(www.xing528.com)

碑阳:大清光绪元年处世李万常之墓(这个没有照片,没有拓片,是人们的口说)

碑阴:历代先人不及备载谨记史书之可证者以垂千古不朽云尔

李牧仕赵封武安君详县志仕迹

李左车仕赵封广武君县志仕迹有考

李遐左车子仕赵汉为涿郡太守

李岳左车孙谏议大夫

李秀林仕魏

李裔秀林子,仕魏……

……(人名官职关系等略)

该文最后说:李知本和李牧、李左车的关系,可能来自他们的家谱记录,或者人们的口耳相传吧。

将一个子虚乌有之人,与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串在一起,也是中国特色之一。于是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每每能在现实中繁衍出后代,真让人哭笑不得啊。所以并不能根据后世记载的有鼻子有眼,后世有什么遗迹存在,就以为其是真实记载。这方面菜九有切身体会。四十年前菜九上山下乡在安徽当涂大官圩,当地有一个名为项桥的村落,相传是秦始皇与孟姜女生项羽于此地所以得名。而项羽、秦始皇与当地应该没有任何关系。洋洋大观的李左车神迹,与菜九知道的项桥故事应该是同一类事。这样的事情可视为民间对原始历史记载的再创作,无论怎么生动,也只是创作,而非历史真实。不久前听说争夺西门庆出身地居然牵涉到三个地方,其真髓与李左车神迹有相通之处。中国的事情,中国的历史,实在让人无语啊。

不得不说,上述琳琅满目的后世记录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创造性,虽然低端,也是创造,只是创造再多,也都因缺乏源头性的依据而难以站得住脚。当然,仅否定后世记录并不能否定李左车曾经存在过,毕竟李左车在正史中存在着,而菜九的上述考察,正是将正史中的记录真实性给否定掉,这样能不能达到否定其真实存在的目的,读者当能分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