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任何忽视生命存在而进行的教育活动都是徒劳无效的,德育也是如此。我国学者黄克俭先生把“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归为教育之核心,教育之根本。
理性分析生命化德育的理念,主要有着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生命化德育是彰显主体的德育
虽然传统的德育内容与途径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它更多地体现出劝导、规训,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居多。当被教育者感觉不到主体地位的存在,它可能更多地处于一种灌输、填充状态,主观能动性得不到足够的发挥。在德育成长过程中,就有着依赖、迟缓甚至于逆反的情形。
生命化德育认为,道德成长是生命的内省与完善,它不仅注重提高生命真、善、美的价值,还注重以自由的方式,让学生以自主体验、积极践行的方式,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自我实际,通过自我教育来实施道德教育。
(二)生命化德育是突出情感的德育
道德是由知、情、意、行构成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而由“知”转化为“行”,则离不开“情”和“意”的催化。(www.xing528.com)
传统德育可能因为更多地关注着教育的导向、育人的效果,着眼于理性研究,忘记了德育对象是有情感的生命,强化了动之以理,弱化或淡忘了晓之以情,因而德育实效性不高,常出现反复。尤其对更具感性思维的小学生,难以真正入心、入脑。
与传统德育不同的是,生命化德育坚持以“清”为关键,融入了情感的道德认知,才会由外转向内,才会成为道德生命的组成部分。
(三)生命化德育是注重生活的德育
受德育时空的限制,传统的德育往往关注的是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引导,更重视对学生当下处理事务的正确与否、所具的道德品质的评判及如何借机教育导引未来成才。因成功经验、常规条例等缘故,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受教育的多、自我体验的少,从书本中得来的道理多,从生活实际中得来的少。学生常常表露出“我从学校课堂中学的,怎么与现实中不一样呢”等诸多感触。
生命化德育强调,德育离不开生活,必须在生活中进行。道德,作为生命的灵魂和核心,不在于它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心灵感应、情感共鸣,而这些只会发生在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之中。德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要求德育表现出生活的特性,从当下生活中来,走向未来之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