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在中国瓷器烧造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可它留下的光辉却使中国瓷器闪耀世界。以元青花、釉里红和蓝釉为代表的元瓷如烈焰般炽热,烧红了艺术品市场,令世人刮目相看。
我们先来聊聊元青花,它胎质细腻洁白,器型规整且多种多样,有文房、瓶、壶、罐、壁瓶、大盘、军持、高足系列、捧盒、佛造像等。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宽高比例配置协调,不管怎么看都悦目养心,感官上有身心被美荡漾过的愉悦。
如图5-1的这件梅瓶,撇口、细颈(图5-2、图5-3),丰肩,收腹,细足,像摇曳着丰满身姿,披着蓝花盛装,踏着青云,款款向我们走来的贵夫人,雍容华贵之余又多了几分庄重。缠枝牡丹花卉图案,蓝花朵朵,格外妖娆,像是阵阵清风飘过,幽香沁人肺腑,卷曲的花叶,似静中夹动,灵动飘逸,好似花开有声,声声潜心。小瓶口设计更显身形修长、挺拔。底足外撇增大了与台面的接触面积,起到了稳定作用,视觉上八片仰莲纹给底部添加了分量,不至于头重脚轻,从而达到了动态平衡。瓶口再插上一枝梅花,愈加婀娜多姿,风韵无限。瓶体最宽处正好处在总高度的黄金分割线上,赏心悦目,极富美感。
青花龙面蕉叶纹觚(图5-4),器型非同一般,模仿商周青铜器造型。上部长颈喇叭口,弧线华丽,口沿内侧饰青花淡描缠枝纹,平缓舒畅过渡,使外部浓烈的色彩与内部的洁白无瑕做了自然的勾连。觚颈蕉叶纹挺拔劲道,英姿立显。腹部微凸,四角出戟,一派威严。四面龙脸正对,双目圆睁,有着不怒自威的气质(图5-5)。这种龙纹画法不曾见过,找不到雷同的,萌萌的表情,眼神朦胧,一副不解世间风情之神态,匠心独运。底部孔雀尾状,上窄下宽,稳固可靠。缠枝卷叶纹波浪状散开,如此活泼的一笔轻松化解了严肃紧张的气氛。最后就是连接底座和中腹的那部分,它将器物上下贯通,有机整合为一个统一体,使得花觚不再高冷,而多了几分亲和力。觚是作祭祀之用,庄重高贵成为它的代名词,它肩负着应尽的使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庄严仪式的洗礼。它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无声的坚守到现在,带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个双流(图5-6)的家伙是干什么用的?
图5-1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图5-2 梅瓶局部(撇口、直颈)
图5-3 梅瓶局部(撇口、斜颈)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5-4 青花龙面蕉叶纹觚(整体)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5-5 青花龙面蕉叶纹觚(局部)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5-6 花缠枝花卉双流军持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5-7 青花缠枝花卉双流军持(局部)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传说这壶是倒酒的,一个流出正常的酒,另一个出的则是毒酒,根据需要调节出口……
果真是这样的吗?其实它叫军持,由梵语音译而得名,是佛教礼仪中净手用的。因为它的用途不是入口的,因此跟是不是毒酒无关,就是丰富造型,增加点趣味,没有实质性功能改变。您见过这种器物吗? 是不是有新鲜感? 它器型独特,盘口像个开了天眼的帽子占据顶端,似乎随时能与天神沟通。下面有细颈连着圆鼓鼓的大肚子,经纶满腹,大量宽宏,将世间所有的烦恼困苦收入腹中,流出的则是滋养心灵的玉液。看似不大的空间却能容天地之精华,纳宇宙之神灵。双流从腹部昂首而出, 毫无保留地将善意吐露给民众。白地蓝花清朗似天空,一展其宽广的胸怀。其保持着净手壶的本能,对世俗和一切阴暗龌龊势力,表达绝对的“洁癖”和不屈从的自我约束态度,将一个能够期待的美好愿景置入人心,给人希望。清洁浮尘只是形式,净化心灵才是目的。值得一提的是与双流对应的一侧,有一颇有情趣的经典设计,那就是壶系(图5-7),它是由塑形与绘画结合的虾造型。“一只虾”低调含蓄地弯曲着身体,安逸地趴在壶背上,目睹信徒们虔诚朝拜,成为这件器物的点睛之笔。
许多人会问元青花究竟好在哪里?它的灵魂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它的画工,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讲,它开创了瓷器艺术化的先河,因为它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原创性。绘画作品在器物上绽放,精美绝伦的艺术融合和多民族欣赏习惯的有机搭配,丰富了制瓷人和赏瓷者的想象力,完成了瓷文化的变革,实现了艺术瓷的传播和发展。图案工整,层次分明,纹饰繁密而不乱,流畅的笔触如行云流水,大气豪放。尤其是戏曲人物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人物和环境的布局和谐自然,相得益彰,将中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技法融入其中,浓浓的中国元素流淌在笔墨之间、瓷土之上。恰如其分的留白,给画面腾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经典元代青花如鬼谷子下山、西厢记、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图5-8)等,可谓件件流光,幅幅溢彩,实乃个个精品也。从器型到绘画,元青花渗透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承载着那代人对艺术、人文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理解,传递着他们的美学追求,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倍受世人追捧。藏友们收到一片元青花瓷片标本就兴奋得难以入眠,更别说一件完整器了,这一定会令其欣喜若狂。
图5-8 青花三顾茅庐人物故事图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元代瓷器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很大一部分要得益于宋王朝的艺术积累和文化沉淀。由于宋代皇帝大多宅心仁厚,酷爱艺术,而且品位高雅,营造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艺术创作氛围,使得文人墨客大量涌现。到了元代,这些人的画笔从平面的宣纸转向立体的器物。众所周知,在曲面上作画写字要难于平面,但他们做到了,用自己粗壮的大手,完成了一道道完美的曲线。当初的画家成了工匠,工匠成了艺术家。他们不仅身怀高超的技艺,还极富想象力。有这样造诣的工匠制瓷,想不成功都难,因此获得这样的成就,也是在情理之中。
色彩方面幽蓝神韵,明快艳丽,深浅有度,层次分明,浅淡处有中国画的晕散效果,犹如蓝天中飘散的白云,层层叠叠,自由飞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空气中仿佛散发着淡淡幽香。苏麻离青料的广泛使用,让元青花更具魅力。那令人着迷的蓝色, 是那样的深邃、浓郁,漫步其间,浮想联翩。 蓝天、白云、大海,龙飞、凤舞、鸟鸣,一幅幅画面,迎面袭来,仿佛置身大自然的怀抱。纯洁而静谧,动静且相宜,怎能不叫人浮想联翩。
青花又分白地蓝花(图5-10)和蓝地白花(图5-9),前者轻盈亮洁,清新夺目, 多见龙纹、花卉纹;后者浓密厚重,更显华贵,常见杂宝纹、花卉纹。
图5-9 蓝地白花海水杂宝纹大盘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5-10 白地蓝花龙纹玉壶春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釉里红是元代首创的(图5-12),其精髓也在于对色彩的把控,要想获得让人赏心悦目的枣红色,温度要控制在很窄的区间之内,超过温度区间颜色烟消云散,不足则红色不显(图5-11)。不仅如此,它既不是釉上彩,也不是釉下彩。作为着色剂的氧化铜要溶入釉水里面呈色,绝对是难上加难。为了它的红颜一显,不知道牺牲它们多少的兄弟姐妹,报废多少材料,方能与我们有一面之缘。迷人的枣红色,纯正雅致,美得让人心动,红得含蓄高贵又风情万种。它像风中飘零的花瓣,如彩蝶一般迎风飞舞,潇洒自然,大大小小地洒落在琼浆玉液之中,布局疏密有致,大小有别,诗情画意间,令人遐想万千。由于烧造难度大,存世量很少。说元青花一器难求,已被公认,而它的稀奇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属于稀世珍品。
图5-11 釉里红梅花纹方耳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www.xing528.com)
图5-12 釉里红象耳扁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5-13 釉里红四螭龙贴塑方盂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既然是稀罕物,我们再介绍一件釉里红四螭龙方盂(图5-13),这件方盂铜红还原非常好,顶部四条螭龙盘卧四角,各霸一方,似乎四小龙守在井口,等待着圣水的喷薄而出。虽说没有艳丽缤纷,却依然神采飞扬,弯弯曲曲的身姿,活灵活现的体态神情,仿佛在等待着喧嚣的漫漫淡去。这一等就是七百多年,无意间就成为了永恒。在这里色彩的作用成为辅助,简简单单地洒落几点不温不火的红,将器物的艺术氛围烘托得尽乎完美。
俗话说:“一方抵十圆”,意思是一件方形器价值能抵十件圆形器,也就是说方形器制作的难度系数要大很多。在烧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变形,成品率较低。这件方盂直棱直角很有立体感,四螭龙压四角,既增强稳定性,又颇具仪式感。
这件釉里红四螭龙方盂历经七百多年的时光,残缺不全。我们使用金缮修复,增加了黄金线条和块面的点缀与复合,提供了现代人理解古代艺术品之后进行再创作的可能性。这种修复使其更加沉稳、华贵,充满无尽的能量,从而又赋予它新的美学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扬州博物馆藏这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图5-14),属于国宝级文物,纯正的蓝色瓶体上游动着一条腾飞的白龙,似在天空中上下翻飞,自由翱翔。庞大的体型游动起来,游刃有余,动感十足。白色鳞片立体感极强,镰刀般的爪子,锋利无比,无坚不摧。龙首高昂长啸一声,划破星宇,惊天动地,不仅克服了黑暗的恐惧,迎接黎明的来临,还强化了力的爆发,给人以信心,展示其不可战胜的英气。白龙部分整体凸起,形成高低差,衬托出画面主体的灵动与霸气。流畅的线条,合理的色彩深浅搭配,一目了然,主次分明。尺寸比例得当,受到世人喜爱,可惜这类东西存世量极少,要想亲眼看看都是一种奢望。
图5-14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扬州博物馆藏)
枢府瓷釉属于白釉,由于颜色泛青,类似鸭蛋壳的颜色,故又称卵白釉。这是由皇帝指派枢密院监烧的品种,由军事机构监制烧瓷,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可见元朝帝王们对这款瓷器的重视程度。图5-15这个大罐敦实饱满,釉水肥厚,拉坯完成后四面开光(也称开窗),再将手工捏制好的花瓣枝叶,分层叠加,构成透视关系,营造出很强的立体效果。如果不开窗,贴塑部分花卉就会高出罐面很多,既不美观,也不方便,容易磕碰损坏。开窗边缘巧妙地将无数个小球球,粘接成串形成两道闭环(图5-16),使得贴塑花卉和光面的罐体,做了不动声色的过渡和衔接,将这种奢华的气质释放得较为从容,把典雅的外部感观升华为精神层面的感悟,使欣赏格调经典化、内涵化。
枢府釉器型较多,差不多青花有的器型它都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在这我想提一提卵白釉的佛造像。
图5-15 卵白釉开光贴塑花卉大罐(整体)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5-16 卵白釉开光贴塑花卉大罐(局部)
图5-17 卵白釉观音坐像(整体)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5-18 卵白釉观音(面部)
图5-19 卵白釉观音(手部)
这件元代观音造像(图5-17),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慈眉善目,端庄大方,坐姿独特,通体手工制作。头饰复杂精细,袒露上身,突显健硕的体态。厚实的胸前佩挂璎珞,纵横交错呈网格状,璎珞的颗粒较大,且手工搓制,整体比例适中。搭在膝盖上纤细的右手(图5-19),精雕细琢,细腻光滑,姿态优美,积聚翻手为浮云,覆手为春雨之神力,惩恶扬善威风八面。飘带自然流畅,衣饰皱褶逼真,姿态落落大方。仔细端详观音的面容,眼睛微凸,高鼻梁,嘴角内收,似乎与汉传观音有所不同。我们以为,元王朝对外文化交流颇广,在艺术创造上也兼顾到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特点、供奉需要,因此有这样面容的观音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物造像腔体大多是空的,烧制时往往会产生大量气体,极易导致膨胀炸裂。工匠巧妙地在造像耳部开一小孔(图5-18),这样烧制时热气流就有个出口,从而轻松化解这个难题,也能保持温度的一致,这体现出当时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图6-1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花瓶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郑延海摄于大英博物馆)
图5-20 卵白釉半素胎观音坐像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观音像大大小小类型很多,有立像、座像;满釉、半釉和素胎;开脸也多种多样。
我们来看看这尊半釉菩萨坐像(图5-20),面部、前襟及袍边施釉,玉一般质感的卵白釉覆盖着和蔼可亲的面庞和宽广的胸襟,衬托出观音菩萨的仁慈与善良。光而不亮的温润感有将温暖普照天下的意味,开脸仍属于传统的汉人面孔,视线下垂。将观音像置于高处,你从任何角度都可与之视线相对。其形态温柔端庄却不失威严。胸前佩戴的璎珞,既是一种装饰,又可以理解为佛祖将天下之事件件存于心中。素袍包裹全身,仍然能清晰看出人体结构,两膝微鼓。覆盖在上面的细布产生的褶皱,以及底边垂顺下坠的棉布质感,都塑造得惟妙惟肖,逼真传神。素胎与施釉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不禁让人联想为菩萨一方面拥有细腻高贵的气质和润泽芸芸众生的情怀,心里装着天下百姓,另一方面又朴实无华,肩负起让世间摆脱苦难的重任,将爱普洒大地,惠及世人。大面积的素胎部分,由于年代久远,白胎内含铁离子氧化变暖偏红,与施釉面泛青的颜色相配,给人一种阳光照射下的温暖,普照大地万物,暖人心田。整座观音像上窄下宽,观音盘腿席地而坐,呈三角形状,底边微卷,动静相宜,稳如磐石,彰显其坚强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细微之处都能感悟到工匠们的美学理念。
图5-21 素胎观音坐像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谈论中国瓷器,有一个品种是无法绕过去的,那就是—素胎。何为素胎?简单地说,就是瓷泥没有施釉烧出的瓷器。尽管它没有沾上釉水的光亮,可依旧闪耀四方,靠的就是它自身细滑的胎质。工匠在泥料选择和淘洗过程中,将漂在泥水最上面,流到最下边的沉淀物收集起来,这就是细胎料,就是精华。藏家都知道,最好的、最细的、最白的一定是素胎的材料。素胎作品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的。图5-21是一尊元代素胎观音像,通体开片,与宋代哥窑冰裂纹有异曲同工之妙。五官塑造得无比精美,嘴角浅收,露出慈母般的微笑。眉宇间透着的善良,沁入到每个细胞里,微妙地向外流露。这样的细微刻划,如果被釉水覆盖,表情含糊不清,哪里有素胎表现得这般淋漓尽致?用手触摸器物,其光滑程度可比婴儿的皮肤,令人难以置信,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元代瓷器还有很多品种,许多窑口也在生产,在这里我们主要评述了几款有代表性的景德镇瓷器。无论从造型(不失唐宋时期的圆润饱满,线条流畅,同时还有独特大气、霸气、豪放)、色彩搭配(青花釉里红、红绿彩、青花和底色、釉里红和底色、卵白釉本色)、画工(承继了南宋鼎盛时期的绘画技法,娴熟高超,在瓷器上作画比纸上难很多),还是瓷器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内涵,均反映出那个时代极高的艺术价值,一款一新颖,一款一风采。
元代瓷器的造型之美、色彩之美、神韵之美、选材之美、思想之美、意境之美都堪称无与伦比。元代瓷器展示出来的特质,足以使它们成为传奇,流芳百世,这些创造将镌刻在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上。以上对元代瓷器的部分描述实属一家之言,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抛出话题供大家讨论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