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水佛教和道教文化中的匾额

天水佛教和道教文化中的匾额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天水现存建筑匾额资料分析,佛教、道教匾额所占的比例较高,历史上佛教、道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也是天水匾额文化兴盛的重要因素之一。天水是我国道教、佛教文化传播较早的地区。天水不仅与道教西传、老子化胡的传说有关,也是道教向西南地区传播的要道。从天水留存下来的匾额内容看,属于寺院、道观的匾额数量极其可观,天水佛教、道教的兴盛对匾额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天水佛教和道教文化中的匾额

天水现存建筑匾额资料分析,佛教道教匾额所占的比例较高,历史上佛教、道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也是天水匾额文化兴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天水是我国道教、佛教文化传播较早的地区。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道家早期始祖尹喜为天水人,老子西入夷狄,路过天水传道,道教的发展与天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春秋时期,尹喜为函谷关令,遇老子,迎为师,老子留《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水经注·渭水》载:“(渭水)又东经上邽城南……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山之伯阳谷,北流……盖李耳西入,往经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老子又称伯阳、太上老君,至今天水与老子、尹喜有关的遗迹、地名留存很多,遗迹有麦积区伯阳镇、柏林观、尹道寺、尹道寺村、讲经台、教化沟、老君庙、老君山、老子炼丹的遗址——“赤峪丹灶”,地名有牛头河、关山散关、伯阳谷水、伯阳水、伯阳川、牛间里等等。天水不仅与道教西传、老子化胡的传说有关,也是道教向西南地区传播的要道。道教在天水的早期传播,致使天水历史上道教兴盛,道观林立。宋末元初,全真教开始在天水设立道观,南宋道士李志坚、董志希,元代丘处机徒裔梁志通、陈志隐等道教代表人物在天水传道,留下了玉泉观、老君庙、柏林观、花石崖、石门山等著名道观。

图1(www.xing528.com)

佛教传入天水的时间很早。《法苑珠林》卷51:“秦州麦积山佛殿下舍利山神藏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灵安寺。”《出三藏记集》:“(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太当在戊辰五月,沙门法护,自敦煌至长安,经过天水,在天水寺译普跃经。”可见,佛教传入中土之初,在天水地域内就建有佛教寺院译经传法。此后,随着丝绸之路佛教进一步东传,上迄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在麦积山开窟造像,下至明清时期,沿着丝绸之路渭河沿线开凿了数量众多的石窟造像,形成了以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武山木梯寺石窟为代表的百里石窟走廊,天水麦积山石窟成为陇右一带的佛教文化艺术中心。除了石窟开凿外,佛教的发展使天水建造的佛教寺院既早又多,唐代就建有南郭寺、永安寺、北屏寺、太平寺等寺院;元代保留至今的有华盖寺、兴国寺、官寺等寺院;明清两代,又建造了大量的寺院建筑,据统计,保存下来的有19处之多。从天水留存下来的匾额内容看,属于寺院、道观的匾额数量极其可观,天水佛教、道教的兴盛对匾额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秦安兴国寺的“般若”匾额,最早为元代榜书题写。道教名观玉泉观清代时曾悬有“翠影摇空”“如在天台”“陆海虚舟”“非人间世”“汛然无击”“冷然御风”“山泉水清”等反映道教文化和玉泉观自然景致的匾额。这些匾额多悬挂在佛寺道观建筑物的内外檐上,见证着佛教、道教在天水的传播和发展,也丰富着匾额自身的形式和内容,成为我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