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两代:中国陶瓷制瓷史上的双重高峰

宋元两代:中国陶瓷制瓷史上的双重高峰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可以说,元代制瓷业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元青花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盛不衰,是中华民族陶瓷制品的一个巅峰。

宋元两代:中国陶瓷制瓷史上的双重高峰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出现了原始青瓷。之后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瓷器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已经有成熟的青瓷器烧制出,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的发展,到了唐代,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到了宋代,中国瓷器迎来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人所珍爱。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不同窑址的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梅子青瓷就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

在中国瓷器的发展史上,元代瓷器是中国历朝瓷器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它具有鲜明的草原民族风格,元朝(1271—1368)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元代工匠们在器物上创烧了很多蒙古族特有的器型,是中国瓷器走向大众美的阶段。元代瓷器不仅深受人们的喜爱,更是吸引了很多外国人,这使得元代瓷器的出口量大增,进而推动制瓷业的大力发展、制瓷生产技艺的日趋完善。可以说,元代制瓷业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元代在制瓷工艺上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同时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来统一管理窑务,烧制出大型的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稀珍。 

明代从建文四年(1402)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稀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使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也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了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出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豇豆红独步一时。

还有天蓝、洒蓝、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它一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器型富丽雄浑、大气豪迈,画风豪放,构图丰满秀美,内容繁多有特色,色彩层次多而不乱,折射出元王朝一统欧亚大陆的磅礴气势,一代天骄策马驰骋、胸怀广阔的民族风格,联通世界广为交往的大国风范。元青花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盛不衰,是中华民族陶瓷制品的一个巅峰。

有学者称,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元青花完整器仅300余件,这里指的是在现有博物馆里登记在册的数量,其实民间藏家所藏的数量要大于这个数字。不过即便如此,元青花瓷器也是非常珍贵稀少的,在古代瓷器家族中地位显赫。

完整的元青花瓷器之所以罕见,主要因为:第一,元代初期讨伐征战,元朝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晚期又面临农民战争。元朝廷无心于艺术品的鉴赏和收藏,大部分艺术品都通过贸易流到国外,其中土耳其、伊朗最多,还有相当一部分在东南亚诸国。第二,元代青花多为实用器皿,而非陈设瓷,所以很难保存。第三,由于元代为蒙古人统治,为迎合其豪爽喜功的性情,瓷器普遍造型很大,极易损坏。第四,明代初期,朱元璋为了清洗元人的残余势力的影响,将前朝文化进行大清除,可能也是元瓷稀少的重要因素。第五,之后的各种战争和动荡,使得元瓷几乎损坏殆尽。

图6-1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花瓶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郑延海摄于大英博物馆)

关于元青花,由于史籍少载,又缺乏有明确纪年的实物佐证,几百年间,世人对元青花的认识与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元青花的可考历史短暂,数量又十分稀少,不仅普通民众,甚至于一些一辈子与瓷器打交道的瓷器专家对它也不甚了解,由此对元青花的出生地的争论也是最多的。我们对元青花的认识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华盛顿佛瑞尔艺术馆的约翰·波普博士。当时,他由伦敦大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花瓶入手(图6-1),对比了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具有相似风格的青花瓷器,并对这类相似的瓷器进行了系统性探索,并提出了著名的“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理论。在此之后,海内外掀起了持续的研究元青花的热潮。

元青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历史价值,元青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二是它在瓷器领域的价值,元青花开创了从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同时也完善了以瓷记事的功能。

元青花的装饰主要来源于汉文化。汉人在元朝低下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元青花不会按照汉族的审美崇尚发展,但由于汉文化的强大,元青花不可避免地融合了诸多汉族传统文化因素。从主题纹饰上看,元青花的主题纹饰大多是中国的传统纹饰,如牡丹、束莲、龙凤麒麟、松竹梅等。元青花瓷器丰富多彩的造型与布满器身的纹饰,是对中国的青铜器冶炼、纺织、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汉族、蒙古族、伊斯兰民族生活、文化的反映。元青花瓷的造型与纹饰在中国陶瓷的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图6-2 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 收录)

元代瓷器在中国瓷器艺术品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元明清三代青花瓷精品在拍卖场上常常能拍出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天价。

图6-2这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于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45亿元,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图6-3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高29厘米,口径22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19厘米。直口、圆唇、短径、圆肩、鼓腹、平底。图案采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颜料绘制,呈现出蓝中带紫的浅淡牛仔蓝色,在淡蓝匀润的釉色上,分段饰以花卉图案,颈部绘有一周花叶纹,肩部饰石榴花卉,腹部为富丽的缠枝牡丹,下腹部饰变形莲瓣纹和卷草纹,各组图案之间以二道弦纹为界,层次分明,构图完美。

图6-3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据记载,这件大罐发现于1972年。内蒙古包头市麻池公社燕家梁村的一位老农在田间耕作时,在靠近田畔的大杨树下偶然掘出大罐,后带回家中摆在大红躺柜之上。1980年,文物工作者刘幻真前往燕家梁村进行调查。当走入老农家讨水喝时,他无意之间瞥见了柜上的大瓷罐,职业的敏感让他觉得这个物件不同寻常。于是,在一番闲聊劝导之后,他说动了老农将其捐献国家。为了表示谢意,刘幻真摸出身上仅有的十几元钱,又打下了一张欠条,总计20元作为酬答。当时,刘幻真每月工资只有54元,这20元几乎就是其全家当月的口粮钱。

之后,各地专家学者闻讯纷纷前来考察。1989年,日本国际著名陶瓷学家三上次男教授、美籍华人考古学家李汝宽等人也慕名而至。当有人询问这件元青花瓷罐到底能值多少钱时,李汝宽答道:“作为文物,它的珍贵是无价的。如果一定要以金钱来称量,它可以在美国曼哈顿地区最繁华的街道上换一座最豪华的大楼。”此话虽然有些夸张,却也直接反映出了这件元青花瓷罐的价值。

图6-4 青花蕉叶秀石印花缠枝牡丹纹菱花式大盘(www.xing528.com)

香港苏富比2016年秋拍“中国艺术珍品”专场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共呈现130件明清御瓷重器。其中,元青花蕉叶秀石印花缠枝牡丹纹菱花式大盘(图6-4)以2500万港元落槌,成交价2988万港元。这件元青花大盘曾为法国元帅米切尔·内伊所收藏,他曾效力拿破仑,巴黎凯旋门上也镌有其名。后来,该品成为保罗路易·韦耶少校的收藏。

近期元青花瓷器瓷的市场拍卖价明细

扬州博物馆的国宝馆内,陈列着该馆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图6-5)。据馆员说,扬州博物馆的国宝馆几乎就是为了这一件梅瓶而建的!如此一说,不得不让人去关注这件藏品背后的故事。

这件梅瓶曾是扬州机械厂朱立恒先生的家传之物,可朱立恒婚后不久有了孩子,生活拮据。1976年的一天,左思右想之下,他瞒着母亲将瓶子拿到文物商店出售,开价30元,店员还价16元,最终以18元成交。

这个梅瓶传到他这一辈应当已是第六代。传说他的祖上几代都曾在朝廷做官,从宫中得到梅瓶后一直视为家传之宝,每年只在年三十晚上才将其放在屋内瞻仰,节后又匆匆收封。他清楚记得,1945年他家住江都时,曾有人以十八石米作为交换向他母亲收购该瓶,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还是被母亲拒绝了。也许是对元代瓷器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当时文物商店将该瓷器的年代误定为清代,长期置于店内角落并未给予重视。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位对文物颇有研究的业内人士来扬州,见到梅瓶后对其年代提出了异议,受冷遇的蓝釉白龙纹梅瓶开始引起扬州文物商店和中国古陶瓷界的关注。

图6-5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扬州博物馆藏)

1978年在北京举行的征集文物汇报展览会上,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闪亮登场。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致认定,该瓶为江西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器精品!一时间,梅瓶火了,国内外大小博物馆、收藏家都争相争取其收藏权。

当时,香港徐展堂先生曾出价3.4亿人民币收购。坊间更有传闻,说一名日本收藏家愿出3亿美元的价格,一名法国收藏家竟然开出40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但都未能如愿。

1981年,在扬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正式入驻扬州博物馆,2005年开始对外展出,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梅瓶的“孪生兄弟”有多少?元代蓝釉瓷器本就传世稀少,全世界仅存十余件,而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更是稀有。现在全世界文献记载所发现的同类梅瓶仅见三件(图6-6),其中一件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北京颐和园管理处,而扬州这一件比前两件高出10厘米,是最大、最完美的一件。

图6-6 扬州博物馆内相关展板

霁蓝釉究竟美在哪?元代创烧的蓝釉其蓝色纯正、鲜亮,明初因国家祭祀活动将其用做礼器以祭天,故称“祭蓝釉”,它与明永乐甜白、宣德祭红并称为颜色釉的上品。

南京市博物馆藏有一件著名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典故梅瓶。这是一件国宝级的珍品,其发现经过非常复杂。1950年,南京将军山明代开国元勋沐英墓被盗,这件青花梅瓶就是被盗陪葬品之一,并且很快被卖了。据当年资深文物专家王引先生介绍,当时有人在新街口附近,抱着个大瓷瓶子兜售。刚巧,这一幕让当时开古玩店的收藏家、解放后在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陈新民先生看到了。陈新民一见,便认出这是一只梅瓶,知道这东西不简单。陈新民心中窃喜。当时,他就判断这是元代的瓷器,便问那人从哪里得来的,要多少钱。那人看到陈新民认货,便开始讲价。宝物求之不得,稍纵即逝。陈新民最后花5根金条(还有一说10根金条)买了下来。后经文物专家鉴定,这只梅瓶是一级国宝,目前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系该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瓷器三绝之一。

元代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釉里红标志着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进步。釉里红是高温釉下彩装饰,其烧制极难控制。它以氧化铜做呈色剂,在其表面绘制图案。因氧化铜极易挥发,在当时的条件下极难完成,这是元代瓷器烧制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全国国有博物馆藏有元代釉里红(三级以上)统计共有42件,其中高安博物馆4件、江西省博物馆4件,其他博物馆最多2件,由此可见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稀缺程度(图6-7、图6-8)。

图6-7 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郑延海摄于大英博物馆)

图6-8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大罐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制而成,呈美丽的蓝色。而釉里红也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大罐目前所知全世界就两个,一个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另一个在河北省博物馆。釉里红烧造难度系数极高,成品率也极低,存世极少。拍卖不多,成交价格都是千万以上。

枢府釉(卵白釉)这种带着神秘色彩的枢府瓷存世量极为稀少,在拍卖会上几乎不见出现,也鲜有成交记录。记得在四五年前香港苏富比拍卖上出现一尊枢府釉观音造像,以1800万港币成交,可见其价值不菲。

纵观全世界拍卖市场,元代瓷器的上拍数量与成交数量均不是很大,究其原因还是存世量不够大,再加之国内政策法律上的限制,交易不够活跃,因此市场的表现没有明清瓷器那么抢眼。从现有的成交记录看,件件都是少辄几百万元,动辄上亿元,可见它们的经济价值极高。世界各地博物馆只要有元青花都会将其摆放在十分显赫的位置,以示该馆的藏品丰富。更多的收藏爱好者以收到元青花为骄傲,如果没有也会费尽心思去收藏几片元青花瓷片标本。据了解,目前市场上任何一片元青花瓷片标本都要几百甚至几千元,而且一片难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