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基础教育班主任的育人目标转变

新时代基础教育班主任的育人目标转变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基础教育研究班级领域的改革是以改变学生和教师的生存状态为直接目标,在重建班级生活中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精神,为学生、为教师打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和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人的主动、健康地发展。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领域,学生在参与班级事务中主体性逐渐被唤醒。而这与一些欧美国家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在项目活动中,组织小组调查,参与小组讨论。

新时代基础教育班主任的育人目标转变

在现实的义务教育阶段,个别中小学生还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与社会规范的状态。学生处于这种生存状态,从教育者的角度分析,教师可能长期被传统的教育观念所影响,教育知识性传授的功能被放大,把教和育分离开来。在学科教学中,把学生看作静止地接受知识的对象,依据固定的教材,把既定的内容交给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把学生看作管理的对象,把预定的德育内容通过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从受教育者角度分析,学生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适应了服从、被动的生活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在思想上养成固定单一的思维方式,在情感上形成对他人的强烈依赖。然而,这种被动的生存状态却与人的本性表现南辕北辙。有学者把人与其他生命类型、非生命类型比较之后,认为人的生命在本性上体现为对主动的生存方式的需求。这种主动是渗透在人的生活中、以生存方式的形式出现的,它不是某一方面的主动,而是对生活整体性的主动。新基础教育研究班级领域的改革是以改变学生和教师的生存状态为直接目标,在重建班级生活中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精神,为学生、为教师打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和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人的主动、健康地发展。

(一)学生的成长

1.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关于自我意识的内涵,不同学科的解读略有不同。从哲学意义上讲,黑格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关于自我的含义,提出了自我意识理论。他认为,尽管自我意识的抽象含义是主体对自身的自觉,但自我意识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用法。广义的用法是泛指一切精神;狭义的用法是指作为整个精神活动发展的一个环节。心理学界有关自我意识的概念并不统一,但大体都指个体对自己的意识,并且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心理学派对自我意识这一术语的使用存有不同的倾向,如人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和社会心理学家习惯于用自我,而发展心理学则倾向于使用自我意识这一术语。

自我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体出生之后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生理的自我意识、社会的自我意识、心理的自我意识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为下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中又包含有上一个阶段或上两个阶段的内容。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个体会逐渐脱离成人的庇护,表现出自主性与独立性。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领域,学生在参与班级事务主体性逐渐被唤醒。一方面,学生的内在主体性在参与班级事务中被激发出来。例如,在担任班级岗位工作期间,班级中的每个岗位都对班级生活的正常进行起着一定的保障作用。学生通过班级岗位实践,觉察到自己所承担的岗位任务与自己的班级生活息息相关,一旦自己没有认真完成任务或者忘记了自己的工作,就会对全班学生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节能卫士,也要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慢慢认识到自我的力量,意识到同学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自己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是他人服务的对象,在班级岗位服务中逐渐形成了主人公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和他人的尊重与认同也会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班级建设中,学生不再像以往一样成为班级品德教育中没有个人尊严与权利的附属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班级中得到正式的认可,学生活动与发展的空间逐渐扩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越来越主动。在班级管理、班级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逐渐增强,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对自身需求、能力、态度、行为等方面认知越来越清晰,敢于去尝试对自己来说具有挑战性的事务。在整个的班级建设中,学生的自我需要从较为低级的生理需要提升到较为高级的实现自我之需要,学生在班级实践中形成了成长的自觉,能够依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发展计划,并在与教师和学生互动中积累经验,为自身的发展努力着。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是指人类一切有意识、有对象、有目的指向和行为策划并实施的活动。人类的具体实践活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教育等多种活动形式,我们可以把这些统称为普遍性实践。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实践主要是指教育性实践。与教育性实践相比,普遍性实践的实践主体一般是身心发展成熟的成人,可以独立完成实践活动;而教育性实践的主体有可能是教师、大学生,也有可能是未成熟的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由于活动能力有限、经验不足等因素,在进行教育性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依靠成人的力量。从实践的目的来看,普遍性实践的目的是人类自身的生存或发展,指向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教育性实践的根本目的是个体自我的提升与发展,指向内部精神世界的充实。

教育性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有目的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并基于多样化操作性学习过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班级建设中,学生通过参与班级中诸如小岗位建设、班级的环境布置、班级活动策划等教育性实践,不仅可以把学习到的陈述性知识运用到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习的自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实际的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法、策略,在困难中锻炼自身的意志,在教师的协助以及同学的合作中造就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而这与一些欧美国家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当今世界,教育者都在应对全球性的变化,使得教授给学生以下内容尤为重要:批判性地思考,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以及创造新的想法、产品和解决方案

上述班级小组探究活动——“可翻转的公共长椅”(材料六)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策划—设计—反思的过程中,试图借助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为社区资源的改造尽一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会所提高。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主动创造的能力。学生脱离了对成人的依赖,内在的主体性精神被唤醒,对自身的能力有了清晰地认知,开始利用自身的力量去主动改造外部世界,并在自身的主动创造中不断地体验到主体的力量。在项目活动中,组织小组调查,参与小组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在处理复杂的自我、他人、事的关系中得到了新的提升。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主动对实地进行调查,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在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的基础上,与自身的想法进行对比,从而产生新的想法。三是反思能力。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提出、策划设计以及后续问题的确定整个过程中增强了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在群体的合作中,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为下一阶段的项目确定奠定了基础。四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学生善于利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发现现实中的问题与知识的连接性。在策划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构思置于具体情境中进行比较,及时地调整、更新自身的行动目标,使得自己的创造成果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真正地对社区人们有所帮助。

3.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生命是短暂的,而体验却是永恒的。人的生命在无限的体验中探索、追求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关于体验的内涵,从心理学层面上讲,主要是指人的意识中无意识的成分,即个体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从哲学层面上讲,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断地体验构成了人的永不停息的生命,它使人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断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和创造。教育中的体验并非只是一种内在的情绪或感受,而是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是生命个体经过主动努力争取后而获得的一种生命历程。在此生命历程中,学生由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从而使学生获得创造性的发挥与独特性的发展,在体验中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尊严。在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中,学生的生命体验包括丰富的群体生命体验与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不管对群体而言,还是个体而言,学生都通过主动参与班级实践,在班级生活体验着生命存在的真实与欢乐。

体验既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教育的起点。学生正是在充满生命关怀的教育活动中以整体的方式建构着自我的精神世界。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时,个体的生命体验就发生了。在活动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意识到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到了知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每一次的生命体验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提升着学生的生命质量,丰盈着学生的精神世界。(www.xing528.com)

以上“六一儿童节”(材料九)的校级活动中,不管是在活动的设计上,还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都体现着教育者对学生生命的关怀,依据学生的兴趣与身心特点,遵循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在活动中生成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利用了自己的知识,融入了自己情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体悟到了自己与其他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这样一种统一的教育生活中,学生会形成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整体与融合的认识。另一方面,丰富的生命体验是学生生命个体独特的精神历程,塑造着个体的个性。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同一事与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对同一情境的感受也会发生变化。体验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个生命个体在丰富的经历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与价值。

(二)班主任的发展

1.改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基础教育改革中,不仅仅要解放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使学生在班级建设中获得新生,班主任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会获得滋养,产生由内而外的变化与发展。

有学者曾提出中国教育变革的方向是走向教育的现代化,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内核。教育的现代立场、观念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生活与现实世界,以儿童的自觉成长作为教育的追求。因此,教育观念从传统的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的转变则是中国教育变革的必经之路。所谓的学习取向是指只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生通过练习或训练所产生的相当持久的行为改变或改变的潜能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在教育内容上体现为以知识传授为主,在教育方式上体现为外在的灌输,在教育评价上体现为唯成绩论。而所谓的成长取向是指以儿童的生活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儿童的成长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虽然其中也有学习,但其地位与比重取决于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积极作用的程度和范围,注重的是儿童内发或内源性的成长。

根据这位学者的观点,再回归到案例“分数是最重要的吗?”(材料十)中班主任的表现,可以看出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即由传统的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的转变。具体来说,班主任开始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不再把学习成绩或者是学生的智力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在价值取向上,从以成绩为导向到以生命体验为导向发展;在教育目标上,从过去的单一的发展目标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维方式上,从结果指向到过程意识的转变,不再把学生看作静态的、被动的发展,而是把学生看作一个复杂综合的个体,追求其动态的发展。班主任教育理念的改变,在班级建设的实践过程体现为从约束学生到鼓励学生,从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从规范学生到成就学生。

2.收获师生情谊,获得班主任工作幸福感

在新型的班级生活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从之前紧张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努力。班主任改变了对学生的认识,在角色定位上不再把自身当作上级管理者去抑制学生的天性,而是尊重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影响者与引导者,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去重建班级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性因为教师提供的自由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在开放性的教育生态中重新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学生的能力增强了信心;另一方面,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中,学生对教师可能形成一种反哺的力量。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中小学生在认识人、事物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天真、纯洁、童趣,可能对处于繁杂社会中的成人形成一种心灵洗涤,使得教师回归初心,再次获得生活的动力与勇气。其二,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校教育不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来源。由于学生对于新技术与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接受力,往往使得其能够在信息社会中获得教师不知、不懂的新知识、新信息;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教师不可能完全拥有的地方性知识、社会性知识,这都促使教师应向学生学习。

另外,在师生的关系中,通过生命与生命最真诚的交流,教师可以获得对生命力量的重新领悟。在合作中,获得研究学生、研究实践、研究自我的能力,激发自身的向上发展力量;在交流中,获得师生情谊,体验与学生之间非血源性但又真实而浓厚的感情,在与学生亲密关系的滋养中重获对自身工作的热爱与幸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