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匾额与天水古城之历史探究

匾额与天水古城之历史探究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文献和考古发现,天水古城的历史极其悠久。西汉时期,汉武帝元鼎三年正式设天水郡,促进了天水古代城市的快速发展。此外,遍布城区内的古代宗祠、寺庙道观、古民居中也保存了数量众多的匾额,这些匾额题写的内容都与天水的历史文化和古城历史有关,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是我们今天深入了解天水历史文化、古城变迁、秦风民俗的重要资料。

匾额与天水古城之历史探究

匾额作为建筑标识由来已久。在匾额的历史发展中,城市建筑匾额一直是匾额的重要类别之一。根据文献考古发现,天水古城的历史极其悠久。史前时期,早在距今58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在秦安大地湾遗址就发现了宫殿式建筑F405和原始会堂建筑F901等大型房址,天水就已出现了城市的雏形——氏族中心聚落。周初,秦人祖先非子为周王室牧马有功,被周孝王封邑于秦亭,在今天水张家川、清水一带,这也是我国历史时期出现的较早的城邑。西周晚期,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在此正式建立了秦国,位于礼县大堡子山附近的西垂宫被认为是秦早期都邑。春秋时期,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灭邽、冀戎,置邽、冀二县,为我国县治之始,是我国最早的县级建制的城市,其地分别在今天水秦州区、甘谷县。西汉时期,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正式设天水郡,促进了天水古代城市的快速发展。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魏晋时期,天水已形成“五城连珠”的城市格局。唐代,天水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商贸交流重镇和重要交通枢纽,被称为陇右“千秋聚散地”。诗人杜甫描述当时的秦州城为“降奴兼千帐,居人有万家”,体现了盛唐时期秦州古城的繁华景象。宋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秦州城街坊店肆林立,商人行旅不息,城市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明清时期,秦州城的建筑规模、城区面积发展到鼎盛,其范围东起东城的校场口,西至伏羲城,中经大城、中城和西关城,两山一川,一水中流。古城东西长3.38公里,南北宽240~880米,城区面积8.42平方公里。历史上形成的五城相连的城市格局,数量众多的寺院道观,城区内星罗棋布的古民居、桥梁、牌坊,纵横交错的古街巷,构成了天水富有特色的古城特色,天水也成为当时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商贸重镇。

古城的发展,是天水城市建筑匾额较多的重要因素。据地方志资料记载,明清时期秦州城的城门、商铺、牌坊和桥梁上悬挂着很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匾额,这些匾额或标识,或抒怀,或赞誉,均赋予古城厚重的文化气息。如:大城的东门上东悬“望重长安”匾,西悬“俗敦皇古”匾;西门上东悬“望垣巩固”匾,西悬“关陇重镇”匾额。东关城外的校场门楼上砖雕榜书“古成纪”。伏羲城西城门外悬“羲皇都”匾,内悬“羲皇故里”和“五城上游”榜书匾额等。有些匾额不乏当地名人题匾,如:城内罗玉河桥梁东面悬有明代邑人胡缵宗榜书“衍渭”匾,西面是清代邑人哈锐的榜书“中坚锁钥”匾。此外,遍布城区内的古代宗祠、寺庙道观、古民居中也保存了数量众多的匾额,这些匾额题写的内容都与天水的历史文化和古城历史有关,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是我们今天深入了解天水历史文化、古城变迁、秦风民俗的重要资料。(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