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档案信息保护人
以社会角色划分,档案信息保护人包括各级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三个部分。以与档案信息的关系划分,档案信息保护人可分为档案信息生产者、档案信息传递者、档案信息利用者、档案信息管理者四个部分。两种划分标准的不同种类之间是相互交错的。例如,一个企业既可以是档案信息生产者,也可以是档案信息传递者、档案信息利用者、档案信息管理者;档案信息生产者既可以是各级政府,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如图5-2所示。
图5-2 档案信息保护人结构
各级政府是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与其他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相比,各级政府对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共行政管理优势,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保护主导性角色。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和资金支持,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就会缺失必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离开了政府在保护资源配置上的主导权作用,任由市场的力量发挥作用,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可能会乱象丛生而导致国家记忆的丢失。这种主导性角色具体体现在:一是能够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整体性、战略性保护规划,为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提供政策性支持;二是能够依法保护,制定完善的系统性法规体系,提供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的制度供给,在相关法律、规章框架下,根据各地区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实际情况进行相关保护法规建设;三是能够保证资金支持,依法划拨专项保护经费,为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提供财政支持这个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各种民间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是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组织和单位既可能是档案信息生产者,也可能是档案信息传递者、档案信息利用者、档案信息管理者,因此他们不可能置身于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之外。当然,他们在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中的作用因社会分工的不同也会各有不同,具体表现在:一是各种专门的档案信息行业组织和机构,主要作用是提供保护的行业标准等理论性和实践性支持,如各类档案馆以及各种相关的学会等,可以为档案信息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各种市场化非专业性的组织和单位,主要作用是自筹经费和组织有关人员及技术保护本单位的档案信息,他们按照市场化原则配置保护资源,在资金与保护管理方面自主性强,在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的市场方面有优势,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保护投资与建设,推动档案信息的开发性保护;三是各种志愿性组织和机构,如志愿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他们提供志愿服务性保护,以提升档案信息保护的社会效益为宗旨,具有档案信息保护的社会公益性,在提高民众保护档案信息的自觉意识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公民个人是档案信息保护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化时代,公民个人既可能是档案信息生产者,也可能是档案信息传递者、档案信息利用者、档案信息管理者。因此,公民个人也是重要的档案信息保护人,他们参与或承担保护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是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方面,公民个人对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认知和理解能力,他们参与或承担保护工作,便于档案信息的传承和发展,也更有利于生态性保护意识深入群众中间;另一方面,公民个人积极主动和自觉参与档案信息保护工作,能够对各级政府、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保护档案信息的行为进行群众性监督,促进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的稳定性与高效性。
档案信息保护人,无论以社会角色划分还是以与档案信息的关系划分,每一种划分标准下的不同档案信息保护人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非政府机构的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参与各级政府的档案信息保护项目,则保护人身份就是政府,反过来亦然。同一个社会组织在产生档案信息时是档案信息生产者,而在利用档案信息时则是档案信息利用者,在进行档案信息传递时则是档案信息传递者,同时还可能是档案信息管理者。此外,档案信息保护人生态性保护系统中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主导者还是参与者,还要看其具体的保护对象。同一个档案信息保护人,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其角色定位可以是不同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某个省级综合档案馆,当其保护对象是该馆馆藏的纸质档案信息时,角色定位是代表政府的,就是保护的主导者;而当其保护对象是民间组织或企业单位的档案信息,角色定位是代表这些组织或单位的,就是保护的参与者。
(2)档案信息
档案信息是生态性保护主体的保护对象,即保护的客体。按照保护主体不同划分,档案信息可分为政府档案信息、民间组织档案信息、企业单位档案信息、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公民个人档案信息等。按照保护地点不同划分,档案信息可分为档案馆藏档案信息、档案室藏档案信息、文件中心藏档案信息等。按照档案制成材料不同划分,档案信息可分为纸质档案信息、胶片档案信息、磁性档案信息、光盘档案信息、口碑档案信息等。一般而言,每一种保护主体的档案信息可以有若干种档案制成材料,如,政府档案信息可能有纸质档案信息、胶片档案信息、磁性档案信息、光盘档案信息等若干种。如图5-3所示。
图5-3 档案信息结构
由于保管机构的不同,档案信息的成分结构和价值也有所不同。档案室作为单位(包括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内部机构,其保管的档案信息一般是本单位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全都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价值体现为对本单位的价值。档案室是我国档案机构组织体系中最普遍的保管业务机构。管理机关的党、政、工、团文书档案信息的是文书档案室;保管科技档案信息的专门档案室是科技档案室;保管影片、照片、录音带等特殊载体的档案室是声像档案室;专门管理人事档案的机构是人事档案室;管理本单位形成的各种门类档案的机构是综合档案室;由若干单位联合起来设立的统一保存和管理各个单位形成的档案的机构是联合档案室;对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信息管理的实体机构是档案信息中心;对档案和档案的前身文件进行管理的机构是文件中心。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信息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各级国家档案馆集中保管的各类档案信息;第二类是部门档案馆管理的本部门档案信息;第三类是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管理的本单位的档案信息。国家综合档案馆一般按照行政区划统一保管党和国家的档案。此类档案馆数量众多,有国家级、省部级、区市级、县级等各级综合档案馆,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其保管的档案信息价值体现为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此外,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保存的档案信息量多面广,涉及各种载体形式,如戏剧、歌曲、故事、方言、小调、传说等,被称为口碑档案信息。
从本身属性看,档案信息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原始记录性。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直接的、原始的、同时态的记录,真实反映社会活动的真实内容和过程,还原社会活动的历史原貌。二是知识性。它记录着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知识的原载体,是存储和传递知识的原始记录,使知识传递既有空间扩展性又有时间延续性。三是信息性。它不仅具有信息家族的共同特征,即可扩充性、可压缩性、可替代性、可传输性、可扩散性、可分享性,还具有档案信息本身的特殊性,即原生性、真实性、回溯性、联系性和积累性。四是文化性。档案信息是一种精神文化财富,记录和反映着同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如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道德等方面。同时,档案信息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历史原始记录,它记录和反映着各民族的文化特质,如语言、心理素质、性格、风俗、传统以及生活方式等。
从保护属性看,档案信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分布广,保护主体多。有人类社会活动的地方就有档案信息,所涉及的管理机构、社会组织众多:既有各种档案馆、档案室的,也有各种文件中心的;既有室内保管的,也有露天保存的;既有为各种社会组织所有的,也有为个人所收藏的。这为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构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二是种类多,保护难度大。档案信息从制成材料看,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古今各种载体材料: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直观的,也有非直观的。其对保护的要求高,有较大的挑战性,需要完善有效的保护系统,从而为生态性保护系统构建提供了内在动力。三是差异大,保护不平衡。我国东与西、南与北气候差异巨大,保护的自然环境差异相应也很大;在经济上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相应的保护的经济环境也很不平衡。此外,我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那里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生态复杂、经济贫困、文化闭塞,保护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均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因此,这为政府主导下的民间组织、企业单位参与生态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
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是指直接针对档案信息本身的生态性保护理论与技术。若按照保护对象的特征划分,它包括载体材料生态性保护、记录材料生态性保护、信息生态性保护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载体材料生态性保护和记录材料生态性保护均可再分为预防生态性保护、治理生态性保护和修复生态性保护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信息生态性保护则可包括信息人生态性保护、信息内容生态性保护、信息网络生态性保护和信息权利生态性保护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如图5-4所示。(www.xing528.com)
图5-4 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结构
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是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子系统,是档案信息保护最直接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生态性保护是否成功的关键。它要求在充分掌握档案信息制成材料耐久性及其损坏规律的基础上,在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理论的指导下,建立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的一整套管理和技术体系,并强调在保护的每个环节,吸收和利用生态学思想和方法,使其贯穿于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的始终。例如,纸质古籍类档案信息的预防生态性保护,在选择装具时,除了强调装具材料的牢固耐久、无毒无污染,还要建立一整套关于装具材料及制造的标准体系,从原材料的选择、加工工艺、制造流程与方法到产品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都有生态性保护相应的标准。以此类推,在选择档案信息纸张载体时,除了要明确纸张的耐久性指标要求,还要有一套生产过程的生态性控制标准。通过这一系列强调保护过程的生态性标准,真正实现生态性保护的提前介入和全程控制。
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的主要特点:一是直接保护性。这是与档案信息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和档案信息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相对而言的,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均直接面对并作用于档案信息本身,旨在提升档案信息本身的耐久性和抗老化能力。二是内在保护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在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上的体现。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就是通过改变档案信息制成材料的成分,提升档案信息本体的物理化学性能,从而强化其耐久性和抗老化能力。三是前端保护性。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强调在档案信息制成材料形成之前保护工作已经开始,把保护工作实施于档案信息生产的原材料的前端控制上,从源头上提高档案信息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和抗老化能力。例如,光盘材料在制造时要选择理化性能最优的盘基和记录介质;纸质材料在制造时要选择理化性能最优的植物纤维原料,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漂白、打浆、施胶等生产环节的工艺,并少用金属设备和强酸强碱。四是结构保护性。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机构就会有什么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因此结构决定功能。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就是通过改变本体结构进而优化其功能,实现具有较高耐久性和抗老化能力的功能性提升。例如,纸质材料中,如果含有木素则纸张极易氧化和水解而老化,而如果含有一定比例的半纤维素则可以提高纸张的强度性能。
(4)档案信息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
自然环境就是环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档案信息保护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是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不可或缺。档案信息的自然环境有内环境与外环境之分,内环境是指库房内档案信息保管的微观自然环境,即库房内的自然环境;外环境则是保管档案信息的库房之外的宏观自然环境,即库房外的自然环境。一般来说,库内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就是采取各种有效技术方法,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标准的库内环境条件,主要内容包括库房建设、设备配置、温湿度调控、光线防控、污染防治、微生物防治、害虫防治等方面。库外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就是利用生态性保护思想和技术,保护档案信息的库外自然环境,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治、空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如图5-5所示。
图5-5 档案信息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结构
显而易见,库内自然环境是随着库外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绝对的,但在库外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库内自然环境的变化需要一定的过程,这是绝对性中的相对性;同时,库外自然环境也会受到库内自然环境的影响,但这是相对的。例如,库房内温湿度的变化规律总是受到库房外温湿度的变化规律所影响,但很少能影响库房外温湿度的变化;库房内污染源对库房外的自然生态环境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是暂时的。反过来说,如果库房外自然生态环境有严重的污染源,那么库内自然环境是一定会受到污染影响的。因此,在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过程中,既要注重保护库内自然生态环境,又要有效保护库外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库内和库外两个自然环境系统有利于档案信息制成材料的耐久性。
档案信息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的主要特点:一是外在保护性。相对于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而言,档案信息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是针对档案信息周围的自然环境条件采取保护措施的。这些自然环境条件都是档案信息本体保护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做好环境条件的保护工作可以延长档案信息的寿命。二是隔断保护性。隔断是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微观自然环境和宏观自然环境,在档案信息周围竖起两道自然屏障,库房内利用建筑、设备和技术进行温湿度调控、光线防控、污染防治、微生物防治、害虫防治等,库房外利用管理和技术进行自然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治、空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等,目的是隔断有害因子对档案信息的破坏作用。三是预防保护性。对于档案信息本体而言,内外两种自然环境保护都是预防性的保护,在本体结构和理化性能不变的条件下,自然环境保护就是最主要的变量。因此,通过温湿度调控、光线防控、污染防控、微生物防控、害虫防控、自然环境监控等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四是治理保护性。由于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两种自然环境发生不利于档案信息耐久性的变化是必然的。两种自然环境经常会出现空气污染、有害生物、自然灾害等病害,此时对档案信息的保护主要表现为治理性保护。
(5)档案信息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
社会环境是指影响档案信息保护的各种社会或人为因素的总和,亦称为人为环境。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强调利用各种管理性保护思想和方法,建立良性的档案信息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消除各种不利的社会或人为因素对档案信息的损坏。一般而言,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包括微观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和宏观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微观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是指档案信息保护组织机构内部各种要素对档案信息的生态性保护,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生态性保护、组织制度生态性保护、组织文化生态性保护和组织管理生态性保护等部分。宏观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是指档案信息保护组织机构外各种社会生态保护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生态性保护、行政环境生态性保护、人文环境生态性保护、法规环境生态性保护和科技环境生态性保护等。如图5-6所示。
图5-6 档案信息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结构
由档案信息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结构图可以看出,档案信息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是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的子系统,与档案信息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一起构成了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的环境系统。从保护工作的社会化角度看,档案信息保护始终受到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也是一种最为复杂的影响和制约关系。任何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去认识、研究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系统的状况、特点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努力使档案信息保护工作去适应社会环境,并充分把握社会环境的作用规律。如今,档案信息保护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日趋复杂化,保护主体的保护视角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由里向外视角,必须是由里向外、由外向里、纵横联通的多维多重视角的有机统一。
档案信息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的主要特点:一是间接保护性。这是相对于档案信息本体生态性保护而言的,是社会组织活动以及人的能动性对档案信息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生态性保护行为。无论是微观社会环境还是宏观社会环境,都是首先作用于档案信息保护人,再通过档案信息保护人作用于档案信息,实现对档案信息的保护。二是管理保护性。档案信息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强调管理对档案信息的保护功能。微观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就是以组织管理的手段对档案信息进行保护的,即通过组织结构管理、组织制度管理、组织文化管理、组织控制管理等实现生态性保护。而宏观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则是通过对经济环境、行政环境、人文环境、法规环境和科技环境的有效管理来实现生态性保护的。三是价值保护性。档案信息的价值属性是其原始记录性所决定的,有对本单位的价值和对社会的文化价值,即短期价值和长远价值。档案信息价值性是档案信息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的动力源泉。因此,价值保护性是档案信息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的重要特征。四是经济保护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档案信息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是属于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范畴的,其成败的关键取决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因此,档案信息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的基础是经济环境,体现了经济保护的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