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成融会贯通的学习思维习惯

养成融会贯通的学习思维习惯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无论是在复习时,还是在考试中,一定要养成“三门打通,融会贯通”的思维习惯,综合运用三个科目的知识系统来解决实际问题。

养成融会贯通的学习思维习惯

1.三本指导教材之间的融会贯通

“案例分析题”和“方案设计题”虽然只出现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的考试中,但在答题时一定会运用到《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这两个科目的相关内容。从对历年的考试真题分析来看,每年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试题中,更多的知识点似乎都来自《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这本教材。因此,无论是在复习时,还是在考试中,一定要养成“三门打通,融会贯通”的思维习惯,综合运用三个科目的知识系统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案例分析题”,在预估服务对象需要和问题时把握哪些主要环节,依据什么样的伦理原则排序问题,设计方案时是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中的哪个方法来应对,又是用什么样的介入模式来解决问题,通过什么样的介入策略来实施你的方案,有何现成的社会资源可资利用,现有的社会政策中有无解决服务对象问题的相关规定,最后用何种方法进行评估,等等,这些系统知识,都不仅仅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这一本教材里,而是分散在这三个科目之中的。

例如,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2008年、2010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连续考了两年;再如,社区社会工作的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的概念,2009年、2015年先后考了两次;又如,发展社区老年志愿者团体所需要采取的工作步骤、服务技巧等内容,2009年和2011年也先后考了两次;此外,还有2012年和2017年有关社会工作督导的试题、2018年有关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的试题,等等。上述内容就不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一书中,而是在《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一书中,类似这样的情形在历年考试中可谓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例如,2010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三题的第一问:“根据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哪些救助?”答案就全在《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一章中。《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当享受的权利和各类经济、物质保障,我们都可以把它们作为介入策略中的重要社会资源加以运用。其实,考生就算不清楚我国临时救助制度的内容,像这类问题,即使不看教材,仅凭生活经验也可以轻松应答。

这里,要重点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

罗斯曼关于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的重要“发明”是关于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的论述,在他的理论架构里,社区社会工作的任务目标是解决具体的社区问题,过程目标是通过发动居民参与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从而提升社区的参与意识、打造社区的自治能力。简而言之,社区社会工作的任务目标是“解决具体问题”,过程目标是“提升自治能力”。这一对目标虽然一直出现在社区工作的相关内容里,但“解决具体问题”“提升自治能力”其实也是社会工作直接服务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两大方法所要遵循的核心原则。也就是说,“助人自助”这一核心理念,外化为社会工作具体的服务策略时,必须要围绕通过解决服务对象的具体问题来达成提升服务对象的“自助”能力这一工作目标,最终通过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提升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来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能否真正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工作“助人自助”这一核心理念,并且“转化”为服务方案中的具体服务策略,正是衡量一个社会工作者是否真正具有专业理念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

关于社区社会工作的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可以通过研读以下的历年真题来加深印象:

2009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二题的第一问和2015年的第三题:

本案例中,社区工作的任务目标是什么?过程目标是什么?

社会工作者的做法实现了社区社会工作的哪些目标?

从专业素养来讲,真正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看到此类试题的第一反应,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这一对目标,而不是总目标、具体目标等具体的工作目标(从历年考试的真题来看,如果是要测试考生对于具体的工作目标的设定,则试题后面一定还会跟着对于“服务策略”的测试内容)。

再请看2008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的第37题:

某社会工作者在推动居民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中,将增强居民信心、知识与技能作为工作目标。这个目标属于()。

A.任务目标  B.运作目标  C.过程目标  D.战略目标

请再看2012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的第37题:

某社区社会工作者定期为社区老人举办公益论坛活动。今年三月,社会工作者特邀媒体记者介绍了“老人摔倒无人扶”现象以及“青年人担心做好事反成被告”的顾虑。老人参与论坛后感触很多,于是社会工作者顺势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并促成他们向全社区1 200多位老人发出倡议:主动与青年人接触,说明老年人对该问题的看法,消除社会误解,共同维护社会道德。社会工作者的上述工作实现的过程目标是()。

A.实现社会管理        B.促进社区互动

C.提升社会意识        D.推动社区照顾

不仅三种社会工作的直接服务方法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达成服务对象的“自助”,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伟大事业”,其实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的。

所以,从“助人自助”的视角来看“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我们不仅可以轻松理解源于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两个目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可以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中都充满着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元素:

个人:自立、自信、自尊、自爱、自强……

家庭:自强、自足、自主、自翔……

小组:自转、自理、自爱、自勉……

社区:自治。

2009年第二题(20分)

乐山小区位于某市中心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他们大部分是退休老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经济及健康状况都不错。除少数老人担任楼组长外,多数老人很少参与社区事务

社区旁正在建造五幢高层商品房,来了一批建筑工人。工人们每天都要穿过快乐山社区,来往于宿舍与工地之间。由于社区附近建筑工人多了,吸引了一些小商小贩。最近,快乐山社区连续发生三起入室盗窃事件,一些居民认为是外来人员大量穿行造成的,有人建议把社区靠近建筑工地的大门锁上。此建议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关乎社区安全和居民出行,社会工作者决定采用社区工作方法,发动社区老人参与解决上述问题。

问题:

1.本案例中,社区工作的任务目标是什么?过程目标是什么?

2.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协助建立老人志愿者团体以实现上述工作目标?

3.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建立社区老人志愿者团体中可以采用哪些专业技术?

【答题思路】

任务目标、过程目标虽然是罗斯曼在社区工作方法中所提出,但两种目标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和专业精髓,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任务目标是满足或解决服务对象的各类需要或具体问题,过程目标是通过满足需要、解决问题,实现以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过程目标,最终达到服务对象“自助”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考试时如遇“社区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时,考生首先应该想到的就应该是这一对目标。2015年的第三题第一问“社会工作者的做法实现了社区社会工作的哪些目标”的出题初衷,就是考查考生对这一对目标的内化程度。

建立社区老人志愿者团体的工作步骤和专业技术,答案全在《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第七章社区工作方法中。其中“发展社区老人志愿者团体的技术”这一考点,在2011年第一题中再度出现,只是增加了需要重点回应案例背景中的具体情境的内容。《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历年试题中有许多考点都分布在《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和《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甚至《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这三本教材里,如何结合三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复习,做到“三门打通、融会贯通”,以掌握《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的应试技巧,可参见本书之相关内容。

【参考答案】

答:

1.社区工作的任务目标是解决社区问题,过程目标是通过培养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的意识,来提高居民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最终增强社区自治的能力。本案例中,两个目标分别如下。(注:像此类题目,答题时一定要先亮观点——任务目标是解决问题,过程目标是提升能力——让阅卷老师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你答案的核心内容)

(1)任务目标。搞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区稳定,保持社区秩序,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加强社区管理,登记外来人口,加强社区巡逻,整治小商小贩。

②开展社区教育,发动社区广大居民,强化社区参与意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③建立社区组织,动员社区居民,挖掘社区领袖,建立社会组织,增强社区自治。

(2)过程目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2.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建立老人志愿者团体时,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招募组织居民。招募社区老人,了解居民需要,发动社区参与,建立志愿团体。

(2)界定团体目标。开展社区调查,明确社区需求,强化自决原则,界定工作目标。

(3)建立组织架构。培育社区领袖,明确组织结构,增强分工合作,巩固居民参与。

(4)筹措工作经费。整合社会资源,多方筹措经费,保证正常运作,回应社区需求。(注:所有的团队建设、组织建设,无不按上述程序开展,这并非社会工作服务所特有。另外,2015版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幅调整,由原来的三个步骤增加为五个步骤,本答案保留了“界定团体目标”这一内容,将新版教材中内容较为接近的“订立组织规则”“推选领导者”和“建立工作小组”合并为“建立组织架构”一条,并采纳了新版教材中“筹措工作经费”这一内容)

3.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建立社区老人志愿者团体中可以采用以下专业技术。

(1)主动邀请,由近及远。主动地、不断地接触老年居民,鼓励他们成为志愿者。

(2)建立平等合作关系。与老人建立良好关系,尊重他们的参与,并与志愿者一起开展工作。

(3)提供参与和成长机会。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安排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

(4)明确方向,提供资源,回应需要,多加鼓励。提供必要的资源,给予适当的奖励,增强他们的信心。(注:为便于记忆,上述四点也可简化为:主动邀请、平等合作、提供参与、回应需要)

(2)关于微观、中观与宏观的服务方案

请看2011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五题(方案设计题),“结合本案例,以促进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为目的,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设计服务方案(只需说明各层面具体目标和服务内容)”,许多考生看到“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字眼可能会有些犯难,吃不准题目的真正要求。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所谓的“微观、中观、宏观”既可以是个案服务、项目或者机构管理、社会环境的改造三个层面,也可以“简单”对应着“个案、小组、社区”三大社会工作的直接服务方法。所谓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反应,应该就是看到这三组词汇时,首先联想到“个案、小组、社区”三大社会工作的直接服务方法。许多考生被所谓的“专业词汇”吓怕了,把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想象得过于“神圣”“神秘”,以致将本来其实很“简单”的题目想象得过于复杂、高深,最后乱了方寸、慌了手脚,以至手足无措、无端失分。同样的内容而以不同的“面孔”出现的题目是2009年第四题的第四问“从个人、小组、社区等三个层面,提出解决丽芬问题的策略”,这样的问题就相对直观和简单了。

对于许多知识点,我们要善于通过归纳关键词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理解、掌握和内化。比如个案社会工作的核心策略,就是“理清思路、改善认知、增强权能、恢复自信”,小组社会工作的核心策略,就是“分享经验、交流感情、学习技巧,建立相互之间的支持系统”,而社区社会工作的核心策略,就是“整合社会资源、改善组织功能、强化参与意识、营造和谐氛围、提升自治能力”。(www.xing528.com)

有了这样的基础,则2011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五题(方案设计题)“结合本案例,以促进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为目的,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设计服务方案(只需说明各层面具体目标和服务内容)”的问题就会一目了然、迎刃而解了。

首先定位“三观”。

微观:个人和家庭,也就是个案工作方法。

中观:小组(组织、单位),也就是小组社会工作方法。

宏观:社区、社会环境、社会政策,对应的是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其次,定位问题和需要。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题中,有关刑满释放人员在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的问题和需要基本都是相似的。

微观:即个人,包括生理——有病否、心理——有变否、能力——有望否,以及家庭(是否有生存问题,家庭成员是否缺失、家属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沟通是否顺畅等)。

中观:即小组,建立学习小组或支持小组。交流情感、分享经验、学习技巧、建立相互之间的支持系统。

宏观:即社区,还应当包括社会环境、社会政策和社会意识等。通过开展社区宣传来消除歧视,通过增进社会融入来消除社会排斥,通过改善社会政策来消除不公,在就业方面享受优惠条件和优先照顾等。

2011年第五题(方案设计题,20分)

某社区矫正机构计划将刑满释放人员的综合管理纳入服务范围。经调查,该社区刑满释放人员中无业者居多,但社区就业资源利用率却较低。对此,社会工作者对有劳动能力的刑满释放人员进行了访谈,他们对社会工作者说:

“我们这种人是社会的‘渣子’,在里面蹲了那么多年,现在出来还能有啥用,什么都不会,出门坐哪路公交车都搞不定,更别说工作了。”

“到哪里人家都戴着有色眼镜看我,犯了一次错误,难道要一辈子受惩罚?”

“现在找工作都得上网,我连电脑都不会用,去哪儿找工作都不知道,哪家单位会要我啊。”

“社区里适合我们的岗位不多。上次去办理就业登记,人家看了我的档案就说,好多人还安排不过来呢,你就慢慢等吧。”

“社区里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都太难了,跟也跟不上。再说现在工作都要政审,我们肯定通不过的。”

“我大字不识几个,所以要求也不高,工资高点儿,活儿轻点儿,能坐在办公室上班就可以了。”

要求:

结合本案例,以促进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为目的,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设计服务方案(只需说明各层面具体的目标和服务内容)。

【答题思路】

本题的考点是对“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理解,它既可以是个案服务、项目或者机构管理(如案例背景中培训项目的课程设置,不贴近服务对象的身心特点,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和社会环境的改造三个层面,也可以对应着“个案、小组、社区”三大社会工作的直接服务方法。本题的参考答案选择后一种作为框架,它不仅为考生所易识和所常见,也便于梳理困境、组织文字。

到目前为止,以社区矫正对象为服务对象的试题,先后出现过五次,这个群体的问题和需求都是相似的。具体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可参见2009年第三题(注:2009年的真题详解,请参见本书中的相关章节)、2010年第二题、2012年第一题和2014年第四题。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参考答案】

答:

本案例中,以促进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为目的的服务目标和内容分别如下。(注:答题框架就按照题目的要求写,每个层面分具体目标与服务内容两项即可)

1.微观层面

(1)具体目标:改变认知,传授技能,提升自信。

(2)服务内容:通过服务,一是改变他们的非理性信念,助其重新认识自己;二是开展就业辅导,传授就业知识和技能,助其寻找合适稳定的工作。

2.中观层面

(1)具体目标:开展小组活动,协助他们建立相互之间的支持系统。

(2)服务内容:将有相同经历的刑满释放人员组成支持小组,改变认知,宣泄情绪,分享经验,传授技巧,建立相互之间的支持系统,用团体的力量解决个人的问题。

3.宏观层面

(1)具体目标:整合资源,改造环境,完善政策,提高社区就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合。

(2)服务内容

一是充分挖掘社区资源。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提高社区就业资源的利用率,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是大力开展社区宣传。通过社区宣传和社区教育,进一步改善社区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帮助社区居民正确认识、理解和接纳刑满释放人员,推动社会整合。

三是建议改善社会政策。建议对就业政策进行修订,将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纳入优先考虑范围。(注:本题全部答案共390多字,可见答题字数的多少未必真会影响答题的效果。答题时如果不能踩点,即使书写再多的字也是毫无益处的)

2.其他专著与《指导教材》的相互印证,触类旁通

中国社会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指导教材,基本是根据《考试大纲》的框架细化的,但《考试大纲》其实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二级目录,相对比较简略,并未列出二级目录下的详细内容,二级目录下的具体内容到底应该放哪些,每个编写者的设想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每个领域中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该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重要的基础理论以及主要的介入模式有哪些,《考试大纲》并未一一列明,而不同的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人员,对此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关注度,所以细化成指导教材时内容就会相差很多、细节变化很大,以至于几次修订教材时因为更换了作者,致使内容变更很大,许多在前一版教材中已有的精彩内容,在后一版教材中却消失了。另外,每本教材受字数的限制,许多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般地一掠而过,未能做出详尽的阐释和充分的展开,导致很多内容过于简略,不够直观,难于理解,也未能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目前的指导教材只是这些编写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列出的该领域中的一些主要内容,由于出题老师与教材编写者往往并非同一批人,因此,他们在出题时未必就会“死抠”指导教材的内容,而按照自身对于考生所应掌握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能力的要求进行出题,导致试题内容与指导教材有时会大相径庭,甚至毫无关系。所以,有精力的考生还需从其他的社会工作教材、专著和参考资料中了解一些该领域的其他主要理论和介入模式,或者把指导教材中语焉不详的一些知识点,从其他书籍中找出更详细的论述。好在国内已经编著和引进了不少这方面的专业著作,考生需要查找时并不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另外,现在手机的功能无限强大、网络的资源也很丰富,考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查询的方式,随时调取网络资源,增进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基线测量方法在指导教材中只有500多字的内容,几乎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且没有图表作例子来增强考生的感性认识,但在许多专著里,基线测量法往往就是重点解说的内容,不仅有详尽的文字解读,还有直观的图表可供读者进行理解。由于考生对基线测量方法缺乏深度的、感性的了解与把握,因此,原本一两分钟就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在2008年的考试中居然成了许多考生的拦路虎、绊脚石。

又如,小组工作的活动方案和活动大纲,在《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和《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这两本指导教材里就不见影子,考生自然不太清楚小组活动方案中的理论基础、工作目标与活动大纲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无论是2010年第二题小组活动方案的改错题、2011年第四题小组活动方案的排序题、2012年第四题小组活动大纲的改错题、2014年第三题小组活动方案的填空题,还是2015年第五题、2016年第五题小组活动方案的简单设计题,皆因考生对这些原本非常简单的试题缺乏感性认识,以致他们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迷糊”之中痛失分数。

这里请大家看一下2011年第四题。

2011年第四题(案例分析题,20分)

某社区青少年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发现,该社区里有不少青少年以抽烟、喝酒、说脏话为时尚,行为也“匪里匪气”。因此,社会工作者以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观察学习历程的步骤顺序,组织了“什么是时尚”的主题活动,改善青少年对时尚的认识。

青少年“什么是时尚”主题活动大纲

问题:

1.依据班杜拉观察学习历程的要求,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该主题活动顺序中存在的错误,并用上表中与小组活动内容相对应的英文字母代码,重新排列小组活动节次的正确顺序。

2.结合案例说明上述主题活动主要采用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哪些治疗技术。

【答题思路】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治疗技术,主要有实例楷模法(观看实例,学习行为)、认知楷模法(增加认知结构,增强自我效能,提高自我信心,相信改变会有可能)和激发自制力(由服务对象表现无能行为,治疗予以示范,事实无由可怕,增加自我控制,掌握驾驭能力,消除不良行为)等三种。其中实例楷模法是最易判断也最易掌握、运用的技术,认知楷模法有点类似于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而激发自制力不仅难以辨识,也较不容易学习和操作。

本题的考点虽然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治疗技术,但从某种角度看,实际是在测试社会工作考生对于汉语词汇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仁慈”的出卷老师暗藏玄机的“良苦用心”的“发现能力”。类似的“良苦用心”体现在历年考试的许多试题里,比如段落的分段、标点符号的分号,都是不同意思的转换,等等。

【参考答案】

1.依据班杜拉观察学习历程的要求,重新排列小组活动节次的正确顺序如下:C、D、A、B。[注:排序莫名所以,不妨去找关键词,以常识来进行排序:按照观察学习与行为改变的过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引导注意”(注意过程)、“初步树立”(保持过程)、“重新树立”(再生过程)、“增强保持”(增强过程)]

2.本案例中的主题活动,主要采用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实例楷模法和认知楷模法的治疗技术。(注:案例背景中的“通过实例示范”一句,应该可以引起考生的专业联想,而“反思不良时尚观的由来”其实就是增加认知结构之意。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即认为案例背景中看不到认知楷模法治疗技术的完整过程,因此本题的考点只是实例楷模法。从踩点得分的角度考虑,多写一般是不扣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