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要符合实际,不能凭空或者毫无根据地使用,尤其在小学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和生理发展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切实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准确定位在数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需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益达到基础课程标准的信息化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要想让目标得以实现,应该遵守一定的科学原理。
(一)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指个体出生后,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布鲁纳在其认知发展规律中强调个人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表述和解释了认知发展阶段的过程。他认为,儿童阶段是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等基本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因为儿童的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应该在教学中给予其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原理的过程,并给予他们逐步探究进行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认知的渐进性、过程性。而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儿童提供形象直观的数学情景和数学问题,这些都符合学生进行数字知识习得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原理的过程。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要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发展水平,既不能滞后于学生的发展也不能超越发展阶段,所以要注意各个学生不同阶段的个体差异和自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最终得以稳定逐步发展。
建构主义的领军人物皮亚杰认为,个体对知识的学习是一种与外界互动中,进行知识的生成和理解逐渐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个体不是被动地从外界获取知识,个体有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框架。当外界知识体系与个体的认知体系相碰撞时,个体会在自己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外界知识体系进行吸收,整合自己能够理解的那部分知识,并让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得到改变和完善。如果提供的外界知识体系与自我认知体系差别过大,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这种教学是无效的。因此,建构主义解释了在人们学习认知过程的规律解释中,建构主义能够很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看待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用,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建构过程性,应该构建恰当的知识和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自我探究、自我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吸收,达到知识整合的效果。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在整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顺畅,使知识体系更加条理化、结构化,而不是忽略了知识的建构过程,空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www.xing528.com)
(三)学习动机理论
维纳基于心理学提出了学习动机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动机,其主要是指引发并且维持学生持续学习行为的动力,是后天学习主动性的内部驱动力。而持久的动机来源于兴趣,通过兴趣的激发能够让个体维持较高的动机,并持续地钻研一个问题。实现兴趣激发和动机维持的方法,可以通过给予适当的新鲜刺激,因为个体总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学习动机理论对本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小学数学相对比较枯燥,根源在于数学公式的单调性、情景展示的单一性,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如果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等手段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使数学课堂教学得到有效提高,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兴趣不断提高,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知其发挥作用重大,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
(四)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拉斯韦尔博士于1948年完整地提出著名的“5W”模式。所谓“5W”,即“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传播者引发和引导传播行为,是传播活动中极为生动活泼的第一要素。传播者凭借各种手段或工具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它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使传播赖以实现,传播媒介赖之以发挥作用。传播者的基本职能是收集、加工制作与传播信息。受传者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它作为传播行为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大众媒介的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参与者和信源反馈者,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传播者与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共同构成一组传播关系。传播者与受传者关注某些问题从而发生交换信息的需要,并产生某种联系,这就是传播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