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发展上升时期,工业化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危机的频繁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的极大发展,社会结构分化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残酷掠夺自然资源,生态危机日益加深,生存权受到直接威胁的无产阶级终于觉醒,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具备坚实的阶级基础。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具备了物质技术条件。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融合了东西方生态文明成果,构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其独到的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高度研究生态问题的见解。
(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内容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准确地预测到人类社会未来的生态危机,并且从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出发,找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规律之间的协调关系,形成了超越以往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
其一,人与自然协调关系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结构发展,就要遵循自然规律。生态结构是整个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产力要适应自然条件。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应当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人首先依赖于自然。”[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因此,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类生存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环境的,人类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自然环境。关于劳动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强调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劳动来满足,劳动是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枢纽和中介。自然具有与人一样的生产力属性,劳动作用于自然能够产生物质财富,而物质财富又会对自然条件的可持续性产生深刻影响。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相对立。”[5]关于生态结构,马克思强调,生态结构影响着每个人的生产生活,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实现依赖于生态结构和社会结构整体的和谐性。即,资源禀赋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生态结构决定社会结构中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
其二,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使人类文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且只能有限度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不断获得自然给予的丰厚回报。马克思指出:“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及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一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6]“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7]可见,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只有如此,自然才能为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贡献力量;否则,生态危机将不可避免,人类生存就会面临威胁。同时,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生态结构优化的决定性条件。“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8]
其三,资源有限与劳动生产率思想。要解决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不断减少资源投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劳动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劳动生产率提高是这种动力绵延不竭的基础。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9]
其四,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变革思想。人类不是独立于整个生态系统之外,而是作为智能化和社会化的动物与其他生物一起生活这个生态系统中。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类社会犹如一台保持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各部件之间的任何不协调都会导致人与自然和社会间的矛盾,人类就会面临自然的和社会的灾难。然而,“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以劳动为中介,人类终将能够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的双重属性。(www.xing528.com)
综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逻辑起点,把生态社会发展规律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背景下进行系统观照和深入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将人与自然等量齐观地进行研究,充分体现二者的平等地位和价值。人作为主体,被赋予了维护包含自然生态利益在内的整体利益的使命,即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在逻辑关系上,自然生态学是其科学保障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世界观和和方法论,剩余价值理论是其产生的根本动因,体现了先进性和与时俱进。三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其批判吸取了以往的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平等权利,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生态利益是全人类的利益,其着眼于为人类共同的利益而奋斗,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四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突出了生态实践性。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的实践活动深刻融入和改造着自然生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实践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10]实践表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得以充分发挥,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关键所在。
(2)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价值
后工业化时代,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给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生态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究了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根源,提出了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明确了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有极强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化社会形态价值。未来理想社会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理想文明社会形态的特质,那是社会形态的理想状态——生态化社会形态,依托人与自然的彻底和谐共生,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里,“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也只有这时,人类才能在社会劳动生产活动中回归自觉,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应有价值,进而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应然状态。
其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源泉。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12]这与马克思提出的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良好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论基础。
其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化了社会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关于自然界的价值问题和关于自然界的权利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这两个问题作出了回答,让人们认识到了自然价值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有机统一,认识到自然与人的平等权利,并自觉将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入自然规律运行轨道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人类更加认识并强化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并改变破坏自然平稳的发展方式,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