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生命化德育的目标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确定小学生命化德育的目标。
1.学生层面目标
能了解生命的起源,知道生命从何而来,将去向何方;懂得生命的宝贵,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并能在悦纳自我生命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发挥生命成长的自主作用,在自主地学习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能提升生命价值意义,让生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显示出优秀的品质,表现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团体活动,人际关系良好;能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进自身发展;能勾勒出自己的生命愿景,并能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
2.教师层面目标
能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能将生命德育融入各科课程,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能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主动讨论生命德育的方法与策略,主动探究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模式;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并与他们一起共度生命的历程,体验生命的快乐。
3.学校层面目标
能建立起以生命化德育为核心的理念共识;能制定生命化德育实施计划,并全面地、持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能引领组织全体德育工作者形成生命化德育研究合作体,组织编写生命化德育校本教材,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班队活动研讨、德育课题研究,为深入推动生命化德育创设浓厚的氛围,提供适合于生命化德育研究的条件;通过学校行政协调,带动师生和谐发展,家校齐心协力,社会共同参与,达成生命育人的理想境界。
(二)小学生命化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就像空气,人人都需要,人人都知道重要,但如果没有具体的内容,就没有抓手,无法落实。
人的生命首先是自然的,然后是社会的。生命化德育必须遵循生命之道,呵护生命,生存是根本;关爱生命,健康是保证;最后是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生活,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生命质量。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围绕“生命化德育”的目标,依据学生生命成长、生命发展的需要,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的生命发展到关注人类的生命发展,再到促进生命的精神成长的逻辑,确定生命化德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属于人的只有一次,是无比宝贵的。要想生命精彩,必须确保生命安全,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孩子从小就应该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绝不可把生命当儿戏,甚至随意放弃生命。每个人都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是人类社会的一员。然而,生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脆弱的,因为经常会面临来自自然界或社会的种种安全威胁。
因此,我们也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命安全防范意识,并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护自救、互帮互救的知识与技能。一旦危险与灾难来临,就能及时规避,保证生命安全。
2.习惯养成教育
好习惯是人生的基石,拥有良好的习惯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中稳步前行。习惯决定命运,儿童时期是习惯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习惯养成教育无疑是孩子生命成长所必需的。
3.感恩励志教育
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世界给予的恩赐:有自然、有祖国、有社会、有父母、有教师、有亲友……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更好地将自己融入世界、融入社会,才能不感到孤单,才能让生命更富有光彩。
远大的志向是前进的动力。励志不仅可以激活一个人的奋斗欲望,还能唤醒一个人的创造热情,激发一个人的生命潜能。励志教育可以让生命更坚强、更自信、更能坚持不懈,迈向成功。
4.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根据调查统计,虽然小学生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很少,但是很多中学生、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在小学期间就有一定的苗头。因此,在小学期间就应该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生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了文明,提升了生命的幸福指数。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对生命造成了威胁。小学生从小不仅要懂得生命如何而来,人类靠着聪明的才智和创新的精神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还要知道遏制科技发展带来的危害,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环境,才能让生命更好地发展。
6.传统文化教育
生命需要文化浸润才能更富有内涵,才能变得更加高雅,才能实现更高的价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圣先贤所创造的传统文化是留给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少年儿童必须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夯实文化底蕴,并能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将其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7.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 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分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做了高度概括,是指引少年儿童生命成长的方向。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应将重心放在公民个人层面,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线进行教育,从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此外,小学生命化德育内容丰富,还包括热爱劳动、遵守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教育,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生命的更好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