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汦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汦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此记载与其说是史料,不如说是神话或当时的传闻。破赵井陉、斩陈馀水上之事,《张耳陈馀列传》有记,看起来不是孤证,但仍然要考虑这是司马迁整齐故事的必然手法。所以,并不因为有旁证,就能脱去其神话的性质而认可这个记载。简单地说,这个记录中的井陉、水是两个地方,而且相距不近,不可能在两个地方进行一场战斗。具体的考证将在后面讨论。破赵一役的大段记载实际上是韩信神话的奠基石,之前的拜将只是纸上谈兵,破魏是个小打小闹的插曲,至此韩信才大显神威。但是这个神话成立的前提应该是汉赵此前相安无事,才会出现赵军二十万大军窝在大后方,严阵以待对魏国方向实施警戒的情况。可惜实情并非如此。自上一年(汉二年四五月间)赵对汉侵犯占领了河内地区后,汉赵肯定就进入战争状态。因河内地区是汉之腹地,汉的势力肯定超大,故赵必投以重兵或者用以扩大占领,或者用于保住占领成果。这种情况意味着,赵之主要军力及首脑人物比如陈馀均应该在河内占领区左近。所以必须强调指出,在韩信对赵开战之前,汉对赵的自卫反击战事已经开始了,而且应该打得热火朝天了,赵之首脑人物陈馀出现在韩信进攻方向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按《淮阴侯列传》的记录,汉是侵略方,赵是卫国方。实际情况正相反,赵是侵略方,汉是反击方,最终反击方将侵略方剿灭了。正因为破赵一役是韩信神话的奠基石,所以破解此役,必然要多费笔墨,必须将其彻底颠覆才好。(www.xing528.com)
对赵作战并不是汉主动挑起的,虽然刘邦原本就存了为老师张耳收复疆土之心,但为了反楚大业,出关东征时就捐弃此心与赵结成统一战线。谁知赵见汉败彭城,竟然伺机占领汉之疆域。也许赵还想一举将汉灭了,但局势的发展不如其所愿,汉没有遽然倒下,仍然很强大地屹立在那里。一旦汉稳住阵脚,赵与汉相较,就相形见绌了,这时赵对汉的侵占形成骑虎难下的局面。赵在犯汉的同时,也对魏的领土进行了侵占,赵军已深入到魏之腹地。考虑到赵对魏之侵占也是以吞并为目标的,赵投入的兵力不会是个小数字,否则赵在魏也立不住脚。所以相对赵来说,魏之方向反而是一个安全方向,是一个无需重兵防守的方向。只要正视这样的时代实际背景,就可以看出,韩信与赵军主力在远离已经开战了的汉赵战线的地方展开决战的可能性真是微乎其微。既然不存在决战的条件,也就不会发生大规模决战,也绝不会斩陈馀上。还有一个关键之处是,另有与《淮阴侯列传》有异而更可信的陈馀与赵王歇结局的史料,共同提示韩信事迹的伪造性质。
菜九作《千古谁识汉灭赵》以张苍得陈馀提示,陈馀的结局是俘不是斩,表明韩信破赵故事的真实性可疑。因为《张丞相列传》记:“从淮阴侯击赵。苍得陈馀。”这是明白无误地将擒获陈馀之功归张苍所有。韩信部是斩陈馀,其所部的张苍又擒获陈馀,显然必有一误。张苍的功劳也被记入《功臣表》,张苍“为常山守,得陈馀,为代相”,与其本传同;而丝毫没有提到从韩信,又与其本传异。在《功臣表》中,从韩信建功的功臣有好几个,不提张苍从韩信,说明原始档案中没有记载张苍与韩信的上下级关系。史料显示,张苍有长期辅佐陈豨的经历,而陈豨由于最终反叛的缘故被削去了绝大部分功劳,所以应该考虑陈豨才是擒拿陈馀之役的主将,张苍虽然是文官,但他是陈豨所部地位仅次于陈豨者,因为陈馀之擒是件巨大功劳,不容埋没,所以汉政权把这件本该属于陈豨的功劳过录给了张苍。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韩信传中张苍从韩信的记载,要么是汉政权化解陈豨功劳及存在的老套手法;要么是受韩信动人传说的影响,司马迁为了弥合史料而成;而非事实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