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舜帝“以孝悌和睦家庭,以驯予和善天下苍生”。禹帝以“德为先,仁为怀,重教化,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被《史记》赞为“天下明德皆自禹帝始”。西周时期,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实施德教治国。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强调:“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民;欲治其国,先齐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一系列德文化范畴,如: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耻、克己、中庸等概念。东汉时期,王充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为八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以德为本、以德为先的观念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和规范。明清时期,通过匾额弘扬倡导道德修养,简单易行,便于人们接受,因此,匾额成为传播中华德文化的有效载体,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重德崇德成为匾额文化价值的重要内容。这一文化内涵在天水馆藏明清匾额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揭示德与福关系,古人认为有道德的人才能获的福报。如:“德为福基”匾就是典型的例证。儒家将德看作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在古代“德”“福”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认为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这方匾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品德是获得幸福的基础(图138)。其他如“为善获福”“节寿双高”“寿与德高”“德年俱高”“德寿兼隆”等馆藏匾额所表达的观念都与此相同。
其次,一切功德、孝行、勤劳、善思等优秀品德和行为都属于德文化的范畴,在匾额中得到称赞。如“天地同流”匾,清代,长222厘米,宽109厘米。上款序为:“维望贼一关功果一事多年朽难艰承有马嘴石五品顶戴赵现章见心不忍素颂众始人等牧化千万倍补各殿自光绪三年五月起到十一年功承原满建立牌之”,下款“大清光绪乙酉年岁次秋七月十五日吉立”。此匾在“序”中对五品顶戴赵现章率众募资修建殿宇的背景和事情经过作了记述,以“天地同流”匾文称赞赵现章的功德上合天道,下配地德,对其德行给予了高度肯定(图139)。
图138
“勤生思善”匾,清代,长213厘米,宽110厘米。上款为:“光绪岁次癸卯太吕月朔有四日众亲友恭为 大盛德杨老先生大人千秋述行”。匾序为:“望西先生距今已三十余年,其言行气象远矣,余莫能详之矣。时座有高年者曰:先生少失怙恃,兄弟三人惟先生幼,又各析居,非自营不能衣食,非自愤不得就学,而先生独能茹艰溃苦,与家立业,始而读书,继而习武。虽未竟其志,亦一邑善士也。噫!先生可谓能自树立者矣。今夫君子之异于凡民者,惟其勤也,惟其思也。勤则无不成之业,思则无误人之歧,贸贸者不识其得,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又曰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若先生之总角孤露,终于丰盈,终于成立,谓非其勤其思,有以致此乎?如是,是即可为子孙法矣。而正不为子孙法已也。遂书以赠先生,庶于先生之苦心孤诣,有所发明云。”
下款“例授徵仕郎尽先选用直隶州分州丁酉科拔贡生愚晚石莹顿首拜题并序 例授修职郎儒学廪膳生员眷弟梁风仪顿首拜书”。
(www.xing528.com)
图139
图140
这方匾额是石莹、梁风仪两位晚辈为长辈杨望西先生去世30年所题写的纪念性匾额,序中记述了望西先生作为家乡善义之士,幼年自强自立的生活经历和读书习武经过,认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以“勤生善思”匾文赞扬了望西先生一生苦心孤诣、勤生思善的品德。
再次,表现“德”的影响,认为高尚的品德操守会彰显后世,影响深远。如:“恩荣德称”匾,清代,长220厘米,宽110厘米。上款“恭贺例授登仕郎候选县尉□老先生鸿禧”,下款“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桃月众亲友仝顿首拜立”。“鸿禧”意为洪福。清代年逾八十的长者可以得到朝廷的赏赐,清赵翼《圣寿覃恩典隆养老以年逾八十得拜绢绵米肉之赐》诗云:“如此鸿禧逢七度,吾人幸亦几人同。”“恩荣”指恩惠荣宠,特指身受皇恩的荣耀。包括皇帝赐予的各种敕书、诰命、御制碑文等,或皇帝或地方官员题写的匾额,目的是以此为荣耀彰显祖德。“德称”指贤德的声誉。此匾意为匾主人祝寿,称赞其贤德受到朝廷恩赐,并使其声誉得到彰显(图140)。
其他如“德范常昭”“潜德幽光”“德望犹存”“盛德扬麻”“德垂后昆”“典型犹存”“盛德流馨”等馆藏匾额,都是追思称赞匾主人高尚的品德,认为这些品德会永远留存于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