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解析中国科举文化及其影响

深度解析中国科举文化及其影响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举制度创立于隋代,完善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清,从隋唐时期开始直至清光绪年间,历经1300余年,在中国历史上承担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维系社会内部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广大庶族通过科举入仕做官,扩大和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20两牌坊银、顶戴衣帽和旌表匾额。二是祝愿科举成功的匾额。

深度解析中国科举文化及其影响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代,完善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清,从隋唐时期开始直至清光绪年间,历经1300余年,在中国历史上承担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维系社会内部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广大庶族通过科举入仕做官,扩大和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元代,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举贡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明代,更多的寒门士人通过贡举进入政治,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目前见于著录的最早的科举匾额出现在宋代,明清时期遗留下的科举匾额数量最多。天水馆藏明清匾额中的科举匾内容丰富,或恭贺,或赞扬,或勉励,或祝愿,这些匾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科举制度的诸多历史信息和当时追求功名、以科举入仕为荣的社会时尚。

图155

图156

一是反映中举名次的旌表匾额。这些匾额的题写者一般都是官职和地位较高的官吏士绅。如: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文魁”匾,上款“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赞理军务兼理粮饷陕西巡抚部院杨为”,下款“道光岁次乙未科季秋月新中式第五十二名举人闫作梁立”。另外,秦安县博物馆馆藏的3方“文魁”匾,3方“武魁”匾,都反映了中举名次的有关内容。如:“文魁”匾一,上款“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都军务兼粮饷祁坟为”,下款“道光十一年岁次辛卯广西乡试中式第四十二名举人唐立模立”(图156)。

“文魁”匾二,上款“正主考宗人府主事军机处行走协修方略馆吴副主考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上书房行走徐为”,下款“道光丙午科中式三十名举人周订礼立 众亲友同赠”(图157)。

“武魁”匾,上款“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陕甘总督部堂左为”,下款“光绪岁次己卯科中式第二名举人立”(图158)。

图157

图158

以上匾额反映了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乡试科、式、中举名次等相关内容。明清时期,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其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乡试每三年,各省集中士子于省城,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考试四书、五经、策问和八股文等,中式者称举人。明代科举制度以五经取士,第一名为经魁,五经之魁为五经魁,亦称五魁。在清代,乡试于每年八月举行,亦曰秋闱,九月放榜。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20两牌坊银、顶戴衣帽和旌表匾额。匾额悬挂在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

二是祝愿科举成功的匾额。如:“策名天府”匾,清代,上款“例授登仕郎耀翁高老先生大人”,下款“光绪戊申年孟春月吉旦亲友为”。策名:指科式及第。天府:指朝廷。《隶释汉平都相蒋君碑》:“输力王室,以笃臣节。功列天府,令问不已。”匾意为祝愿匾主人科举考试取得成功,能够效力于朝廷(图159)。从此匾反映出,匾主人高老先生年岁虽大,仍矢志不移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状况,科举已成为清代知识分子终生奋斗的目标。

“槐栋维新”匾,上款“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吉士特授城都府正堂刘为”,下款“道光己亥年春正月谷旦”。槐:唐朝时常以槐指代科举考试,考试的年头称为槐秋,槐树往往被当作科举考试的吉祥物。从匾文内容看,此匾属于科举匾额,祝愿受匾人科举成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图160)。

“宴赋鹿鸣”匾,旧时科举考试后,由州县长官宴请主考官、学政及中式考生的宴会。因在宴会上歌《诗经·小雅鹿鸣篇》,故称为“鹿鸣宴”。清制,举人于乡试考中后满60周年,重逢原科开考,经奏准,与新科举人同赴鹿鸣宴。因此,此匾为科举匾,有寓祝科举成功之意。(www.xing528.com)

图159

图160

图161

三是祝贺科举成功的匾额。如:“青云得路”匾,清代。上款:“钦加五品衔升用知县署成县儒学正堂加一级柴承泽为”,下款:“同治十二年新进恩生黄奠国立”。青云:喻官高爵显。后世称登科为“平步青云”。得路:指仕途得志。唐·孟郊《伤时》诗:“男儿得路即荣名,邂逅失途成不调。”从匾文和款识看,此匾是为新进恩生题写的祝贺匾,有祝科举成功,官高位显,一帆风顺之意。

“龙门高跃”匾,清代,上款:“特授阶州直隶州成县儒学正堂萧为”,下款:“钦命提督甘肃学院五品衔翰林院编修新进文生强象贤立”。龙门:指古代科举式场的正门,后喻指科举中试为登龙门。从匾文和款识看,此匾为祝贺科举成功的匾额。

四是贡生所书、所立的匾额,反映了清代举贡制度。如“东国风祯”匾,上款“大清咸丰七年岁次丁巳二月吉日乡众亲谊恭为”,下款“大外翰允协公祁老大人荣列明经鸿禧立”。“外翰”:指有文才而没有进入翰林院的人。明经: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因隋制,增设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废。明清时对贡生尊称明经(图161)。

“光联东序”匾,上款“同治十三年甲戌桂月中浣眷亲友恭为”,下款“钦加五品爵避开教谕授贡生姚承先题并书 新进恩生高树堂立”。(图162)。

“慈竹芳兰”匾,上款“敕壶范廖贤嫂老夫人芳行”,下款“例授修职郎吏部候铨儒学训道 午岁贡通家弟三 顿首拜赠咸丰九年”(图163)。

图162

图163

以上匾额受匾者、题匾或立匾者的身份为贡生或岁贡。反映举贡制度的匾额还有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秀拔成均”匾,该匾上款:“恭贺德三贾老先生新荣国子监太学生鸿禧”,下款:“特授文林郎知成县事江宁陈大均题 道光岁次庚子桂月 立”。匾文中的“成均”指古之大学。据《礼记》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在清代,生员(秀才)中的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太学)读书,称贡生。此匾意为祝贺匾主人成为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即成为贡生。

举贡在清代官吏选拔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举贡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五个种类,清代贡生列为五贡,别称“明经”。生员当了贡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由举贡入仕的多官微位低,大多数为训导,其史迹少有记载,因此,这些由清代贡生题写的匾额反映了当时的基层政治制度,也有助于地方人物史的研究,为研究清代中小官吏选拔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