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 Seven Free Traffic in All Directions and Grand Entrance to Shenjing——Dezhou
德州,古称“安德”,简称“德”,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北接河北省沧州市,南接山东省会济南市及聊城市,西邻河北省衡水市,东连山东省滨州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汇区域。
德州是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德州扒鸡、金丝小枣、保店驴肉、德州黑陶等地方特产驰名海内外,其中,德州扒鸡、保店驴肉、乐陵金丝小枣被称为“德州三宝”。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悠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清时期是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存禹王亭、秦汉墓群、东方朔画赞碑、苏禄国东王墓、四女寺、文昌阁、定慧寺、董子读书台等众多历史古迹。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射日”英雄后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滑稽之雄”东方朔,大书法家颜真卿、邢侗等都在德州留下了美名和佳话。
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从德州市区及武城、夏津境内穿过,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南运河45公里,属漳卫南运河系,上游有漳河、卫河。两河并行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相汇后称“卫运河”,自四女寺水利枢纽节制闸至天津段称“南运河”。
德州段运河原为汉屯氏河,隋之永济渠。自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开通济州河、会运河后称“大运河”。
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当时,临清至天津段称“御河”,也称“卫河”(因春秋时属卫地)。至清代始称“南运河”。
1958年和1972年进行了两次治理工程。20世纪50年代,天津经德州至济宁一线,仍可凭借帆船进行小量运输。至20世纪70年代末因河道常年干涸而停航。现武城段可游览,德州市区运河九龙湾花都森林公园正在建设中。
南运河德州段是经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端起于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流经武城县、德城区和运河经济开发区,北端至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西北出山东入河北境,流程约45公里。四女寺水利枢纽是南运河上的重要工程,素有“北方葛洲坝”之称,体现了古今水利的科技智慧。
为解决河道落差大、水流急、经常决溢的问题,南运河在平面布局上设计众多弯道,建造各种形式的堤坝,并在明清两代挖建减河。这些水利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南运河河道至今保留着“九龙十八弯”的原生古河道形态,即人工弯道的特点。运河两岸风光旖旎。其“原真性”在运河沿线城市中当是十分突出的。
德州段运河亦是当年南北水运的咽喉要地。年货运量、周转量等占各港口之首。直到今天,运河周边地货场、仓栈依然使用。德州市北区的苏禄王墓历史遗产见证和体现了大运河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明代,作为友好使团的苏禄王一行乘船沿大运河南下归国途中不幸遭疾病故,葬于德州。)
运河名城德州市运河遗存
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
德州市北区苏禄王墓
运河名城德州市采风
◇穿河朔之咽喉——运河德州段巡礼
提起山东德州,恐怕回响在国人耳边的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就是“德州扒鸡”了。其实,在德州的发展过程中,运河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通过运河,“德州扒鸡”之名及其他产业才在国内广为传播,令世人称道。
隋唐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从德州市区及武城、夏津境内穿过,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南运河45公里,属漳卫南运河系,上游有漳河、卫河。两河并行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相汇后称“卫运河”,自四女寺水利枢纽节制闸至天津段称“南运河”。
10月9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了山东德州。在这里,考察组成员们继续探寻运河遗址四女寺水利枢纽,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尝中华美食——有着中国四大烧鸡之称的“德州扒鸡”,还凭吊了苏禄王墓,感受德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其与运河的紧密关系。
◇运河德州段的前世今生
继续沿南运河西南而行入山东境内,又170公里来到有着“神京门户”美誉的山东省德州市。今德州西北的鬲县,在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时属于齐郡。
西汉时,鬲县设平原郡,东边为安德县,西为鬲县。隋代统一中国后,因古黄河水别名德水,且德州位于德水之滨,改安德为德州,德州因此得名。明初又废除旧德州县城,在运河沿岸新建德州新城,德州因此成为“控三齐之肩背,穿河朔之咽喉”的交通要地。
根据资料记载,德州段的京杭大运河是从德州市区及武城、夏津境内穿过。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德州被列为四大漕运码头之一,每年运抵京城的粮食达300万担。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修建津浦铁路,德州段的运河经疏浚调直,德州市区内的运河废弃成为“旧河”“扒道海子”。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日军动工扩建了城东北(萧何庄村西)飞机场,后在德州城西运河东岸修建小型发电厂,路灯开始用电灯。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跑单帮的船民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德州航运局。公私合营时航运局里有500条船,后来又陆续添置了30艘火轮。那时每天都有七八十艘船靠岸,昼夜装卸货物,一天的吞吐量将近1万吨。
风光旖旎的大运河西岸
1952年,冀、鲁两省投资,在徐家渡口处修建了长60米、宽7米的双排桩木架桥,命名“胜利桥”。随着胜利桥的建成和德州航运局的成立,德州段的运河、码头更加繁荣。
诗人朱德润在诗中曾描绘德州漕运:“日中贸易群物聚,红氍碧碗堆成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管相喧阗。”反映出德州运河的繁荣状况。1979年卫运河因水源枯竭断航,航运局因此而解散。
考察组了解到,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开发运河风景区的规划纳入了议事日程,逐步整治了运河两岸的排污问题,做出了《古运河风景区概念性规划》,初步方案主要以保护性开发为主,把运河风景区打造成为德州城市文化遗产通廊、生态能量开发走廊以及居住、生活、游憩、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区。
打造“古典德州风韵之河”,塑造“生态德州活力之翼”,将其作为“德州历史记忆之源、德州兴盛动力之核、德州风景区名胜之境”。(www.xing528.com)
◇风光如画——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
位于德州西南约12公里的武城县四女寺是个远近闻名的千年古镇,也是当时卫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常年商家运货,繁华非常。历朝官府设漕运、盐铁、税收、商业等多个管理机构于此,故有“恩县衙门在寺上”之说。
四女寺在西汉年间曾名安乐镇,此地原来有一座四女祠。相传,西汉景帝时,此地(安乐镇)有一乐善好施的傅氏夫妇,年届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姿色出众,聪慧过人。因父母无男儿,四姊妹为侍奉双亲,改着男装,矢志不嫁,共祝二老长寿,同时为表心愿,各植一槐,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
为争养双亲,四姊妹各暗中用热水浇她人之槐,以期烫死,免得贻误其他姊妹青春。殊不知,热水浇槐槐愈繁茂,结果四女同室事亲,朝夕焚修,日夜诵经,卷不释手,以祝父母长寿,遂修道成仙,举家超升。
人去迹存,四棵槐树依然亭亭玉立,于是世人遂改安乐镇为“四女树”,后人为纪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传,便为其建祠塑像,树碑立传,后又将四女树更名为“四女寺”,一直沿传至今。
明清时期,作为南运河甚至是南北运河上最早建造的减水坝,四女寺减水坝在几百年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出无法计算的社会效益。
考察组驱车来到了四女寺大坝,虽然深秋的德州有些寒意,但大坝上仍然是人来人往。这里汇集了京杭大运河、漳卫南运河、减河等诸多的河流,因此这里是非常重要的水利枢纽,漳卫南运河从此处分成三条河流,流向三个方向,水面有几百米宽,拦河大坝气势宏伟。
考察组了解到,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代南运河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东北处不远的一个不显眼的水闸,却是另外一个重要工程的重要节点。附近居民李延国告诉考察组:“闸口为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倒虹吸工程,跨越漳卫河入南运河向天津输水的关键节点。”
他指着四女寺水利枢纽中最小的三孔闸口说道:“别看是最小的三孔闸口,却十分重要,它是从天津起始的南运河的终点,闸口的另一侧便是卫运河。”
李延国回忆说,这里一直没有断过水,在1969年左右还曾经发过大洪水,导致水面变宽,从此之后水质不佳,“到了改革开放后污染更为严重。”李延国说,近几年来政府出面进行了水资源治理,河水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这里,可以看到几十种水鸟在此处繁衍生息,好不热闹。漳卫南运河向北不足一里地就是京杭大运河。现在的大运河基本废弃了,但是古老的船闸仍然屹立在运河上。
根据李延国介绍,虽然四女寺和古运河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失去了原来的辉煌,但党和政府仍然没有忘记这块古老的土地,武城县正在建设四女寺风景区。四女寺风景区从四女寺水利枢纽延伸至大屯水库,总占地3万余亩,共分为A、B、C三区,主要建有佛光寺、九华温泉文化博览城、大屯水库风景区和水上明珠四个项目,当前佛光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远的将来这里将会重现千年古镇当年的繁华与富庶。
◇凭吊苏禄王墓
苏禄国在今菲律宾西南部苏禄群岛上。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三位国王以东王巴都葛叭答剌为尊,率领家眷、官员共340多人组成友好使团,“梯山航海,效贡中朝”。他们远渡重洋,从福建泉州登岸,沿中国大运河至北京,受到了大明皇帝的隆重接待。苏禄使团在京居住27天后回程。
当他们到达德州以北的安陵时,东王突患急症,不幸染病殒殁。明成祖深为哀悼,谥其号曰“恭定”,并为其修建了苏禄王墓,形制与明亲王墓相似。
明王朝赞誉东王“聪明特达,赋性温厚”,肯定了苏禄东王访华对两国友好关系所做的杰出贡献。接着,明成祖同意东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共10人留居中国,居丧3年。苏禄东王后裔至今已在中国传承近600年,入籍中国200多年,传到现在已有20多代。
苏禄王墓院落前的牌坊
考察组来到位于德州市城区北部的北营村苏禄王墓,其大门外立有牌坊一座,上面有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芳名远播”的牌匾。
苏禄国东王墓肃穆壮观,周围护陵松柏常青,神道入口为新制汉白玉石牌楼一座,神道两侧有六方石望柱一对,石像生六对,分别为一对石虎、一对石狮、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一对马倌、一位文臣和一位武官。
永乐帝朱棣御笔撰写的神道碑在神道南端东侧,王妃葛木宁及东王次子温哈喇(塔拉)、三子安都鲁之墓在东王墓东南侧。明、清两代,不少诗人、学者来瞻仰凭吊,并留下了许多诗篇。
今天的苏禄东王墓,是一处以王陵、享堂、御碑亭、牌坊、神道和清真寺、碑廊为主的陵园式古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交相呼应,别具一格。
享堂是祠庙的主体建筑,占地130多平方米,18根大红柱气势雄伟。展厅内有详细的苏禄王生平介绍,在古朴典雅的祠庙大门外,一对新雕刻的石狮雄踞左右。清朝诗人冯廷槐写道“生为朝贵客,死作邵先贤”,高度评价了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对两国友谊所做出的贡献。
马文芳是苏禄国王的第十九代后裔、她告诉考察组成员,现在的苏禄国王后裔都已经建立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他们还准备建立群聊和朋友圈,把走出去的后裔们召集起来,聚在一起。“现在都传到了21代,整体生活不错,都已经有了中国国籍。”马文芳笑说道。
这座修葺一新的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带有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也是中菲历史的见证。
◇“德州扒鸡”一品难忘
告别了苏禄王墓,考察组来到德州扒鸡总部,想要品尝德州扒鸡独特的风味。德州扒鸡是鲁菜经典,其制作工艺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个美食也是因为大运河而兴起的。元末明初,随着漕运繁忙,德州成为京都通达九省的御路。
德州扒鸡发展历史海报
运河两岸商业繁荣,售卖各色小吃的小店招揽运河上的客人。有种烧鸡气味极香,很远便可闻到。买来仔细看,此鸡经人工细作,形态侧卧,色红味香,肉嫩可口。康熙帝第四次南巡时,尝到又经发展改良后的五香脱骨扒鸡,龙颜大悦,此后召集厨师入御膳房。从此德州扒鸡声名远播。
现如今,德州扒鸡品类多样,口味依然如初,受到了当地消费者乃至全国人民的喜爱,甚至远销国外。
“城市因运河而兴,舌尖上的美食何尝又不是运河飘来的美味。中原和华北地区的三大名鸡,安徽符离集烧鸡、河南道口烧鸡、河北德州扒鸡都在运河边飘香。这些来自本地的食材,融入符离集、道口、德州当地民众的奇思妙想,创造了千年美味,感谢大运河,感谢大运河沿岸的民众的智慧。”品尝着美味的烧鸡,考察组领队张秉政感慨地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