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书包的概念
电子书包最早起源于新加坡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便携式阅读,并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推广。鉴于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的开创性成果,美国、俄罗斯、韩国、中国也先后启动了电子书包的试点研究。我国电子书包试点研究起步较早,但因电子书包造价较高、我国相关技术发展迟缓等因素,电子书包并未在我国得到大面积推广。自2010年后,我国电子书包的相关研究才逐步走向热潮。尽管国内外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仅有不足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在利用技术提升教学的大背景下,电子书包的发展极为迅速。
物质手段和工具的发展是学习方式变化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从工业时代步入了信息时代,从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并推动人类学习方式从工业时代迅速跨入信息时代,使得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大大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者试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寻找和发掘出能够让学习者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激发兴趣、高效学习的潜力,由“适应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
电子书包是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又一新兴的学习工具,集成了微型计算机技术、触屏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融合了优质教学资源、专用学习工具、电子课本、社会化媒体工具等。生产工具信息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正像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工具的变革促成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样,学习工具的变革也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
基于以上对电子书包和学习方式的理解,笔者认为,所谓基于电子书包学习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现代信息意识的指导下,教师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电子书包的特性和功能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有效学习的基本行为和获取知识的认知取向以及采用的所有交往互动形式与状态的总和,是以学生有效利用电子书包获得主体发展为目的,用电子书包为学习工具的学习方法和形式。简而言之,基于电子书包学习方式的核心就是“利用电子书包学习终端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融合后的表现形态和必然结果。
(二)电子书包的内涵(www.xing528.com)
电子书包的前身源自电子书。尽管我国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已有近三十年的历程,但有关领域和相关研究者对电子书包的概念仍非常模糊。不仅如此,在境外,关于电子书包的定义也众说纷纭,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不同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电子书包丰富的内涵。单就电子书包的名称而言,国外就有很多种,如e-Schoolbag、e-Bag、Net Bag、e-Book、Electronic Schoolbag、Tablet PC等。综合国内外对电子书包的定义,本研究认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1.数字化学习空间
查伯特先生(G.Chabert)等人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空间。电子书包的在线学习空间,可支持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类角色完成个性化或协作化的活动。上述角色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有关工作人员等。我国台湾研究者赖盈如等人则从电子书包的词面意思理解,认为电子书包的实质是电子化的传统书包,其目的在于开发新型的无线教与学环境。在我国大陆地区,将电子书包定义为数字化学习空间的领域以新闻、出版社等为主,他们认为电子书包即资源包、学习平台。
2.学习终端
以美国为代表,将电子书包定义为与平板电脑等同的学习终端、学习工具,并主要将其应用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支持教与学活动。在我国,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子书包教育应用标准体系》专家组张杰夫副组长将电子书包定义为移动的学习终端。吴永和教授则将电子书包定义为个人的学习终端,其内部整合了电子课本阅读器、虚拟学具等,可实现连通无缝的学习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将上述两类电子书包的内涵相结合,认为从应用服务角度来看,电子书包可以看作数字化学习环境。他将电子书包定义为一个账号或口令,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电子书包随时随地上网,并获得所需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与学习导航。从硬件设备角度来看,祝智庭教授则将电子书包定义为数字化学习终端,是学生个性化、便携式的学习环境。根据国内外学者对电子书包内涵的不同理解,结合本研究的实际需求,本研究将电子书包定义为一种数字化的教与学环境,其以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并具有可支持在线学习、实时测评等功能的多媒体交互应用以及相应的学科资源。在本研究中,将以iPad作为电子书包的学习终端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