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境学习理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

情境学习理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对任何知识都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为团体做出贡献。在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在设计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经验,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活动理论的核心成分是主体、客体和共同体,活动理论构成系统的次要成分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

情境学习理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源于米德的思想,由布鲁默于1937年总结提出。它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是个人和群体的行动与互动,事物的意义得自于或产生于个体与其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在行动与互动过程中,个人与群体都试图与对方进行沟通,沟通的媒介便是符号。人类社会不同于其他生物群体,就在于人类能创造和运用不以生理本能为基础的符号,包括各种丰富的语言、肢体和情感动作。人类的行动和互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领会过程。最为人们熟悉的符号当然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由于人类有符号互动的能力,人们才可能扮演角色,并从中发展出自我。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

(二)交往教学论

交往教学论是德国人沙勒和费舍尔在1971年提出来的,核心的观点是把教学过程看作一种交往过程。交往教学论主张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断地促进师生自我生成与建构的过程,这是通过语言交往、信息交流、精神交往而实现的。

交往教学论提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适当指导、必要的监督和价值引导,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该理论强调全面的教育观和整体的交往观。也就是说,交往教学论不仅重视传授知识,更重视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与理解、生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及师生自我的反思和建构。

在交往教学论的指导下,电子书包应用于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师生之间包括语言、信息、精神各个层面的互动。

(三)情境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后,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等多种理论为理论指导,布朗、杜基德、莱夫、温格等人从心理学和人类学两方面分别展开了对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对任何知识都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为团体做出贡献。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学习不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将自身社会性经验参与实践互动的过程,知识是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间的互动中形成的。在学习内容上,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社会性、情境性;在学习方式上,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对话才是学习的本质,对社会的协商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应为学生学习创设具有真实性的情境,学生在运用已有经验与学习情境互动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发现、反思和学习。在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在设计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经验,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与学习情境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知识,并充分参与,在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理解,探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对问题进行解决。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情境设计尽可能接近实际生活,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四)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研究。活动过程是活动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交互的过程,促进知识建构与生成的途径是活动有意义的发生。活动理论强调主体开展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的知识经验的交流,而非知识本身,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有目的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理论的核心成分是主体、客体和共同体,活动理论构成系统的次要成分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然而,活动理论系统中的六要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具有整体性而非稳定性,各要素之间有一定的动态联系,可相互转化,并随着活动的进行发生相应的变化。

活动理论为学习活动提供了设计视角和理论依据。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过程是一个活动系统,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是整个活动系统中的主体(www.xing528.com)

在实际教学中,活动系统的主体就是学生。主体作为活动系统中的核心成分,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构成活动系统的框架。其指导意义在于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与学习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

2.注重对学习活动中各要素的分析

参照活动理论系统及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本研究对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的要素进行了划分:学生、教师、活动目标为学习活动中的核心要素,另外还包括活动任务、活动小组、活动流程等要素。活动目标即学习目标,活动任务即学习内容,其中活动流程的具体要素还包括学习策略、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等要素。

3.强调流程设计和工具支持

一系列的行动和任务构成活动,任务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在问题解决活动的设计中,应当对整个任务进行逐级分解,将活动分为若干个序列化的行动和操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技术条件的支持,即活动工具、协作工具、认知工具、学习资源等。

(五)戴尔经验之塔

戴尔在1945年提出的“经验之塔”是一种视听教育理论,其本意是实现直观教育。经验之塔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戴尔将学习者获取经验的方式与途径进行分类,从具体到抽象,从塔底到塔顶依次排列。戴尔的经验之塔强调教学工具的选择,教师应尽可能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直接的教学实物不方便教师带入课堂,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而利用模像直观,能够更方便且容易被低年级学生理解和掌握。模像的选择要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匹配,这就要求教育者所能开发的资源尽可能地丰富、全面。经验之塔中,“做”的经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深刻,其次是“观察”的经验,最后是“抽象”的经验。例如,引入多媒体进入课堂,因为有了各种演示模式的组合,教学成果能够以一种特别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和传播,教学内容能像现实中一样集中地传授给一群学习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更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丰富“经验之塔”中“观察”的经验,使资源更加丰富,满足对教师教学时的要求。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性的原则。该理论给予本书问题思考的方向,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满足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的要求,同时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课堂学习体验。

(六)变易理论

变易理论指出了一些学习的必要条件。变易理论的四个步骤:

第一,融合——利用对照把整体从其外在视野区分开来,先让学生接触整体(让问题或现象以日常所遇到的形态出现)。虽然这时整体是模糊的,但有助于学生建立关联结构。

第二,区分——利用变易带出对照的效果,让关键属性从整体中区分出来。

第三,类合——分辨关键与非关键属性。

第四,融合——让学生审辨关键属性之间及关键属性与整体的关系。

变易理论教学策略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所谓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客观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程度、已有知识、能力等,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学科知识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没有一种教学策略是适用于所有学习内容及关键特征的,因此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应首先考虑学习内容为何,而非先决定用什么教学策略。这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实际上,无论是在策略制定方面,还是在教师备课及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人仍以教学策略为中心。例如,传统课堂的活动教学中,因为每一课都要求必须有活动,所以就导致一些教师于备课时,第一项考虑的事项并不是这一课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或发展什么能力,而是在课堂上要做什么活动,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极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而电子书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于课堂翻转,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学生课下可以真正地接触所学习内容的整体,便于建立学习内容的关联结构,教师得以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从整体中区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使得学生能充分感受关键属性之间及关键属性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