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瓷器辨伪:鉴定、实践及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的方法

瓷器辨伪:鉴定、实践及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的方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瓷器辨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需要掌握鉴定学、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工艺技术、材料学、防伪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鉴伪能力,首先就必须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而后就是不断去实践。在这里告诉大家鉴定的一些常识、步骤以及对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的鉴定方法,供大家参考。曾经有人对大维德基金会的那两个象耳瓶提出质疑,当然这种质疑声已经被大量实证湮没。这件标本是否是其中香炉的一部分值得研究。

瓷器辨伪:鉴定、实践及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的方法

瓷器辨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需要掌握鉴定学、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工艺技术、材料学、防伪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有所谓的“悟性”。我们认为,最难的就是这个“悟性”,说不清,道不明。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鉴伪能力,首先就必须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而后就是不断去实践。

现代科学可否进行瓷器真伪的鉴定?我们的观点是不能够完全做到,原因有三:第一,中国制瓷窑口众多,几千年的制瓷历史及广袤的窑口分布,目前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说明其数量几何;第二,目前没有哪家机构能把所有的瓷器或瓷片标本收集全,也就是说采样不够充分,无法进行科学对比分析加以甄别;第三,古代瓷器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不可进行破坏性取样,即便在底部露胎处取样,也有可能为制伪者以接胎的方法来蒙蔽。现在普遍采用的做法还是用“眼鉴法”来鉴定,亦为以鉴定者的经验去判断,最多用科学仪器作为辅助手段。但无论怎样,所谓的鉴定结果都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只能是相对准确。现在的仿伪手段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鉴定者不经常去了解市场上出现的新仿品,就有可能被圈进去,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如何才能进入收藏领域?我们以为:首先,借助书籍,当然必须是阅读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业内公认专家的著作,以初步掌握瓷器的基本概念;进而,多去博物馆近距离观看,从器型、色彩、纹饰、表面光泽等找感觉;继而,就是着手到信得过的收藏爱好者那里收集瓷片标本,现在瓷片也有假的,需要甄别;再则,到真正的收藏家那里学习、请教,多看真东西、好东西,多上手找感觉,体会一定大不一样;最后,在高人的推荐下,人品口碑都信得过的情况下,出手购买宝贝。收藏要量力而行,一般而言,越是精品宝物,今后升值空间越大。当时越是因为价格下不了决心的宝物,升值越大。这是我们的体会,也是普遍认同的规律。

在这里告诉大家鉴定的一些常识、步骤以及对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的鉴定方法,供大家参考。

注意在鉴定的过程中,掌握一点否定论,即在鉴定要素中有一点质疑,就不能去买,这点十分重要!千万不要听人讲故事,只看物,东西会说话。

1.看器型,每个时代的风格不一,尺寸不一。如果这个时期没有这样的器型或尺寸,你就不要继续往下进行了。

2.看釉色,每个窑口的瓷器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釉质和着色剂配方,不同时期配方亦不相同。故熟练掌握典型窑口或你熟悉的窑口的釉色以及发色,对识别瓷器真伪是有很大帮助的。

3.看胎质,与看釉色一样,瓷胎也是千变万化,各个窑口的胎土颜色各异,瓷土的研磨细度不同,当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多看多比对,找出其规律,就能够把其中的玄机把握在心里。当然,更要注意有人用老底拼接,其实接缝处是较容易识别的,大多数人上当是疏忽所致。

4.看纹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针对不同消费者的纹饰、装饰都不一样,这些需要经过长期观察和总结。瓷器上的纹饰无外乎有模印纹饰、划花纹饰、堆塑纹饰、绘画纹饰(包括釉上和釉下)、窑变纹饰等,一些纹饰的时代特点十分突出,有些则比较模糊。比如说龙纹各个时代的特点都非常鲜明,比较容易辨认,而许多民俗的纹饰就不那么好判断了。再有古代工匠画工非常娴熟,仿品就比较拘谨、呆板,如元青花的“锡斑”或称“铁斑”是自然形成,仿品则是刻意点加形成。

5.看包浆,也有人叫皮壳。所谓包浆就是器物从制造出来到呈现在你面前时,它所处“环境”反映在其表面上遗留的痕迹,如使用痕迹、入土痕迹、表面氧化痕迹、其他物质侵蚀痕迹,等等。即便是瓷器从生产出来不用存放在自然环境中一段时间,我们做过观察对比,五十多年的瓷器就会呈现一种不一样的光泽,可以称作“宝光”。

6.看做旧,通常做旧是为了让人们看一件瓷器像老物件。一般而言,分为露胎部分做旧和釉面做旧。前者用泥巴、草木灰等污物涂抹在上面,一段时间后再清洗一下,感觉上像是历经沧桑的老物件。釉面做旧通常用酸洗加埋在泥土里,经过几个月或是几年取出洗净,釉面形成亚光,如果用40—60倍放大镜看釉面可以明显看出酸洗的痕迹(图7-1、图7-2)。这类仿品看上去有点像釉面长期被氧化的感觉,仔细看就觉得很不自然。对于比较名贵的瓷器品种,甚至有人把新物打碎后再粘接修补起来,看似从窑址里出来或出土瓷器。凡是发现这类东西一定要警惕,远离它们。酸洗其实也是用加速做旧的手段以达到“宝光”的效果,可以用鼻子闻一闻,如果有酸味就要注意了,一般而言酸洗的部位是通体的,若只是部分酸洗意义就不大了,没有腐蚀到的部分就会有“贼光”。这也不是绝对的,或许有些部位被酸性土质腐蚀过,没被腐蚀的部位有“宝光”。

7.看标本,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收藏的初期,最好多收藏或看一些瓷片标本。看标本更加直观,可以看到器物的胎质、内部结构、材料、工艺等,有些是完整器所无法看到的。对比、思考、分析尤为重要。曾经有人对大维德基金会的那两个象耳瓶提出质疑,当然这种质疑声已经被大量实证湮没。我们如果在五六年前发现这块瓷片标本(图7-4),就可以通过对象耳瓶颈部书写的文字“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图7-3)和瓷片标本上面六个重复的文字“喜、舍、花、瓶、供、殿”进行对比,可发现其笔迹出自一人之手。而这块标本从外形和弧形的曲率判断,它很像是一件香炉的口沿部分。大维德基金会的一对象耳瓶是贡台上的“三贡”或“五贡”。那么香炉哪去了?没有记载,也没有实物。这件标本是否是其中香炉的一部分值得研究。也就是说多看瓷片标本可以提高你识别真假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瓷器背后的奥秘。

图7-1 经酸洗的汝瓷仿品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2 显微镜放大局部

图7-3 象耳瓶局部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郑延海摄于大英博物馆)

图7-4 瓷片标本

文字:“供圣花氏姚养帝瓶喜殿壹捨”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8.掂分量,瓷器或青铜器时间长了就会变轻,当你感到这件器物拿起来比想象的要轻,则好。

9.听声音,用手轻轻地弹一下器物,器物时间越久远,所发出的声音越闷,具体是什么声音是要自己去长时间的去摸索、识别、体会。

元代景德镇窑瓷器最主要的品种有:青花瓷器、卵白釉瓷器(枢府釉瓷器)、釉里红瓷器、红绿彩瓷器、蓝釉瓷器、影青瓷器和素胎瓷器,等等。

要鉴识其真伪除以上九点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其独特之处。青花料分为国产钴料和产自于波斯进口钴料(也就是苏麻离青料或称苏泥勃青料),国产料出来的青花颜色偏灰,只有深浅之分没有多大变化(图7-5);而进口料出来的颜色为幽蓝偏紫,色彩变化较大(图7-6、图7-7),主要原因是苏麻离青料里高铁低锰,如果钴料研磨不细,正巧一部分含铁量偏高,就会出现“锡斑”或“铁斑”现象,若是钴料研磨较细且含铁较少时,出来的青花色泽较为均匀(图7-8)。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进口料无论是前述哪种情况,其青花发色的基础蓝色是相差不多的,色差只源于烧制过程中的还原气氛。

图7-5 国产料青花颜色偏灰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6 进口料颜色幽蓝偏紫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7 进口料颜色幽蓝偏紫,分割线颜色较浅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8  青花色泽较为均匀

(大英博物馆藏)

通常情况,青花的边框线、轮廓线、分隔线颜色较浅(图7-7),甚至用国产钴料勾画,这也成为其一大特点,在下面的青花器物与标本的图片中可以明显观察到。

卵白釉瓷器,顾名思义,其釉色类似鸭蛋壳的颜色,由于其釉水为不透明状,因此釉面光泽不如青花釉那么透亮。卵白釉的颜色分为鸭蛋青色、青白偏黄色、青白色三种,主要是窑温不同所致。再有釉水稠厚,常常会呈现“流涕”“缩釉”“剥釉”等现象,见图7-9、图7-10、图7-11。无论是哪种情况出现都属于正常现象,当然还有一点毛病也没有的,这也不足为奇,要视情况而定。

图7-9 “流涕”现象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10 “剥釉”现象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11“缩釉”现象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12 形成乳钉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13 平底1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14 平底2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再看看碗底的修足特征,元代瓷器的碗底多为浅底、斜切、镟之中部起刀形成乳钉的特点(图7-12),也有少量的平底(图7-13、图7-14)。

许多小件器物的底部采用的是“米糊底”,如小香炉、小方盂、鸟食罐、动物、觚、多穆壶等,见图7-15至图7-18。这种胎底看上去比较粗糙,可手摸上去的感觉却大相径庭,非常细腻滑手。

图7-15 釉里红鼓钉香炉(整体)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釉里红鼓钉香炉(底部)

(www.xing528.com)

图7-16 卵白釉孩儿系鸟食罐(整体)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卵白釉孩儿系鸟食罐(底部)

图7-17 青花花卉纹方盂(整体)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青花花卉纹方盂(底部)

青花花卉纹多穆壶(底部)

图7-18 青花花卉纹多穆壶(整体)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19 碗底、高足杯底 

大型器物的胎底看上去比较粗糙,手摸上去却十分光滑。而新的仿品是倒过来的,看上去很光滑细腻,手摸上去的感觉有点拉(lá)手,如碗底、高足杯底(图7-19),梅瓶底(图7-20),盘底(图7-21),大罐底(图7-22)。其主要原因是胎质不同及制作工艺相异,收藏爱好者可以通过多观察、多实践,增加对胎质的感觉,识别胎质是鉴定瓷器的最关键环节,必须掌握其中的奥秘。这里表述的都是通常情况,当然也有个别特殊状况,比如造假者将仿品底部刻意磨平,当然同时也会出现研磨的痕迹。不可偏颇,要综合分析,认真品鉴。

图7-20 梅瓶底

图7-21 盘底

图7-22 大罐底

图7-23 玉壶春瓶(底部)

对于一些器型的瓷器,有其特殊的工艺。玉壶春瓶大多数底部施釉,在接底处有手指涂抹的痕迹,见图7-23。梅瓶底部和大罐底部是不施釉的。梅瓶内壁不施釉,玉壶春瓶内壁不施釉,而大罐内壁施釉。这里所说的情况无论什么品种,如青花、卵白釉、釉里红基本如此,当然也有极少数例外,我们就看到过青花玉壶春瓶底部不施釉。

上面说过瓷器鉴定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瓷胎的认定。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的胎质应该十分相近,同一窑口的胎质基本相同。看胎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器物的保存环境是否有做旧的痕迹,是否入过土,是否是传世之物。这里用一片青花大罐口沿部分的标本为例,说明胎的氧化状态,大部分断口都已经被氧化,呈土黄色,即便是将其洗净,还会是比较淡的土黄色,究其原因是胎土里含有铁离子,经过几百年的氧化风蚀形成氧化铁。再仔细看一下,断面有新茬口却是洁白如新,并不是里面的胎就是淡土黄色,见图7-24。因此要多加了解,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才能比较客观地,真实地把握鉴定的真谛,练就一副火眼金睛。

元代红绿彩瓷器相对较少,在博物馆可以见到,市场上很少碰见。我曾经在日本大阪的一家古玩店见到一个元代红绿彩大罐,当时觉得价格偏高就没有下决心买下,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不甘。由于日本古玩市场和商家的交易规则是,在未付款之前不允许拍照,结果我们连一张照片也未能留下。2019年5月11日参加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年会暨“中国大运河及古陶瓷学术研讨会”期间,在研究会组织的展览上看到了朱友山先生收藏的元代红绿彩人物八棱高足杯(图7-25),这只杯子保存完好,造型独特,存世量很少。

图7-24 胎的氧化状态

图7-25 红绿彩人物八棱高足杯

(朱友山先生收藏,郑延海摄)

釉里红瓷器相比其他类型的瓷器存世量更少,俗话说“一片难求”,也就是说一片瓷片标本都难以找到,更不要说是完整器或修复器了(图7-26、图7-27、图7-28)。元代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罐、玉壶春瓶、高足杯、碗、小型贡器、小型动物等。何谓釉里红?就是着色剂氧化铜在釉上作画后,施透明釉或半透明釉,经过在1300℃±1%高温还原气氛,烧制成的铜红釉瓷器。如果还原气氛恰到好处,这样的釉里红瓷器是非常漂亮的。看釉里红瓷器是否是元代的,主要看器型和釉里红的颜色。这个时期的釉里红色彩十分特别,大多数偏灰,主要是温度欠火候。图7-29所示的这件釉里红瑞兽发色纯正,色彩还原到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图7-26 釉里红1

图7-27 釉里红2

图7-28 釉里红断面图

图7-29  釉里红瑞兽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蓝釉瓷器,又称为霁蓝釉或祭蓝釉瓷器。元代景德镇创烧的这种高温蓝釉为高温石灰碱釉,用氧化钴料直接拌入釉中,施于瓷胎的表面,而后在 1280—1300℃的高温气氛里一次还原而成。图7-30的霁蓝葫芦瓶尺寸不大,器型规整,釉中可见金粉闪烁的光点,十分精美可爱。图7-31的霁蓝白龙纹大盘,白龙部分凸起, 为模印工艺,大盘边缘有蓝白过度,俗称“脱口”或“脱边” 现象。图7-32的这件霁蓝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精品,它是把蓝釉烧好后描绘金粉涂料,再次入窑较低温烧制而成,这种工艺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把金色图案磨损掉。

素胎瓷器多为佛造像或人物造像,这种瓷器主要用于古代上层人士祭祀、把玩或观赏。由于胎质细腻、洁白无瑕,工匠们在制作这些器物的过程中,用最好最细的瓷土塑型,不施釉才能真切反映出器物原本要表达的意境及人物表情。如图7-33素胎婴戏造像,孩子们的表情和姿态多么生动、可爱,可以看出此时工匠们的艺术造诣深厚,雕塑能力非凡。

绝大多数的素胎作品都是两种胎质做成,里面的胎质从颜色看比较深,为土黄色的,相对而言强度韧性较好,不易断裂;而外面的瓷胎为白色的,细而脆,易断裂。两者的结合使得器物整体既美观又结实。因为是两种材料的应用,外面瓷胎相对较薄的容易出现开片现象,如图7-34;外面的瓷胎相对较厚时,却不会出现开片现象,如图7-33。元代的佛造像相对来说比较多,这也许是与其推崇的宗教信仰有关,大多数佛造像都是卵白釉的,或是素胎和卵白釉搭配制作的。

图7-30 霁蓝葫芦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31 霁蓝白龙大盘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32 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绝大多数的素胎作品都是两种胎质做成,里面的胎质从颜色看比较深,为土黄色的,相对而言强度韧性较好,不易断裂;而外面的瓷胎为白色的,细而脆,易断裂。两者的结合使得器物整体既美观又结实。因为是两种材料的应用,外面瓷胎相对较薄的容易出现开片现象,如图7-34;外面的瓷胎相对较厚时,却不会出现开片现象,如图7-33。元代的佛造像相对来说比较多,这也许是与其推崇的宗教信仰有关,大多数佛造像都是卵白釉的,或是素胎和卵白釉搭配制作的。

总而言之,疵伪鉴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多看、多学、多思、多比、多收。相对而言,瓷片标本的价格还不高,通过收集大量瓷片标本,找出其中共性和个性之处,再去博物馆或真正的藏家那里看实物,就一定能够掌握鉴识瓷器的真谛。收藏的乐趣在于鉴与赏,单纯从经济利益去考虑的人,很少能成为收藏家,其中的乐趣就少了许多。

我们认为,元代瓷器在当时数量一定不会少,由于这个朝代存续时间短,后又饱经动荡,再加上明代朱元璋统治后对蒙人及元文化的肃清,留下来的器物就不多了。现在只要是元代的瓷器,不管什么品种,都是十分珍贵的,值得大家珍惜(图7-35)。

图7-33 素胎婴戏造像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34 开片局部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7-35 佛像一组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