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观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观的转变使得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入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决定教学成败,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导入呈现出形式新颖、多样化等特点。但是,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由于存在教学思维定式及功利思想作祟,以至于对导入环节尚存在错误的理解,走进了导入的误区,使得导入环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单调乏味,缺乏兴趣
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导入是过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教学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知道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这样的导入也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则不宜用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差、思维能力低、注意力不易集中。虽然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充满热情和激情,但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但对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推动个体去认识事物。引起探求真理的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是产生学习需要的重要诱因。
好奇心是求知欲望的具体表现。如果教学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那他们就不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导入环节就应该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好奇心。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单调、枯燥乏味、缺乏激情,对小学生来说并不能产生好的效果。
(二)流于形式,偏离主题
导入环节的目的明确,就是减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知识的建构。好的导入环节可以将学生带到所要学习的知识领域,为学生的学习产生目标定向的作用。通过导入,使学生能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也是导入的最基本的功能——目标定向功能。但实际教学中,少数教师虽然认识到导入环节的作用,但对导入环节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而且他们恰恰忽视了导入最基本的功能,往往仅为一时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追求形式上的活泼、制造课堂气氛而设计导入。他们费尽心思地考虑该如何导入,就能起到开头就把学生吸引了的效果,而不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结果导致导入花里胡哨,把学生的兴趣、思维和注意力都引到看热闹上去了,却和本节课的内容挂不上边,偏离主题。这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浪费了时间,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www.xing528.com)
(三)误解课标,顾此失彼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现在教育者越来越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被提得越来越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越来越把数学生活化。即便在导入环节,教师也有意把导入生活化,尽可能地联系学生,尽量从学生身边取材。但那种只顾其一,只注重联系学生,却不能全面考虑影响的导入并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新课标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从所有学生的发展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贯彻新理念,落实新课标之时,必须做到全面透彻,否则将会出现误解课标、顾此失彼的现象。
(四)导入过死,限制发展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从本质上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促进知识建构,促使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内化。
新课标指出一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在导入环节时,教师应该能放得开,这样才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小学数学导入环节应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权和选择权,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对知识有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有利于在其后续学习中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的探究性学习中来,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