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观念,也是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将孝放在首位,作为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清代实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鼓励孝道,除了宣传、表彰“孝行”外,还制定了体现“孝”的相关封典制度,专门设立了“孝廉方正科”,作为保荐官员任职的依据。《围炉夜话》中说:“百善孝为先”,孝道分为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天水馆藏孝道文化的匾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体现孝在家庭治理中的作用。如:“家政孝友”匾,清代,现悬挂于南宅子银杏院北房门额上。家政:在我国古代被理解为维护家庭人伦秩序的家庭管理活动。《周易》中“家人”卦的彖辞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其中“正家”即家政。孝友,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毛传:“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中国古代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处理家事的出发点,匾文用简短的四个字概括了治家的法则为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图141)。
图141
“孝弟力田”匾,现悬挂于南宅子银杏院北房。“孝弟力田”亦作“孝悌力田”。孝,指对父母的孝顺关爱。弟,即悌,指对兄长的敬爱。力田,指致力于田地劳作(图142)。孝悌和力田是中国古代农耕宗族社会极力倡导的行为,封建社会以“孝悌”来规范兄弟姐妹间的伦理关系。“悌”要求兄弟姐妹中排行小者对长兄的尊敬顺从,而一旦父亲去世,长兄便具有“父”的地位和威望,悌与孝便合而为一了。实现孝悌有利于宗族和睦、社会安定,因此清代以匾额倡导孝悌便大行其道。(www.xing528.com)
二是对侍奉孝敬父母的表彰。如:“性洽南陔”匾,现悬挂于南宅子槐荫院北房门额上方。洽:协和,和睦。《诗经·大雅·江汉》:“失其文德,洽此四国。”南陔:古时笙诗篇名。《诗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有其义而亡其辞。”后引申为人子侍养父母的意思。匾意为对匾主人性情温和,与人融洽和睦,侍奉孝敬父母的行为予以赞扬。
图142
三是对节孝妇人的旌表。明清时期,重视妇女贞节,节孝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宗族内凡有年少孀居,不轻出闺门,而能孝敬公婆,教子成人者,可以被公举旌奖。如:馆藏“节妣松筠”匾就属于此类的旌表匾,该匾上款为:“大清光绪元年十二月谷旦亲族为”,下款为:“节孝吴母刘老夫人恭立”。妣:母亲。《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后来只用于亡母。松筠:松与竹。常用以比喻节操坚贞。匾文原意为刘老夫人的气节就像松树竹子一样,长青不凋。此处称赞匾主人操守坚贞不屈。这方匾额在款识中题写了“节孝”,联系匾文的意思,正是宗族内部对已去世的刘老夫人坚守贞节,孝敬公婆的旌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