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有限利用自然,有效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共生。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3]
(1)绿色低碳发展思想
绿色低碳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以绿色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等为抓手,尽量减少高碳能源消耗,提高低碳可循环利用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思想。[14]它强调经济利益具有生态利益与人类利益的双重性,核心是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阶段时以更低限度的二氧化碳排放为指针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生态化的潮流,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绿色低碳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由高耗能转变为低耗能的能源消费模式,由掠夺式转变为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转变为低碳的人类生活方式;其二,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新技术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其三,绿色低碳发展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注重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经济、就业、减排三方面的效益,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能耗要低。驱动经济各行业及其现代化要依靠低碳能源,提高低能耗能源占比,才能促进社会经济进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二是物耗要低。依赖高物耗生产方式已严重制约我国的生产效率,因此,选用物耗低和污染量少的先进生产工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努力做到增产、节能、低耗、减污。三是排放要低。前总理温家宝在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宣布,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个具有约束性的硬指标,要实现此指标,在居家生活、交通出行、购物消费等要做到绿色低排模式。四是污染要低。以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大敌,高污染带来的高增长将来是要为之买单的。因此,低污染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必由之路,也只有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才能解决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的问题。绿色低碳发展是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新经济模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严格约束下的一种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用发达地区的示范效应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降低企业低碳转型成本,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低碳转型区域市场机制,以价格调节手段来带动低碳转型实践。具体而言,政府的功能主要是:其一,引导群众自觉树立生态观念,高度重视生态问题与民生问题的相适性;其二,加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使低碳概念为全社会所认识,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碳社会的危害性,认同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其三,转变群众的生态价值观,以逐渐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低碳生活标准体系,让低碳生活模式成为时尚;其四,引导企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实现经济利益与和生态利益的最大化。
(2)循环经济发展思想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它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以经济发展的低代价为根本追求,既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又是一种新型的、具体的发展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15]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强调各种物质的循环使用,特别是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循环再利用,以环境的最小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观点:其一,经济发展的生态系统观。认为经济系统只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各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条件。若过分强调经济增长,漠视生态环境的容载能力,自然资源遭受过度消耗和污染,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调和破坏,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系统的健康循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因此,循环经济系统依赖于生态系统而存在,并通过生态系统获取自然资源的支撑,需要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其二,生产过程的再生循环观。依靠科学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做到全过程清洁控制,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使自然资源循环再利用。其三,基于公平原则的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强调公平享有资源,合理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努力实现代际生态公平,维护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不损害后代人的生态利益;维护种际公平正义,实现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公平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是高效循环再利用环境资源,其循环演化路径是“资源到再生资源”,减少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节约资源又改善环境的目的。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其一,循环经济以生态学规律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将经济发展融入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尊重之中,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生态化;其二,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性为主旨,这主要通过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等方式来实现;其三,循环经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在尊重生态利益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生态原则。(www.xing528.com)
(3)资源节约型社会思想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可以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其本质是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以实现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效率。在政治方面,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国家统治阶层,如党政机关、军队、人民团体等以社会大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而进行的各种节约行为,对节约型社会起到引领作用。在经济方面,资源节约型社会通过人的需要优化配置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以达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减少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同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极大提高社会生产率。在文化方面,资源节约型社会通过生态文明理论以及文艺作品等形式改变人们关于社会再生产的观念和认识,为人们具体实践节约型社会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政治层面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主导,通过相关制度和政策强力推进节约价值观的践行落实,引导社会建设的方向;经济层面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基础,通过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文化层面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纽带,贯穿于整个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过程,并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共同发展。
总体而言,从节约的形式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生产节约型与消费节约型的统一;从节约的主要内容看,资源节约型社会关注节地、节水、节电、节材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从节约的效率看,资源节约型社会强调低投入、高产出;从节约的观念看,资源节约型社会节约思维深入人心,生态价值观蔚然成风,生态文明快速进步;从节约的动力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大向内涵提高方向转化的社会。这就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已将节约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从微观的角度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均将节约奉为人生哲学和道德准则”。[16]
(4)生态治理系统论
生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法治建设,提高法律对生态建设行为的治理作用。习近平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17]要依靠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此,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建立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补偿管理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以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与良性循环为治理出发点,形成了“生命共同体”统筹治理观。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8]“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9]因此,要从系统论和全面性的高度,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治理发展道路,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
由此,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生产力观,“安全底线不可触碰”的生态安全观,“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同等重要” 的人与自然共生观。[20]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