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传统德育假、大、空的弊端,小学生命化德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着眼于真、小、实,它所包含的研究内容始终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场所进行。
杜威和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学生要把握“真”,基础是他在生活中的探索与践行;学生要理解“善”,离不开他在生活中的言行与习惯;学生要感悟“美”,靠的是他在生活中的体验与感知。因而,实施生命化德育,就应该遵循以下的一些基本原则。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一切育人活动都是学生主动的行为,教师无可代替。教育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主动成长,而在激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主体的内省作用,引导学生“每日三省吾身”,慢慢地渗透,慢慢地引导,将会达到学校德育与学生自省的和谐统一。
一位教师写的一篇德育叙事《“反面典型”也能掘得正能量》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中包含着“让孩子在反思中成长,在自省中进步”的教育思想。
“反面典型”也能掘得正能量
星期三的中午,五(6)班的李超凡(化名)同学跑到我面前说:“杜校长,六(4)班的一位个子高的同学今天大课间活动时故意把我们班的路队牌踩破了。”我一听,心里一怔,感觉很气愤,因为这是学校刚刚做的一批新路队牌,还没用一个星期,就被踩破了。于是,我让李超凡拿着破损的路队牌带我到六(4)班把“捣蛋鬼”找出来。
来到六(4)班,我问全班同学:“是谁把五(6)班的路队牌故意踩破的?”没人承认,过了一会儿,班上有同学说:“是吴志佳(化名)。”坐在教室后排的吴志佳慢慢地站了起来,个子果然很高,有点胖。我严肃地说:“好好反省,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 ”
事后,我从六(4)班班主任饶老师那儿了解到吴志佳同学平时父母不在身边,很调皮,饶老师说,是应该好好教育。
放学后,吴志佳来到我的办公室,低头站在我的面前不敢说话,等待我的严厉批评。我想尝试另一种教育的方式,于是我搬来一把椅子,请他在我身边坐下来。此时,吴志佳同学感到有些吃惊,慢慢放松下来。
我说:“吴志佳,抬起头来。现在明白了什么?”
吴志佳小声地说:“我知道自己错了,不应该故意损坏公物,今后再也不这样做。”
我突然灵机一动,学校不是开辟了《校园视点》栏目吗?是否可以通过他来教育全校学生呢?但是我又怕伤害他的自尊心,试试看吧。于是我对他说:“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有改正缺点的勇气,不错。你在学校生活了六年,美丽的实验二小给了你美好的回忆,如果人人都随意地破坏校园,现在学校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你能享受这一切吗?”
吴志佳摇摇头说:“不能! ”
我接着说:“你马上就要毕业了,能给学校留点什么呢?今天你的态度不错,有没有更大的勇气在‘校园视点’上面对全校同学认错,并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小弟弟、小妹妹们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呢?”
吴志佳很果断地回答:“有! ”
我放心了,温和地对他说:“那好,你回去准备一份发言稿,下周一的班队活动时间,你随我到学校红领巾电视台面对全校同学讲一讲。”
吴志佳同学轻松地和我道别,我用微笑送他离开。
第二周班队活动时间,吴志佳同学在主题为“向不文明说‘不’,让文明成为靓丽的风景”的《校园视点》栏目中发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www.xing528.com)
假如当初吴志佳同学一到我的办公室,我就严厉地批评他,可能会伤害他,最多只能对他一个人有一点教育的作用。而采取这种方式,我发现虽然当时他是一个“反面典型”,但从后来的发展情况看,他身上聚集着正能量。教育工作者采取巧妙的方法,从所谓的“反面典型”身上掘得正能量,并让这种“正能量”作用最大化,不仅可以很快、很好地让“反面典型”成为“正面典型”,还能达到转变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
上面的这个案例,就是一个重视学生内化、自省的教育案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应是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看来,教育不是大包大揽,而是润物无声。反思是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能监控和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完善认知,从而优化成长。研究生命化德育,首先就应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自省。
(二)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同步共振
有人曾戏言:5+2=0,说的就是当前小学德育家校脱节(在校5 天,在家2 天,教育效果几近于零)的无奈现实。学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周的教育引导,可一回到家,学生家长的言行、对学生的要求、教育完全与学校不一致,导致学生不知所措,迷失了方向。
德育专家魏书生教师说:“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父母的责任不只在生育,更在于教育。”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你让孩子喝娃哈哈,我给孩子喝优益C,你让孩子穿芭拉芭拉,我给孩子买耐克,孩子到了十五六岁还把衬衣袜子都扔给家长洗,不少家长还乐此不疲,觉得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而真正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了。”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家长应该多与教师沟通,形成对孩子德育的互助关系,达到家校教育的同步共振。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也要加强家校教育的联系,找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点。下面的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姓名含义,进行了一次有意思的德育活动。
学生姓名中的育人良机
我点了阮柯凡,他从容不迫地站起来说:“我姓阮,我妈妈姓柯,爸爸妈妈想让我成为不平凡的人,因此给我取名叫阮柯凡。”他的回答令我为之一振,没想到他这么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而且还知道其中内涵。之后,我对孩子们说:“阮柯凡同学一直牢记爸爸妈妈对他的期望,他以后一定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大家再次祝福他。”孩子们边鼓掌边向他投来羡慕的眼光。
孩子们的话匣打开了,纷纷跃跃欲试地介绍自己的姓名。
向上同学是这样介绍的:大家好,我姓向,我爸爸妈妈想让我天天向上,所以给我取名叫向上。
朱晨:我姓朱,是早晨出生的,爸爸妈妈希望我像早晨的太阳散发光芒,充满希望,所以我叫朱晨。
刘康睿:我姓刘,爸爸妈妈希望我健康聪明,所以把我取名为刘康睿……
我高兴地说:“孩子们,你们看,你们的名字承载着爸爸妈妈的希望和祝福,充满着他们对你们无限的关爱,我们更应该用行动来回报他们。正如你们的名字一样,做个天天向上、健康快乐的人。”
这位教师德育成功之处就在于她重视了学生的家庭教育。正如宋庆龄所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到底是受家庭、父母的影响。一个人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是家庭。”也许,孩子的姓名只是个代号,然而这位教师却能利用它沟通家校教育,既让孩子有了自我成长意识,又无形中让家长认同了这位教师的育人机智,在以后的德育实践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借鉴学习。
(三)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的有机融合
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绝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因而学校要进行德育实践,就应该引导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善于从时事中抓住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的题材。如当学生知道清华大学的学生泼硫酸伤熊事件后,可在班里开展小学生如何保护动物的演讲;如了解开车“路怒族”发生的触目惊心的一幕幕后,可向开车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进行温馨的提示……让德育视野更多地走向社会,深入心灵。
教育的作用只有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来实现,社会为人的生命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研究生命化德育,要能正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探讨如何转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将大我与小我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