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 Three Xinxiang ——Located in the East of long Wei River
新乡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与郑州市、开封市隔河相望;北依太行,与鹤壁市、安阳市毗邻;西连太极故里焦作市,与晋东南接壤;东接油城濮阳市与鲁西相连,是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之一,也是豫北的经济、教育、交通中心。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电池工业之都、中国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等多项荣誉。
新乡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共工治水、鸣条之战、姜尚卫河垂钓、牧野大战、比干剖心忠谏、孔子讲学杏坛、官渡之战、围魏救赵、张良刺秦、陈桥兵变、岳飞抗金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此,拥有灿烂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曾有比干庙、潞王陵、白云寺、百泉、万仙山、八里沟、京华园等人文遗址。新乡文化底蕴厚重,其豫剧、曲艺、书法相当有名气。
新乡市人才辈出,其中有政治家、军事家、“谋圣”姜子牙;卫国大夫、孔子挚友、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的蘧瑗;古代著名谏臣、豫北民间财神比干;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的宁戚;流芳千古的民间智者毛遂;西汉丞相陈平;汉初名将,丞相周勃;西汉名将周亚夫;东汉水利专家,南阳太守杜诗;唐朝宰相关播;唐朝丞相娄师德;唐武后朝同平章事,宰相(凤阁侍郎)傅游艺;唐朝丞相杨再思;五代后周至北宋初年宰相魏仁浦;宋代著名词人贺铸;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王恽等。
大运河新乡段始于隋代永济渠,明代以后改称“卫河”,长达100公里。卫河,自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基本形成,至今已经历了1800多年的沧桑巨变。《新乡市水利志》记载:“卫河连接黄河与海河,系历代南北航运大动脉。流经新乡的卫河是隋唐大运河的支流,是河南活着的大运河段之一。”昔日卫河清澈见底,每遇风和日丽,波动成纹、水日交映、色如喷金,故曰“卫水金波”,是历史上新乡的八景之一。
古代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赞美此景的诗歌,有诗云:苏门山下发流长,晚向新城绚日光。不似江汉铺练白,却同卫水涌金黄。柳边莺调古黄处,花下蜂迷课蜜忙。合河古桥位于距新乡市区西6公里的新乡县合河村北门外,跨卫河之首,地处太行山前洪积扇和黄河、沁河冲积平原之间的交接洼地,因百泉河、小丹河会流于此而得名。历史上,合河桥从明至新中国成立前曾是豫北地区重要的交通主干道,桥的下游约7.5公里分别有卫河码头及仓储,是大运河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由于其重要历史、科学、艺术及实用价值,2006年6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新卫河穿城而过,一个碧波荡漾、河清水秀的中原明珠,一个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新新乡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
运河申遗城市新乡市运河遗存
运河文化遗产合河古桥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新乡段纪念碑
运河申遗城市新乡市胜景
流经新乡市内的卫河
古老的新乡(原称“牧野”)地图
新乡市平原博物馆
运河申遗城市新乡市采风
◇留住给子孙的记忆:访运河遗产新乡合河古桥
在新乡县合河镇,即大清河与小清河相汇之处,地处豫北平原,卫河、共产主义渠越境而过。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河航运联系着中原政治中心——洛阳和北部京津地区的漕运,沟通了黄河、海河等水系,是古代漕运的一个重要环节,该处也成为了豫北较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合河村合河古桥已经成为运河的坐标,它已经在这里沉睡了400多年。
2016年9月30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一行赶赴新乡县合河古桥,探寻因运河而兴衰的古桥的前世今生。
◇经济助推老城发展,重抓环境污染治理
一大早,考察组就驱车赶往合河村,在通往村子的路上,通过贾桥工业区,就看见工业区挂着的牌子上“高瞻远瞩、共铸辉煌”八个大字,路旁街道整齐划一,干净整洁,路两旁分布着线材厂、扎丝厂、铅丝厂,不少货车停靠在路两旁等着装货卸货,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
路两旁墙壁上的标语吸引了考察组的注意:“衣服脏了可以洗,汽车脏了可以洗,水脏了怎么办?”“谁污染了水,谁就是犯罪!”这些标语像是一个个警钟挂在各个工厂的大门上,时刻警示着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要忘了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
考察组了解到,新乡市是著名的工业制造基地,以制冷、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型电池材料、特色装备制造、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6大战略支撑产业,7大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拥有国家级新乡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乡工业园区)、5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13个省首批产业集聚区。
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新乡部分地区水资源污染严重,特别是在工业区等地。近年来,政府抢抓治理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等,通过标语宣传等综合治理措施增强工业园环保意识。“看到一片忙碌景象,路两旁的标语触目惊心,可见预防和治理工业区的水污染是多么重要啊!”坐在行驶的车里,看着路两旁的景象,张秉政教授感叹地说。
◇昔日运河故道,如今污染严重
史料记载,合河古桥位于距新乡市区西6公里的新乡县合河村北门外,跨卫河之首。地处太行山前洪积扇和黄河、沁河冲积平原之间的交接洼地,因百泉河、小丹河会流于此而得名。
历史上,合河桥从明至新中国成立前曾是豫北地区重要的交通主干道,桥的下游约7.5公里分别有卫河码头及仓储,是大运河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
经过10分钟的路程,考察组的车子停在了合河村的村口,一个巨型展架上立着“合河村欢迎您”的标语,两旁的道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行着,车子碾压过的道路尘土飞扬,路两旁的标牌也挂上了一层厚厚的泥装。
通往村口的河里,青苔密布,还散发着一股股恶臭气味。过往的车辆也是加速通过,路旁的商贩已经避开河岸,在村口几百米远的空地上摆起了摊位。(www.xing528.com)
在村口的一家商店内,考察组采访到了已经在这里经营店铺十几年的店主朱国新。他告诉考察组,通往村口的这条河就是古运河河道,自己从小也是在村里长大。“小时候还在河里洗澡呢,里面还有鱼,大得很。”
朱国新说,自己今年已经60岁,早在四五十年前水还是很清澈的。过去合河村是个码头,水路交通发达,很多酒店和宾馆也在这里发家致富,由于交通发达,商贸云集,也引来了很多土匪、强盗。
“过去非常繁华,还有运盐盐道从这里经过,现在水都污染了。”朱国新回忆道,早年间水还能够流通,近年来附近工厂运营之后水污染严重,垃圾遍布,导致河水污染,垃圾堵塞河堤,河水也变成了死水。
说起合河村的由来,老人说道,很早以前此地是有几条河道经过,河道附近分布着几户人家,后来河道慢慢填充直到消失,政府将两岸并成一个村庄,取名“合河村”。“就是把几条河合在一块儿的意思。”朱国新说。
目前村里有8000多口人,村中多为朱姓村民。合河古桥也成为村里的标志,成为合河村的骄傲,现在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朱国新的指引下,考察组驱车顺着古运河道前往合河古桥,越往前走,路两旁的商户更加稀疏,像是在诉说着曾经因运河带来的繁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超400岁运河古桥无人管理,杂草丛生
几分钟的车程后,考察组在一个十字路口下了车。眼前的景象却令考察组无语。
道路一旁坐落着合河村卫生院,就在卫生院的正对面,一座拥有400多年的合河古桥静静地矗立在河床上,桥旁虽然立有危桥的标示,但还是有不少车辆从桥面上驶过,大到机动三轮车,小到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不少老人和小孩也从桥面上经过,甚是危险。
“已是危桥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车从上面过?”考察组询问了桥头的商店店主。店主表示,沟通河两岸的通道属合河古桥最近,若是选用其他通道则需要绕很远的路。“大家都是侥幸心理,(认为)这桥一时半会儿也塌不了。”一村民说。
考察组观察到,合河古桥为一座七拱青石桥,拱桥采用框式分节横联式券法叠砌而成,较为规整。卫河在此段变为由西向东流向新乡市区,石桥为南北走向,桥长47米,宽6.5米,高6米,桥中间拱最大,两侧拱逐次减小,券脸石间以铁活嵌牢,表面雕刻有两道装饰弧线,中间三拱的中央券脸石雕刻有吸水兽,较为精细。上下游均砌出分水尖。
据资料记载,桥面中间铺有2.1米宽的条形红石,两侧有粗壮的条形栏杆,朴实大方。合河桥形体巨大,古朴壮观,气势恢宏,结构严谨,保存完整,为豫北地区少有的大型石拱桥,是研究明代石桥的珍贵实物资料,对研究明代建筑史、美术史、科技史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006年6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在现场,考察组看到了并非像资料记载的那样。在桥面上,到处是坑坑洼洼,桥面两旁并没用保护措施,只有几块石头横七竖八地摆放在桥面两旁充当护栏,而桥体整体稍微倾斜,支撑桥体的石墩有的也已经破损或出现裂纹,有的石砖衔接处为空隙,并没有水泥浇灌。
桥下也是一副狼狈的景象,杂草丛生,一个排水管在桥头下方将污水排入卫河中,垃圾遍地,桥底下的河道基本被污泥堵塞,长满了青草,已经成为了一片死水。
多方打听下,考察组找到了位于桥头南段的合河古桥保护管理办公室。一个不大的小屋里面发出机器运作的声音,一个小门开口向西,大门紧锁,旁边挂着保护管理办的牌子。而另外一个朝南的房屋则是用作玉米脱皮生产间,不少村民在屋前晾晒玉米和毛豆。
“这就是个摆设,里面没人,就挂个牌子,没见人来过。”一位村民向考察组说道。两年前运河申遗时这里曾经整治了一番,但此后便没了动静,也未看到相关部门出面管理。
“这是出村的必经之路,该好好修修了。”一位姓朱的村民介绍说,每到下雨,桥面泥泞不堪,而且很多水在桥面上积存,不少小孩也在桥面上嬉戏打闹,非常危险。“有人因为下雨路滑摔到桥下,有一个当时就死了。”村民说。
“反映没用,电话不接,含糊其辞。”村民们争相诉说着苦衷,他们希望地方能够尽快修葺古桥,一来方便交通,二来让古桥焕发生机。
在古桥旁的一堆杂草丛中,隐约还能看到世界运河遗产的纪念碑,已经大部分被枯藤和杂草包围。考察组拨开杂草,“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纪念碑便露了出来。
根据碑文记载,中国大运河新乡段为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兴修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之一段,北宋称为“御河”,明朝后称“卫河”,至20世纪60年代断航,通航约1400年。
历史上该段运河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隋、唐、北宋时期是向北部边防运输军队以及军需物资的主要干线,元、明、清时期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向北京漕运粮食和建材等物资,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北部边防、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农田灌溉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河今天仍是海河水系的重要支流,同时在农田灌溉和泄洪排涝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今新乡市大运河包括主线卫河及其水源小丹河、百泉河。小丹河自焦作市流入新乡市境,至合河闸与百泉河汇流为卫河。新乡市大运河主线(卫河)全长约75公里。
“时代变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在变,大运河昔日的繁忙景象也不可能完全恢复了。但是大运河上这样的著名古桥可是珍贵的文物,应当好好地保护。应当在古桥附近建立生态保护区,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记忆。”张秉政教授立在桥头端详良久。
◇古河穿城过,老城出新韵
结束完合河古桥的考察,考察组一行来到新乡市区,参观了中原地区远近驰名的雄伟壮观且历史积淀深厚的平原博物馆,在其中感受运河文化带给这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以及沉淀的历史与沧桑。
在博物馆周边,一条清澈见底的“卫河”展现在考察组成员面前。整条卫河穿城而过,两岸绿柳夹道,水波荡漾,见证着这座古老文明的城市的繁荣发展。
走在秀丽如画的绕城而过的新卫河,考察组成员相视而笑,继续赶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