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起舞的彩蝶是梁祝故事最完美的体现,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它优美动听、感人心魄的旋律,成为梁祝故事的最完美演绎。《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管弦乐的代表性作品,而且是能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它的旋律深入人心、亲切感人,最经典地表现「中国的民间音乐文化,展现出一幅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凄美画卷!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原创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何占豪和陈钢。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原创者:何占号(左)、陈纲
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年仅24岁的作曲系在校生陈钢与管弦乐进修生何占豪一起,用三个月课余时间合作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长达26分钟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誉为“我们中国自己的交响乐”。
1957年,何占豪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那时,他们经常下乡演出,每次都拉外国曲目。何占豪慢慢发现,听他们拉琴的人越来越少。他开始思考,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呢?于是,何占豪和丁芷诺、俞丽拿等6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起初,何占豪用越剧音调创作出了弦乐四重奏“小梁祝”,第一次尝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并初获成功。
1959年春天,作曲系的陈钢被派来与他合作。两个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性格兴趣迥然不同的作者,出于共同的历史使命感与对江南音乐的热爰,在3个月的课余时间里,完全扑在了《梁祝》的创作上。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蝴蝶”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1959年5月27日,国庆10周年上海舞蹈会演(现在的“上海之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梁祝》正式首演。当时18岁的俞丽拿站在舞台上,就像个活的祝英台,“用她的琴声在细诉,在哭泣”,时而温婉如歌,时而摄人心魄。《梁祝》的彩蝶从她的琴弦上第一次飞出。观众被“蝴蝶”迷住了,屏住口乎吸,完全沉浸在琴声所叙述的凄美爱情里。年轻的陈钢则怀着一颗紧张的心,悄悄地躲在台上的侧幕条后,静观观众的反应。当最后一个音符远去的时候,全场死一样的寂静。陈钢呆了,失败了吗?1秒,2秒……突然,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了,陈钢和听众同时流下了激动的热泪……那一刻,他们明白,《梁祝》成功了!“蝴蝶”飞起来了!
''蝴蝶”从上海开始飞舞,第二天,通过广播,又从上海飞向了全国。1960年,中国指挥家曹鹏将“蝴蝶”带到了前苏联,演出获得空前成功,轰动了整个莫斯科・。后来,这只美丽的“蝴蝶”又先后飞到了港台,飞到了东南亚和欧美。
在西方,人们给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蝴蝶情侣》。蝴蝶,从此成了《梁祝》的标志,成了爱情和自由的象征。《梁祝》不仅仅是一首乐曲,其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特有的符号。一位马来西亚华侨在听完《梁祝》之后,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www.xing528.com)
《梁山伯与祝英台》,我国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也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
1.读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故事,你心中有一种自豪感吗?课后收集一下两位作曲家陈钢、何占豪及演奏冢俞而拿的小故事,更深刻地感受《梁祝》。
2.搜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以外的其他演奏形式,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一起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
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四十余年作曲生涯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来形式民族化”为主。1959年《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龙华塔》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相继问世。他的作品除了富有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20世纪80年代,何占豪又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除了将《梁祝》改编成商胡、二胡、琵琶和古筝协奏曲夕卜,他还创作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难》、二胡独奏曲《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节日赛马》、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90年代,他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筝、乐、诗《陆游与唐婉》和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对传统乐曲《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也进行了改编,成为一名不可多得的中国音乐大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