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辅助学生高效预习
预习是一种优秀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在学习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它为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工作,尤其是针对数学这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来说,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每一句话,学生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便开始了下一部分内容的讲解,如此,学生就会错过一个知识点甚至影响后续内容的听取和学习。还有的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速度十分缓慢,毕竟数学是一门纯理科的学科,而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又有着个性化差异,因此难以保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快速接受并理解知识,而预先进行过学习的学生,则对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经过了自己的思考,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讲,这样在课堂上便能够更快速、准确地理解新知识。其次,预习环节还能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能力之一,我们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人在一生中,受教育的时间基本不足20年,在剩下的时间里,主要还是依靠自学。而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学也是极其重要的,它辅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新知,自学更能锻炼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辅助日常学习和课外涉猎的重要能力。
而现阶段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预习工作的现状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二。第一,许多教师没有重视预习环节,不能够坚持布置预习的任务甚至几乎没有布置过预习的任务,教师对预习任务的忽略是学生忽视预习的源头;第二,许多小学生没有从小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更没有体会到预习给课堂带来的帮助。许多学生认为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就算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任务,对于预习工作较为敷衍,可能会简单地浏览一下课本内容,大概了解一下明天主要学习什么知识,而不会进行深入的自学;还有的学生甚至忽略了教师布置的预习工作,认为预习的必要性并不大;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坚持认真预习,能够逐字逐句地将课本内容阅读完,并且主动对课本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结合预习任务的重要性和小学生当前的预习现状,辅助学生高效预习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助力学生预习。
例如,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会在课前制作微课视频,利用有趣的内容和紧扣主题的问题来辅助学生预习。如“观察物体”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可以看到不同形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做到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笔者根据教材制作了微课———8分钟的视频中,首先提出了问题:“一个纸箱子,从不同的位置看它,形状会一样吗?你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呢?”然后视频中演示了不同方向看纸箱的画面,纸箱的六个面分别被涂上了不同的颜色,视频中以立体的形态展示了从箱子的前方、侧方和上方看到的不同画面,并且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画面画出来。视频中展示了多种不同视角,学生可以根据纸箱六个不同颜色的面来判断在每个方位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然后进行记录。视频的最后是一道题目,画面中展示了四名同学围坐在一个工艺品周围,问题是让学生画出每一位同学看到的工艺品是什么样子。这样的微课不仅包括演示、讲解,还包括习题训练,生动活泼的画面让人眼前一亮,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预习缺失兴趣的现象,同时环环相扣的问题还可以推进学生的预习步骤。看过微课视频后,学生在课堂上与笔者之间的互动中更加踊跃了,在讲授新课时师生都变得很轻松,以微课辅助预习,效果可见一斑。
再如,除学生预习工作不到位甚至缺失以外,教师由于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不彻底,因此在备课阶段不能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在无形中也影响了课堂效率。在网络备课功能中,教师备课相当于书写教案,平台自动生成教学网页,方法非常简单,每一个网络备课的教学课题,还可以绑定教学平台己有的试卷与作业,或者增加一个课堂调查和课堂演练,使备课的内容更加全面。例如,在“圆柱、圆锥的认识”这一课备课过程中,完成教案后,笔者绑定了相关的试卷,在课堂中以随堂测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备课工作更加周到。笔者还增加了一个课堂调查,内容包含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课堂内容是否都能听懂;第二,没听懂的内容有哪些;第三,没听懂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课堂调查及时、准确地反馈课堂教学的情况。
(二)丰富课堂导入方式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奠基部分,俗语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环节,也是成功课堂的必备要素。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曾经在一些传统的课堂中,许多教师甚至忽略了导入部分,开门见山地直接展开新课;还有的教师由于工作时间久了,也会出现职业懈怠的现象,认为导入环节意义不大、可有可无,于是渐渐地抛弃了课堂导入的环节。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开始重视导入这一环节,同时在评优课等公开课或者比赛中,也越来越有意愿做好导入的环节,如设计精致的导入语、在导入环节创造多样的形式等,希望以精彩的导入环节赢得师生们的心。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的问题依然是不可忽视的。第一,导入环节的缺失现象严重,很少有教师能够保证每堂新课都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而且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的导入环节仅仅是为了领导检查教案和教学工作所做的,并不能真正把教学设计落实在教学之中;第二,许多教师的课堂导入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意识和行动,导入的方式单一而空洞,重复的导入方式也使课堂显得十分空洞。常见的导入方法有问题导入法、复习导入法、实验演示导入法、直观导入法等,虽然方法众多,但是几乎常见的每一种导入方法都已经被教师们频繁地使用过了,在学生眼中早已经见怪不怪,因此如何在导入环节推陈出新也成为教师们研究的重点。信息技术花样多、创新程度高在丰富课堂导入方式方面,则可以发挥自身巨大的价值。
例如,“认位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理解事物的位置,掌握前、后、左、右和上、下六种位置。在备课时,笔者先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有趣的图片,如3D室内模型图、全景地图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笔者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3D室内模型图,图中精美的装修设计和室内摆放的丰富物品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图片的3D效果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这些漂亮的室内环境中,笔者对他们说:“现在大家把这些漂亮的房子当成自己的家,咱们先来熟悉一下家里物品的摆放位置好吗?一会儿我要考考你们!”同学们都开始好奇而又认真地观察这些图片,于是笔者从图中随机找出几个物品让大家试着描述它们的位置,学生都跃跃欲试,部分学生可以准确地说出物品的位置,而有些学生则混淆了左和右,无论是否能答对问题,大家始终都带着热情参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由此看来,这个情境的创设十分成功。笔者又给学生展示了学校周边的全景地图,让大家找到一些门店并描述题目的位置,大家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也都提高了兴致,很快地说出了位置,讨论的热情高涨,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练习描述位置,学生很快明白了这节课的主题是学习位置的相关知识,由此便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新课的导入。
又如,“认识图形”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辨认球体、长方体、圆柱体和正方体等图形。备课时笔者依然依靠网络搜集教学素材,找到了如建筑物、机器人、魔方、七巧板等许多具有吸引力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时,他们都睁大了眼睛,很快就对这些图片产生了兴趣。虽然这些图片中的物体都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当展示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时,鲜明的色彩、千姿万态的造型马上抓住了学生的目光,笔者请学生把图片中的物体拆分成一个个小的“零件”,问他们得到了哪些图形,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此时便凸显出来了,通过分解,学生都对这些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样便很顺利地完成了新课的导入。利用多媒体能够快速、形象地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对生活情境的观察和分析,进而引入新课,这样就完成了生活化教学模式基础部分的构建。
再如,“可能性”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去观察、猜测并且实验、推理来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补充教学中,笔者引入了“鸽巢问题”,希望学生能够学习“鸽巢原理”,进而更好地学习事件的可能性判断和推理,并且通过运用它解决问题。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制作了一段微课视频,希望以视频完成这堂课的导入工作。首先,笔者在视频中加入了一段动画:“一棵树上有3个鸽巢,同时飞回来了5只鸽子,这5只鸽子会随机飞入鸽巢中,动画中演示了它们多次飞入巢中的情况,如鸽巢分别有0、0、5只鸽子或者1、1、3只鸽子等。”动画的旁白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了5只鸽子结伴出行回家的情景,并把它们多次入巢的情况定义为每次回家的不同选择。在视频的最后阶段,画面中出现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每个鸽巢里会出现几只鸽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第二,“无论鸽子怎样选择鸽巢,能确保有一个鸽巢至少有几只鸽子?”;第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首先,通过这个故事营造了一个仿真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鸽巢旁,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次,视频的新颖形式和动画的卡通效果迎合了学生的猎奇心理,促使大家都津津有味地观看视频,对这一课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再次,视频中再现了鸽子入巢的不同情况,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对于鸽巢问题的思考,还能够为他们理解这部分知识提供思路和线索;最后,视频中的几个问题形成了这一课的线索,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找出“鸽巢问题”的规律,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这节课的新知识。微课视频可以有机融合问题导入、情境导入和故事导入等多种导入形式,导入方法的创新对于课堂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三)有效促进心智探究
数学是一门开发人的心智思维和能力的基础学科,并且数学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有效促进学生的心智探究应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促使学生心智探究的活动莫过于以下三种:第一,分解课堂重难点知识,使学生在领会重难点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究;第二,涉猎生活中的知识,促使课堂与生活有机交融,提高学生的发现和观察能力;第三,以开放性的内容或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中主动思考,多角度地判断问题,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更加快速,心智趋向成熟。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促进学生展开心智探究也可以依托信息技术,不仅完善数学的教学过程,而且使学生的心智探究更加自然,实效性更强。
例如,“统计”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带领学生进行采集数据并整理的过程,让他们接触统计图和统计表,简单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的转化。笔者在课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即让学生课下数一数自己有多少颗牙、掉了多少颗牙以及又长出多少颗新牙,通过询问父母等方法试着了解每颗牙的名字。在课堂上,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介绍人牙齿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简单了解了每颗牙的名称和作用,还学到了保护牙齿的知识。然后,笔者让学生把自己牙齿的数量和换牙的情况写下来进行统计和分析,由此进入新知识的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发现更多的生活素材,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涉猎更多的生活知识,效果可见一斑。
又如,“平移、旋转和对称轴”这一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对称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了对称轴的概念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对称轴的感知和理解,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微课视频,视频中是一些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图形,每一个图形都会以放大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通过“蝶翼”动态效果演示图形是否能沿某条线叠合,每一个图形上都会先显示出几条有代表性的线,之后假设这几条线是对称轴来进行“蝶翼”重合效果演示,如果线旁的两部分可以重合,则这条线会被标红,示意其是对称轴,如果线两旁的部分不能重合,则线上会出现一个小的“×”号,示意这样的线不是该图形的对称轴。观看视频时,学生都很投入,同时画面中模拟实物的演示不仅使学生的兴致勃勃,还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教师用语言形容不出的画面,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了“对称轴”及其特性。观看完视频之后,笔者让学生以习题进行训练,学生在画对称轴时都注意到了两侧对称的问题,同时通过想象都可以准确地找到图形的对称轴。这样的微课视频将知识分解细化,又以先进的视频技术演示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为学生击破重难点发挥了重要作用。
又如,“图形的运动”这一课的重点知识是对图形旋转的深入认识,探索图形旋转的特点和性质。因此,笔者在课前制作了以“图形的旋转”为主题的微课视频,想要依托它来辅助分解课堂的重难点知识。课堂上,在讲到“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给大家讲解了图形旋转的要素如固定点、方向和角度等,然后播放了微课视频。视频中的背景是一张大方格纸,分别演示了三角板、圆形瓶盖和菱形直尺在纸上旋转的动画,三个图案在画面中渐渐旋转,随着旋转的进行,视频中会出现不同的角度便于学生理解旋转和角度的关联性。微课视频不仅将整个旋转的图像放大,还将旋转的过程变慢,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而详细地看到图形的旋转过程,相比于教师的语言描述、讲解和自己的想象,视频能够更形象地将知识分解、细化,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建构知识点。
网络上的数学题目浩如烟海,教师还可以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大量信息化资源来训练学生,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课后,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笔者从网上搜集了许多九宫格数字游戏题目打印出来发给了大家。在这一课的几个课时内,每节课笔者都会留出最后的五分钟让同学们完成九宫格题目。九宫格数字游戏的玩法是利用简单的加法将数字填入格中,使格子的每行、每列和两条对角线的数字之和相等。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加法运算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也富有趣味性,运用于课堂上可以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又如,“认识多边形”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促进学生把几何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因此,笔者在课前搜集了七巧板的游戏,课堂上带领大家学完这一课后,让大家完成七巧板游戏,笔者会随机选择几个同学到讲台来利用多媒体完成游戏,剩下的同学可以在纸上画图完成游戏。七巧板游戏的历史悠久,它只包含七块板,却可以组成1600种以上的图形,其中,图形可以变换方向,游戏的答案也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中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既简单可行,又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www.xing528.com)
(四)助力开展巩固练习
对于理科课程来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是学习必备要素中的两种,俗话说“熟能生巧”,适当的练习更是巩固学习的有力法宝。对于数学来说,巩固练习需要从小学生做起,一方面,并非小学数学简单就可以忽视练习,从小学就开始时常的巩固练习可以促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步调平稳,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另一方面,从小学就开始的巩固练习,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即经常练习来巩固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程度,促使其养成以实践锻炼来完善学习的理念和行为习惯。而传统的课堂中,大多进行的是纸笔训练,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因此创新课堂练习的形式来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则成为考验教师职业技能的议题。这时,信息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可以助力课堂开展知识的巩固练习,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参考如下案例。
例如,“小数乘法”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带领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并总结了许多生活中应用小数乘法的案例。在课堂中讲述完小数乘法的基础知识后进入了知识的应用环节,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提前准备好的案例,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案例。这些案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有超市购物打折的问题、水电费的计算以及通过时间和速度计算路程等问题,如对于购物打折的问题,笔者先问学生:“大家都去过超市,那么你们一定遇到过超市打折促销的活动吧?如果一件衣服60元钱,现在打九折促销,我们需要花费多少钱就可以买到它呢?”学生听后陷入了沉思,笔者知道他们多半是对打折的意义不明白,于是给学生讲解了打折的含义,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打折计算,让学生都明白了生活中常见的“打折”是什么意思,这样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打折问题就可以避免出现错误了。之后,在理解打折含义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回归自己出的题目当中,使大家在购物、水电费等练习题中巩固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形式巧妙而又自然,一气呵成。
又如,“简易方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让他们学会利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感受平衡与不平衡的动态过程,将方程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试着通过简易方程解决问题。笔者依然总结了一些生活中可以用简易方程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如购票问题:“秋游时的门票学生每人20元,教师每人30元,而教师人数是学生人数的一半,门票一共花费1400元,问:学生和教师各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每天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笔者带领学生通过简易方程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多媒体的平台使课堂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场所,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再如,学完“解方程”这一节内容后,笔者在课堂上留出了最后5分钟时间,利用微课视频展示了一道习题作为随堂小测,视频播放完题目后,笔者把它暂停,让学生开始解题,题目给出的条件是“3盒铅笔和另外8支铅笔一共44支笔,求每一盒有多少支笔”。这道题不仅考查了本节所学的求解方程这一部分重点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列方程及等式性质等内容,可以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听课效果。待学生做完这道题后,笔者让同桌之间把测验纸互相交换,然后把视频点开、继续播放后面的解题内容。视频中对这道题进行了详尽地讲解,并且一笔一画地展示出了解题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视频核对测验纸中的运算过程,并把错误的内容标出来,同时笔者在黑板上把每一个步骤的分值写了出来,学生根据这些分值对同桌的测验结果进行评分,然后回收上来。这样,笔者就可以更快、更直接地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依据这些来改进教学的策略。将微课视频与随堂测验相融合,完善了教学环节,更加强了课堂的建设,值得教师们尝试。
(五)优化教学反馈评价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现状均不容乐观,一方面,教学反馈环节常常缺失。通常,教学反馈以学生家庭作业的情况为依据,但现实情况却是这样的,每天早上教师收集学生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准备审阅和批改,而往往作业收集起来后就要开始当天新课的讲授了,毕竟把数学课放在早晨或者上午一直是我国课程安排的习惯,至于前一天作业的批改,会滞留在新课讲授过后。这样,教师在新课讲授时尚且不能获得之前的教学反馈,既不能展开查漏补缺的环节,又不能为新课提供授课的经验教训,由此教学反馈滞后,而且还会妨碍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教学评价的环节也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教师不经常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而学生更不会甚至是不敢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由此便会形成不良的循环,使教学评价变得可有可无、意义减退。
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量表,直接反映了教学的成效和现状。在数学课堂中,反馈教学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课堂提问、课堂总结、习题训练等。教学评价也可以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中,倘若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得自如、熟练,则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评价;反之,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则教学无法获得好的评价。无论是教学反馈还是教学评价,都可以利用平台先进、资源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开展。
例如,“扇形统计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带领学生学习分析数据的方法,让他们了解扇形统计图的性质和作用,学会根据数据制作扇形统计图等。在课堂上笔者讲解完有关扇形统计图的知识后,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了解,如果只通过做课后作业练习,只能比较形式化地应用扇形统计图的知识,因此笔者布置了一项生活化的作业,要求学生放学后向父母了解最近一个月的生活收支,收入和支出的各个项目和费用都要记录清楚,根据这两方面内容制作两个扇形统计图。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自己家庭近期的收支统计图,给大家做了示范,然后学生可以仿照笔者做的图去完成这项作业,同时笔者要求学生第二天一来到教室便展示出自己所做出的图,这样笔者可以通过大致浏览学生的统计图来反馈教学的成效。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完成从数据采集、整理到计算、绘图的整体流程,能够更全面地应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值得推荐给广大教师们。
再如,“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掌握方向和距离的含义、确定位置的规则,学会在具体情境下表示某个物体的位置,发展对空间的概念和思维的能力。授课过程结束后,笔者布置了一项生活化的作业,即每位同学放学后在自家小区里寻找建筑物,观察并记录小区中这些建筑物及其位置,然后以方向和距离的表示方法绘制出一个简单的小区示意图。笔者依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自己绘制的自家小区示意图作为范例,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同时要求学生第二天一早便展示出自己的示意图。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和巩固课上获得的新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关注程度,促使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对生活的观察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
小学生活泼、贪玩的特质容易造成其对家庭作业敷衍的态度,而互联网技术则可以将家庭作业进行优化,并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意愿,还可以帮助其形成自我评价。例如,学过“运算律”这一课后,笔者尝试让学生在教学云平台上完成有关“运算律”的十道习题作业,作业的内容涉及混合运算的顺序排列、计算,以及通过加括号和中括号使混合运算等式成立的题型。系统会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自动校对答案,得出学生此次小测验的分数并将学生的做题情况传送到教师端,同时每个学生做错的题目会自动进入他的错题库。教学云平台的作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形式新颖,同时云平台上的“猜一猜”“练一练”等栏目将作业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从形式、内容上都有效地优化了家庭作业,可以避免学生由于机械地完成纸质作业而产生懈怠情绪。系统校对答案后给出的分数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运算律”这一课的学习情况产生自我评价,还可以让笔者了解到这一课的授课效率并及时发现学生在做题时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这一课容易出现粗心导致计算错误的问题——对“先做乘除、后做加减”的原则掌握不牢固,容易直接按照算式的前后顺序进行运算,总结了学生的问题后,第二天上课时笔者对这些问题再一次进行了强调。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既可以优化家庭作业,又可以及时反馈授课的成果,同时智能地得出教学评价,正可谓是功能多重、便利明显。
(六)保障追踪学习质量
小学生自制力不强、贪玩等特点容易使他们在学习中变得懒怠,严重者会荒废学业;同时,还有许多学生或者家长反映,学生课后回家在做作业或者复习当天知识的时候,总是容易遇到一些困难或者知识存在漏洞,而父母的讲解可能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在方式和深度方面相差甚远,或者父母没有时间来辅导孩子等,这时就需要教师想办法追踪学生校外的学习情况,同时能够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保障学生课后的学习质量。
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承载的交流互动平台让教师在课后依然可以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进行在线解疑答难,方便学生及时解决作业过程或者预习中遇到的困难,保障追踪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笔者常常与学生约好每天晚饭后的时间登录交流平台如QQ、微信等,学生可以在本班级群中向笔者反馈当天的学习情况,将不会的题目或者预习时想不通的问题发给笔者。如学生在“认识方程”这一课的作业中发现解应用题时总是容易出现错误,同时学生通过微信等交流平台反馈给了笔者,于是笔者在交流群里让同学们把错题的原过程拍照发送给笔者,同学们纷纷积极地拍下了自己的错题过程,经过分析,笔者总结出了学生列方程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设未知数缺乏技巧,如在能够判断未知数大小的情况下仍然“不怕麻烦”地将不好计算的或者较大的数设为未知数x;第二,不注意使等式两边平衡,如列出方程之后不记得检查,没有及时发现方程等式两边根本不相等,以至于影响了后续的计算;第三,计算时粗心大意,即能够正确地设未知数x,也能够注意到等式两边的平衡,但是却在计算的过程中马虎了,算出了错误的答案等。笔者将这几种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同时及时给他们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之后笔者将问题汇总起来,专门在第二天设置了一堂习题课来引导大家找到做题的技巧,并且展示了典型的错误做题过程,以此来鼓励并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规避错误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总让学生都感到豁然开朗。
互联网平台使解疑答难更加及时,同时还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教师仿佛站在学生的身后一样近距离地观察到学生课下的学习状态和情形,应用于教学中让师生都能够受益良多。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后追踪学习和保障学生学习质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