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地名人和匾额书法艺术的魅力

外地名人和匾额书法艺术的魅力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水馆藏明清匾额中有许多匾额出自外地名家手笔,既有位高权重的达官贵人,也有高居金榜之首的科考状元,更有名垂青史的文人学者,其书法功力深厚,师承不同流派,书风别具一格,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远非普通匾额可比。其一生题写匾联书法作品甚多,其联有“清末三绝”之称。

外地名人和匾额书法艺术的魅力

天水馆藏明清匾额中有许多匾额出自外地名家手笔,既有位高权重的达官贵人,也有高居金榜之首的科考状元,更有名垂青史的文人学者,其书法功力深厚,师承不同流派,书风别具一格,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远非普通匾额可比。

1.左宗棠的匾额书法艺术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曾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遍读群书,后成为晚清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秦安县博物馆馆藏有左宗棠题写的两块“武魁”匾,书法风格相同。一方是光绪元年题写的“武魁”匾,上款“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下款“光绪元年岁次乙亥恩科并中式第二十名□□□立”。系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光绪元年(1875年)为甘肃省乡试第二十名的武举人所题(图111)。

另一方“武魁”匾,上款“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陕甘宁总督部堂左为”,下款“光绪岁次己卯科中式第二名举人立”。此匾系左宗棠光绪五年(1879年)为乡试中考中第二名的武举人所题(图112)。清代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亚元为第二,武举中举者可称为武魁,多为褒奖之意。

图111

图112

从以上匾额题写时间,佐之于文献记载,可以大致了解该匾题写的社会背景。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起义,建立了热西丁政权。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新疆伊犁。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主张放弃塞防,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1874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5年4月,左宗棠坐镇甘肃酒泉,打响了收复新疆的战役,1876年左宗棠指挥多路清军讨伐阿古柏,1878年1月占领和阗,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早在同治十年(1871年),俄国乘阿古柏侵占新疆之机,派兵侵占了伊犁,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为了收复伊犁,左宗棠在占领和阗后毅然以古稀之年,抬棺远征,屡出奇招,缓进急战,把握战机,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打败了盘踞新疆13年之久的沙俄侵略者,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上述两块匾题写的时间正是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督办新疆军务之际,他克服朝廷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的重重阻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武力为后盾,收复新疆,为近代中国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在现存匾额中,左宗棠为武举题写的匾额较多,反映了他尚武、爱国、重视人才的思想,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左宗棠兼通文墨,擅长书法,他的书法受到清末“扬碑抑帖”潮流影响,主宗碑学,提倡古朴雄强的书风,其书法融碑帖于炉,篆、隶、行、草兼善。行书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熔颜、柳、欧于一炉。其书法肃然森立、动中见厚、笔力雄健、字体潇洒、风格豪迈,化古出古,自成一格。以上匾额的题跋为隶书,有碑体之风,结体峭拔,结字高古,用笔沉着,藏千钧之力于点画之中。正文“武魁”二字为行书,书写流利,笔力雄健,气势雄强豪迈,结构奇巧,正中出奇,奇中寓正,严谨之中有俊迈之气,雄健之中又有秀美之风,用笔厚重,给人一种禀然难犯的浩然正气,充分反映了左宗棠的书法艺术特征。这两方匾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研究这位晚清重要历史人物的宦迹史实、书法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

2.陆润庠的匾额书法艺术

陆润庠,字风石,号云洒、固叟,江苏省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参加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大清王朝第一百零一名状元。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辛亥革命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他积极支持光绪变法,是一品宰相、两代帝师、三朝元老(同治、光绪、宣统)、四部首长(礼部、户部侍郎、吏部和工部尚书),创办了沪宁铁路和苏州企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最早奠基者

陆润庠诗、书、文俱精,他主编了《清实录》德宗卷,记录了清代光绪朝三十四年的历史,编写了七十三卷的《各国宪法大全》,尤其是他抢救和收藏了现存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为保护中国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贡献。陆润庠书法擅行楷,意近欧阳询、虞世南笔法,其字方正光洁,清华朗润,馆阁气息较浓,讲究光黑精丽,匀圆丰满,为清朝统治者所赏识,慈禧太后晚年喜好作画,常命陆润庠为之题字。陆润庠将书法作为价值观培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抄写多遍明末清初朱柏庐写的《治家格言》,教育别人。其一生题写匾联书法作品甚多,其联有“清末三绝”之称。曾为拙政园题写“十八曼陀罗花馆”七个擘窠大字,为“远香堂”题写52字长联一副,联曰:“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秦安县博物馆馆藏有陆润庠题写的木联:“山水怡情琴书养性;圭璋擬德松柏徵年。”联语内容表现了他于书法中追寻超凡脱俗的思想情怀。其题写匾额留存较多,秦安县博物馆馆藏“惟德斯寿”匾是陆润庠题写的一方贺寿匾精品,此匾长273厘米,宽105厘米,上款“光绪乙未年孟冬月下浣吉旦  硕德四兄大人  荣寿志喜”,下款“钦点甲戌科状元及第 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陆润庠”。匾文款识为正楷,正文为行书,其书体端正,苍劲有力,中规中矩,体现了他一贯的书风,值得称道(图113)。(www.xing528.com)

3.何绍基的匾额书法艺术

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丰富多彩的时代,清代书法大致可分为帖学和碑学两个阶段,清初至乾隆期为帖学时期,乾隆晚期至嘉庆以后为碑学时期。清代后期形成了师碑的热潮,道光以后碑学名家辈出,以何绍基、赵之廉成就最高,何绍基成为当时碑派书家的杰出代表。

图113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进士,授编修,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于经、史、子学皆有著述,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著有《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史钞》,校勘《十三经注疏》,尤以书法著名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其书法精小学金石碑版,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他曾讲过:“余学书40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余学书从篆分入手,故于北碑无不习”“余四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诰,惟以横平竖直四字为律”。他的楷书宗法欧阳通的《道因碑》,行书宗法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他学书临碑用功甚勤,上自周秦两汉古籀篆,下至六朝南北朝,无所不习。他曾给做过两江总督的李星沅的儿子李仲云写信说:“从未临《道因碑》,冬间忽发此兴,每日晨起临十张,得百八十字,汗流肱背矣,真消寒妙法也。然中间有事耽搁,即此晨不得临写,大约需廿余日方可毕一通,若得二三十通,或书理当有进耳。”可见其用功至深。直到晚年,他临碑习书仍不间断,每种碑要临摹数十通或上百通。特别是对《礼器碑》和《张迁碑》。何绍基临碑“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其有所取,则临写时之精神,专注于某一端。”他的书法不墨守成规,力求创新,他认为:“书法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现于笔墨之外。”因此,他的书法能取各家之长,卓然成家。曾农髯曾评说:“蝯叟从三代两汉包举无遗,取其精意入楷,其腕之空取《黑女》,力之厚取平原,锋之佥劲取兰台,故能独有千古。”他早期的书法多为楷书,中年行多于楷,后期则多为篆隶。晚年的书法是草、篆、隶、行冶为一体。

综观何绍基平生作书,对联特多,书艺很高,被誉为“书联圣手”。所作联对和书法作品存世较多,如:现存《邓石如墓志铭》,书于同治四年(1865年),纸本墨迹,楷书七开,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其书法风格也体现在他题写的匾额上,如:秦安县博物馆馆藏一方何绍基题写的“筹添海屋”匾,长269厘米,宽106厘米,也是馆藏中保存完好,油饰精美,体量较大的匾额。上款“同治甲子季冬月”,下款“子贞 何绍基”。匾文、上款为行书,下款“子贞”为草体,自题名“何绍基”为行楷。该匾是何绍基于同治三年(1864年)题写的祝寿匾,相对于联对和书法作品,其匾额书法十分难得(图114)。

何绍基的匾额书法结体宽博,秀润畅达,潇洒自如,笔意流畅,收放有度,真正体现了其“行体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如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环勒马,意态超然,其精究四体,熟谙八法”的特点。此匾书法融行草楷于一体,气势气韵贯注,挥洒自如,入而能出,卓尔不凡,既和谐一致,又寓于变化,完美而具有韵致,以其独特的面貌体现了何绍基的匾额书法艺术风格。

4.王了望的匾额书法艺术

图114

王了望(1604—1686年),原名家柱、柱德,后改名予望、了望。字胜用、荷泽。号闽海遗臣、绣佛头陀。巩昌府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县)人。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巩昌府任有司之职,清顺治五年(1648年),以庠(贡)生举荐入国子监,后任文林郎之职。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任福建泉州同安县县令。清康熙十年(1671年),弃官回陇,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逝世于天水。

王了望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称为陇西才子。著有《风雅堂拾遗》《风雅堂诗文集》《小蚩冷集》《雪秦》《千古恨》《一笑册》《洗玉环》《怀素自叙帖·跋》等。其晚年长期隐匿陇右,潜心礼佛释经,来往于寺院之间,足迹遍及陇西、秦州的名胜古迹。在天水期间,常住北关弥陀寺、圆通寺、瑞莲寺,往返于麦积山、仙人崖、净土寺、南郭寺,或作碑记,或作诗文,或书写匾联,留下了不少珍贵墨迹。如:秦州瑞莲寺保存着康熙二十二年六月王了望撰写的发愿文书《秦州瑞莲寺募修准提阁疏》,体现了王了望对天水百姓的怜爱情怀。诗文有《登南郭寺》诗二首:其一,“出门有兴便贪山,老柏青苍护酒颜。已是双株看不足,翩跹鹤影又飞还。”其二,“消沉人代几何传,欲问佛天谁后先。曾记少陵称尔老,至今历落又千年。”反映了王了望官场失意、皈依佛教的出世思想,以及对秦州南郭寺的赞美之情。

王了望除了诗文外,尤善书法,长于行草,行笔变化无穷,潇洒自如,自成风格。楷书师钟太傅、颜鲁公。行草仿王廙,超尘拔俗。清康熙拔贡吴之珽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撰写的《襄武人物志·王荷泽先生传》中,称王了望“诗天分特高,每成一篇,独有生气。善书法,楷师钟太傅,并仿王廙,行草慕颜鲁公,而变本加厉,纵横蹀躞,了无辙迹,识者以为散僧人圣云。夫和鸾鸣驺,非不中轨,而追风蹑电,或以驰驰而致千里也”。王了望重视帖学,从《得怀素自叙帖》中汲取传统书法的养分,他在《夏日斋趣》一文中写道:“正盛夏暑热,看尘世间人挥汗成雨,乘阴如渴,若甚矣!自分藤床一张,茶烟一灶,花香一亭,设古书几卷,法帖数幅,向竹棂下独翻独对,午后凉风疏月,更相约为好友,披襟搔首,冷然菩也。惜为羲皇上人无得此耳!”王了望留传至今的书法作品数量很少,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有《此册乃余姻家·跋语》行书册页较有代表,但是,王了望每游一地作诗赋联,题写了数量不少的匾联墨迹,如:他为瑞莲寺题写的门额对联:“在何所在,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自?音实无音,聊说起,碧海潮头作甚观。”这副对联嵌入了“自在观音”四字,耐人寻味。他为仙人崖灵应寺题写的对联:“处处无非菩提海;山山尽是普陀崖。”皆为上佳联对。

王了望晚年游览天水麦积山时为瑞应寺题写了“是无等等”匾,现悬于麦积山石窟七佛阁上。该匾长197厘米,宽105厘米,“是无等等”四字取自经文“南摩摩词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是”指正确的、得到的、存在的东西,“无”指错误的、失去的、不存在的意思,“等等”可以理解为如此而已。此匾的意思是:对也好,错也好,得到也好,失去也好,都不过如此。王了望题写此匾,既是弘扬佛法,体现了王了望对佛教的认识和钟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了望的匾额书法艺术。行草是王了望书法最精者,师法东晋王廙、唐颜真卿,笔法老辣,高古豪迈,雄浑雅逸,该匾额书法为行草,书法自由奔放,挥洒自如,浑厚雄健,变化无穷,显见其空灵、朗逸、豪放的行草书风,尤其是第二个“等”字,只两点代替,这在匾额书法中却极为罕见,体现了王了望不落俗套、自成一体的书法风格。从天水所留联对来看,王了望与天水的历史文化、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书法既有时代书风的共性,又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王了望晚年在清水陇东一带访游,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去世。1992年发现了《王了望之墓》碑,经考证确认王了望去世后葬在清水县陇东乡朱家庄南,其坟墓及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