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瓷器的独特造型与纹饰解密:探索元瓷的独特之处

元代瓷器的独特造型与纹饰解密:探索元瓷的独特之处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代瓷器在胎釉、造型、纹饰和装烧工艺等方面均取得了进步,我们对元代瓷器的独特造型、色彩及纹饰做了较为系统的探究,以便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使大家对它有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在元代,除酒具、冥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是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

元代瓷器的独特造型与纹饰解密:探索元瓷的独特之处

元代瓷器一般器型偏大、造型稳重、胎体厚重、装饰精美。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中国瓷器重釉色、轻彩绘的传统,将绘画技法与瓷器装饰有机结合起来,为明、清两代绚丽多彩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对元代景德镇陶瓷业的迅速崛起和成为中国“瓷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元代瓷器在胎釉、造型、纹饰和装烧工艺等方面均取得了进步,我们对元代瓷器的独特造型、色彩及纹饰做了较为系统的探究,以便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使大家对它有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元代瓷器的器型可谓大者甚大、小者甚小,有着极大的反差(图3-1)。究其缘由是这一时期民族文化、生活习俗、贸易往来等方面较前朝都有巨大的变化。我们知道元王朝是蒙古族建立并统治的帝国,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使蒙古族喜欢使用可以在马上携带的器皿。元代早期的陶瓷器皿多为小型且多带系耳,以便于捆扎携带及在马上和行走时使用,如扁壶、高足碗、杯等器具。

图3-1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古瓷元韵”元代瓷器展

由于蒙古人嗜酒并会酿制白酒,他们酿制的阿剌吉酒即蒸馏酒,酒精成分很高,且易醉人,因此蒙古人的酒器器型上以便于携带的扁形器皿为多。到了元代中期,随着与西亚各地及印度的贸易增加,大量涌现出符合这些地区人们使用习惯的外销瓷,这些外销瓷多为大器型,如大盘、大罐、大瓶等。现收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大多为大型器物,即可佐证。小型器物主要为国内出土,东南亚发现的亦较多,这些小器型的元青花跟那些精美的大型器互为补充,各具艺术特色。

元代瓷器的基本器型有瓶、罐、执壶、军持、觚、炉、碗、盘、杯、托盏、匜、盒、器座、砚、笔架、水盂、枕、谷仓、花盆、人物造像等,功能主要涉及日用器皿、文房用品、供器和随葬冥器,还有一些用途不能完全确定的特殊器型,如半球形器(蒙古包形器)、球形器等。许多基本造型中又有各种不同款式,初步统计,如果按照不同造型的瓶、罐、执壶等来进行细分的话,可达七八十种之多,种类非常丰富。现阶段在存世数量上,以梅瓶、玉壶春瓶、罐、大盘、高足杯(碗)、佛造像等最多。

从制作工艺上看,元代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器型,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除酒具、冥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是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瓷生产者为了满足本土生活所需,还生产了许多中小型的器型,如瓶、炉、笔架山、高足碗、连座器等。造型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罐 类

元代瓷器罐的器型非常丰富,每种器型亦有数种变化,罐有大罐(图3-2、图3-6、图3-7)、小罐之别。大罐有高、矮、八棱形三种,连盖通常可高达60厘米以上。小罐,包括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图3-4)等,体高一般为7—8厘米,还有鼓式盖罐(图3-5)。八棱器为元代时创烧的新品种。大多数这类盖罐的盖子都是荷叶式样(图3-3),并配有叶脉和枝干钮,非常形象,楚楚动人。

图3-2 青花鬼谷子下山罐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收录)

图3-3 青花龙纹荷叶盖罐

(江西高安市博物馆藏,郑延海摄)

图3-4 青花瓷缠枝牡丹纹罐

阿曼苏丹国国家博物馆藏,郑延海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局部1

局部2

图3-5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河北博物院藏,郑延海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3-6 卵白釉贴塑大罐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7 龙泉窑雕刻人物故事大罐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瓶类

元代瓷器瓶类有梅瓶(图3-9、图3-16、图3-20)、玉壶春瓶(图3-8、图3-10、图3-11、图3-18)、蒜头瓶(图3-17)、兽耳瓶、贯耳瓶(图3-19)、四方瓶(图3-21)、戟耳瓶、曲耳瓶、象耳瓶(图3-12)、壁瓶(图3-14)、霁蓝葫芦瓶(图3-13),另有富时代特色的四系扁瓶及塔式盖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壶春瓶多见。梅瓶附盖, 盖内有一管状子口(图3-15),与瓶口牢牢套住。

图3-8 青花花卉纹错位八棱玉壶春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9 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收录)

图3-10 青花人物玉壶春瓶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 郑抒聪摄)

图3-11 青花龙纹玉壶春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12 釉里红象耳扁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13 霁蓝洒金葫芦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14 卵白釉花卉纹双耳壁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15 梅瓶盖内部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16 元青花梅瓶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图3-17 青花花卉纹蒜头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18 青花蕉叶缠枝花卉凤纹玉壶春瓶  

 (国家博物馆藏,郑延海摄)

图3-19 元/明龙泉窑青瓷贯耳瓶

日本山口县立荻美术馆藏)

图3-20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扬州博物馆藏)

图3-21 湖田窑模印花卉纹四方瓶

(周庆先生收藏,郑延海摄)

壶类

元代瓷器壶类基本造型有五种:第一种以玉壶春瓶为壶身,但壶身作八棱形、扁圆形或扁方形,高25厘米左右;第二种是凤首扁壶(图3-22);第三种为“梨形壶”(图3-23),壶身看起来像只梨;第四种为葫芦形小执壶(图3-26),高度多在10—12厘米左右;第五种为借鉴藏传佛教器皿造型的多穆壶(图3-25),尺寸亦较小。 第六种为瓜棱文房小壶(图3-24)。

图3-22 青花凤首扁壶

(首都博物馆藏,郑延海摄)

图3-23 青花一束莲纹梨形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24 卵白釉龙柄南瓜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25 青花花卉纹多穆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26 卵白釉执壶

(周庆先生收藏,郑延海摄)

 碗(杯)类

此类器物大致分两种,一种为高足碗(有敞口、敛口);一种为大碗,口径可达40厘米以上。高足杯体形较小(图3-27、图3-28、图3-31),高仅为10厘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称。大碗口径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图3-29)。元代碗(图3-30)的制作也是多样的,有大小之分。如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所藏的青花杂宝纹大碗,碗口径为40.5厘米。碗为花口,腹下收,圈足较小,碗形如此硕大且口沿为花口,变化自如,可见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之高。元代小碗的烧造亦极为秀美,或为撇口,或为折腰,或为高足。

图3-27 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 收录)

图3-28 卵白釉高足转足开光贴花杯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29 卵白釉龙纹大碗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30 卵白釉模印龙纹碗

(周庆先生收藏,郑延海摄)

图3-31 湖田窑凤纹高足杯

(周庆先生收藏,郑延海摄) 

盘类

元代瓷器中多见体量巨大的盘,这在其他各朝瓷器制品中极为罕见。目前存世的元青花中,大盘的口径多在 40—50 厘米之间,最大的可达 58 厘米。口沿有菱花口和圆口两种。菱花口盘只在口沿分瓣,多为十六瓣,也有十三、十四、十七瓣,器身不分瓣。装饰技法上,元青花菱花口盘既有青花(图3-32), 也有蓝地白花(图3-34),还有花口盘(图3-35),而圆口盘一般为青花(图3-36)。元青花大盘数量极少(图3-37),常见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伊朗国家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机构。它们的基本造型为深腹,小圈足,敞口或敛口。青花一束莲菱口盘(图3-32)是一件独特而又少见的器型,在八个莲瓣中绘有佛教八宝纹,盘底中心还绘有清雅的一束莲纹,寓意为官清廉。霁蓝白凤祥云纹菱口大盘(图3-33)是非常罕见的瓷器品种。

图3-32 青花一束莲菱口盘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33 霁蓝双凤祥云纹菱口大盘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34 蓝地白花凤凰穿花纹菱口盘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收录)

图3-35 青花缠枝花卉花口盘

大英博物馆藏,郑延海摄)

(www.xing528.com)

图3-36 青花龙纹圆口盘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37 青花龙纹大盘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人物类

元代现存的一些佛教造像,多为细腰高髻,与传统汉式佛像迥然异趣。由于西藏喇嘛教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尊崇,于是喇嘛教样式的寺宇、白塔、金银铜铸、木石雕刻以及泥塑脱胎等喇嘛教造像,在通晓西土梵像规格样式的雕塑匠师指导影响下,在元两都(元大都、元上都)和全国各地普遍兴造起来。造像除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五方佛、千手千眼大悲菩萨、天王等过去习见的佛教显宗、密宗造像外,又有一些少见的救度佛母、马哈哥(麻哈葛)等神像。

喇嘛教造像样式虽广泛流行,但汉式佛教造像还是占大多数。一些即使以喇嘛教特色著称的造像作品,也很少是地道的喇嘛教造像样式,而是经过内地匠师的再创造,不同程度与汉式佛教造像相融合,使内地广大群众感到比较亲切,易于接受(图3-40至图3-47)。

元代观音瓷塑造像神态雍容端庄,和悦慈穆,衣纹线条流畅,服饰工细华丽。如此数量巨多、技艺精湛的瓷塑造像,是其他朝代同类作品所不及的,见图3-38、图3-39。

图3-38 素胎观音造像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39 卵白釉观音像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40 素胎罗汉像1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41 素胎罗汉像2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42 素胎罗汉像3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43 素胎罗汉像4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44 素胎罗汉像5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45 素胎罗汉像6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46 素胎罗汉像7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47 素胎罗汉像8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人物类塑像除了佛教题材外,还有人们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元素,如图3-48素胎婴戏塑像,抓取了孩子活泼可爱的瞬间,造型生动逼真。

图3-48 素胎婴戏塑像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此外,还有鼎、觚(图3-53)、匜(图3-49)、水盂(图3-50)、鸟食罐(图3-52)、香炉(图3-54、图3-55)、捧盒(图3-51)、观音、文房用品、动物、权、麻将牌等瓷器。

图3-49 卵白釉福字纹匜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50 青花花卉四螭龙方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51 青花龙纹捧盒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52 卵白釉人物花卉鸟食罐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53 青花龙面蕉叶纹出戟觚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54 青花缠枝菊花文香炉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55 湖田窑双耳兽足香炉

(周庆先生收藏,郑延海摄)

图3-56 青花铁锈斑纹小狗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这件小狗采用了青花加褐彩的工艺,这种组合工艺在元代器物上也是比较少见的,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具有创新意识。小狗的造型别具一格,半卧仰头,仿佛在呼叫主人,又仿佛在与主人对视,十分惹人喜爱(图3-56)。

图3-57 卵白釉权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这件卵白釉权(图3-57)尺寸不大,胎质含铁量较大,露胎处可见明显的火石红。剥釉主要还是因为胎质过于粗糙和制作过程中在其表面留有工匠手上的污渍所致。

麻将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麻将牌是郑和西洋时,为解航海时的枯燥乏味,由郑和或其船员发明,供船员们娱乐消遣的。

另有一说,宋代有一种类似于今天棋牌的游戏,人们称呼其“打马”。这个“打马”是带赌博性质的,可以多人参与,有棋盘和棋子,玩法也多种多样,当时风靡一时。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百姓玩,就连大臣官员都会玩得不亦乐乎。据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虏都不忘带上一套,陆游也在诗中提到过“打马”。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就写过两篇文章是关于“打马”的,分别为《打马图经》和《打马赋》。其中《打马图经》有一段为“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文章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对“打马”的喜爱到何等程度。她说自己非常热衷玩“打马”,只要玩上了“打马”就忘记吃饭,忘记睡觉,通宵达旦地玩,而且非常精通。即使在金兵南侵颠沛流离的时候,她还为“打马”的器具没有带上而叹息,刚安顿好歇下脚了就会对“打马”心心念念,全然忘记了一路风餐露宿。她说自己不喜欢大小象棋和弈棋,因为这只能两个人玩,很无聊,不够热闹。而“打马”这种一群人围在一个桌面上认真思索的场面让她为之兴奋。在她的文字中曾列举过二十多种棋牌游戏,她不仅通晓这些游戏,还会研究其五花八门的玩法规则,从中可以窥探她对自己精通所有棋牌游戏的得意。她还说自己“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也就是说她每次玩大小棋牌游戏,都赢得金钵满盆,基本没有败过。游戏时她还喜欢去分析在场的人心态想法,告诉众人说玩这个要有天赋,要专心致志,并将自己知道的诀窍告诉大家,由此使人感觉到她可能是在“孤独求败”了。

明代有本书为《古今女史》,对李清照的“打马”记载更有意思,称呼她为“博家之祖”,开创了女性在这方面的先河,并且说她的技能高超,对游戏颇有研究。国学大师南怀瑾在《易经系传别讲》考证,麻将最早的发明者里肯定有李清照,也就是说今天的麻将是从“打马”那演变而来的,在明代的时候这一类的游戏称呼为“马吊”。

当时不是只有李清照痴迷到这个程度,就连宋朝的皇帝都喜欢玩。但当时棋牌游戏更多地还是为了娱乐消遣,而且宋代的刑法里对赌博的人处罚也很严重,一旦查到轻则罚款,重则流放。如今“打马”游戏早就失传了,但是从《打马图经》中能感受到宋人还是很热爱生活,尤其难以想象吟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才女在“打马”的桌面上是如何一番场景,她更是被后人称呼为“女赌神”。

无论是“郑和说”还是“李清照说”都需要实物证据,或是文献记载来证明之。我们比较倾向于“李清照说”,原因有二:其一,任何一件事情的盛行,一定是有一个较长过程,由产生到演变再到流传盛行。“李清照说”可以说是首创,经过南宋、元、明初的演变,再到明永乐时期的盛行,这是推理;其二,宋代没有留下实物佐证,我们收藏到的这枚元代釉里红麻将牌实物(图3-58、图3-59),系元代晚期的制品,非常稀少,值得珍惜。据此可以推翻“郑和说”。

图3-58 釉里红麻将牌(正面)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59 釉里红麻将牌(背面)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元代制瓷工匠非常擅长对一些常见造型做各种变化处理,使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面貌,这是元代瓷器造型上非常鲜明的特色。总结有三种创新方式:一是在传统造型基础上的创新,如卵白釉缠枝贴塑花卉纹玉壶春瓶(图3-68)和卵白釉贴塑花卉纹八棱玉壶春瓶(图3-69)是在传统的玉壶春瓶上贴塑,再如八棱梅瓶(图3-60)是元代的创新,元代之前虽有梅瓶,但没有八棱梅瓶,此外还出现了八棱高足杯(图3-71),还有错位八棱玉壶春瓶;二是多种器型的组合创新,例如图3-64的扁方壶,口部是梅瓶造型,器身为扁壶造型,图3-65的青花折枝牡丹纹执壶,壶身是梨形,壶盖是动物造型,图3-66、图3-67的青花花卉供器将瓶身与瓶座结合为一体;三是完全的创新,如高足杯是元代之前没有的,扁瓶(图3-62)、器座(图3-61)、半球形器(图3-63)、梨形扁壶(图3-70)、球形器,这些都是典型的元代瓷器。

图3-60 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收录)

图3-61 青花缠枝牡丹纹器座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收录)

图3-62 卵白釉象耳模印花卉纹扁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63 青花缠枝莲花杂宝纹蒙古包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收录)

图3-64 青花凤凰瑞兽穿花纹四系扁方壶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图3-65 青花折枝牡丹纹执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3-66 青花花卉供器1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67 青花花卉供器2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68 卵白釉缠枝贴塑花卉纹玉壶春瓶(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69 卵白釉贴塑花卉纹八棱玉壶春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70 青花花卉梨形扁壶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图3-71 卵白釉八棱高足杯(正面)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提供)

卵白釉八棱高足杯(底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