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明传承:汴泗悠悠 浩荡洪泽

文明传承:汴泗悠悠 浩荡洪泽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宿迁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及乾隆行宫遗产点、项王故里、骆马湖、洪泽湖湿地等著名旅游景点。它是宿迁市旅游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庙会期间进行文化交流,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大型民间文艺团体接连来皂河进行文艺演出。据了解,皂河镇位于宿迁城西北20公里处,皂河庙会是苏北地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庙会,每年来这里参加庙会的人数多达30万。

文明传承:汴泗悠悠 浩荡洪泽

Section Seven Flowing Water of Bian and Si Rivers,Vast and Mighty of Hongze—— Civilization of Suqian and Sihong

宿迁,江苏省省辖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也是淮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宿迁古称“下相”“宿豫”“钟吾”,是西楚霸王项羽故乡,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北倚骆马湖,南临洪泽湖。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宿迁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及乾隆行宫遗产点、项王故里、骆马湖、洪泽湖湿地等著名旅游景点

隋文帝杨坚与隋炀帝杨广父子俩征用民力先后开凿了永济渠、山阳渎(沿邗沟旧道)、江南运河与通济渠。其中通济渠即包括今天江苏省泗洪县境内的老汴河河道。泗洪,取古泗州之“泗”与洪泽湖之“洪”而得名,境内分布着季札挂剑、吕布辕门射戟台、鲁肃故里子敬泉、隋朝疏浚的古汴河等名胜古迹

今天泗洪县境内的老汴河,是历史幸存者,其上游被后来的濉河所夺,下游入淮口的一段河道已淹没于洪泽湖水中,与湖连成一体,今仅存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境内33.1公里的一段,上承濉河,下经青阳镇、石集乡、城头乡,由临淮镇注入洪泽湖。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通济渠沿岸地区处于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之中,河道阻塞,漕运一度中断。唐广德元年(763年),江淮转运史刘晏首倡疏通河道。他采取改无偿劳役为“以盐利为漕运”的办法,把漕运船只及人员组织起来,并武装护送。行船时,十船为一纲,每纲300人,篙工50人,以扬州为中心,将江南漕粮转运到长安。由于引黄济汴,黄水含沙量大,通济渠(汴河)淤积相当严重。汴河疏浚,迫在眉睫。宋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相后主持了一次大规模的汴河疏浚工程,自汴京至泗州(今江苏泗洪、盱眙一带)疏深河底3~5尺。大科学家沈括也采用分段筑堰法协助其疏浚汴河。

北宋灭亡后,南宋与金国对峙,双方划淮为界,战争连年不断,通济渠上消失了往来的白帆。宋乾道五年(1169年),孝宗赵慎派楼钥出使金国。楼钥北行途中见汴水几乎断流,遂于马上记下了当时的景况:“自离泗州继汴而行,至此河益湮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也有作屋其上。”畅通数百年的通济渠渐渐归于湮废,又经岁月沧桑,人间巨变,河道今仅剩江苏省泗洪县青阳镇至临淮镇30余公里一段。

元朝统治者将大运河的方向由两个东西方向,改变成一线南北方向,从而奠定了今天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基础。随着通济渠的消失,今江苏泗洪、盱眙境内的汴水虽然依旧入淮,但大运河航道从此北移,由来自河南变成来自山东。河道经徐州、穿宿迁,达淮安,取代了旧运河河道,担当起南北漕运的历史重任。

大运河在宿迁境内自南而北迁,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演变,其中不知留下了多少名胜古迹、水利设施、风物传说与革命斗争故事,亦不知留下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京杭大运河不仅带来了南北水路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宿迁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宿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宿迁古运河城区风光带,位于市区中心偏东,呈倒“L”形,环抱闹市区。北自三闸公园,南至运河三号桥,总长度约8公里。风光带段东西河宽200~300米(局部地段为30米),总面积252.14公顷。它是宿迁市旅游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名城宿迁境内外

皂河船闸

项王故里

骆马湖

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宿迁段

运河名城宿迁采风

◇感受苏北的运河民俗文化

2016年2月15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队来到运河名城江苏宿迁,重点对皂河庙会、运河船闸、大王庙等运河遗产点进行采风。在这里,考察组对皂河庙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感受了运河浓郁的民俗文化;还在柳琴戏的发源地寻访柳琴戏的前世今生,并亲身感受了运河两岸的历史变迁。

在前往宿迁的路上,行走隋唐大运河领队张秉政教授介绍了此次行走的目的:“一者东西走向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已是一条地下运河,消失在沧海桑田般的历史长河中,显性运河文化资源不多;在这里交汇的京杭运河则流淌至今,遗产点多。二者,要拓宽研究视野,挖掘民俗文化,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地下的辉煌真正地辉煌起来。”

◇皂河庙会采风,感受运河民俗文化

对苏北、皖北、豫东地区来说,黄河亦是戾河、害河。历史上大河多次决堤,如野马似的肆意流淌,萧砀地区至今年长的老百姓见面后仍互相问候“喝汤了没有”(指生活极度贫困,吃不上干粮)。皂河属于运河下游,经常发生水灾

据了解,皂河庙会起源于明清时期,起初为单纯的民间祭祀水神活动,目前已发展为民众自发的集民间信仰、物资交流贸易的大型祭祀活动。庙会对老百姓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很重要,每年老百姓也把生产、文化产品拿到庙会进行出售。其为苏北最隆重、人数最多的水民俗文化活动。

大运河考察组在工地上

昔日害河如今已安澜息波

皂河庙会的特点是有庙有会,庙为安澜龙王庙,是大运河遗产的重要节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会期间进行文化交流,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大型民间文艺团体接连来皂河进行文艺演出。正月是春耕即将开始的时候。这个时候,附近百姓把生产生活物资如农具拿到庙会上进行销售

行走隋唐大运河文化考察队领队张秉正教授说:“我们行走隋唐大运河文化考察,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是‘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民俗、看变迁’,庙会文化是民俗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考察组走进皂河庙会,置身于人流之中,边走边看,各种民间工艺品、风味小吃、娱乐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古镇牌坊内外大道,庙里庙外,人群像古运河涨水一样涌来涌去。据了解,皂河镇位于宿迁城西北20公里处,皂河庙会是苏北地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庙会,每年来这里参加庙会的人数多达30万。如此声势浩大的庙会是怎样形成的呢?宿迁市龙王庙行宫管理所负责人王理德给出了答案。

“我们这里面临南边黄河和北边的运河,洪水经常泛滥成灾。清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为了让这里安澜息波以造福百姓,就造了一座龙王庙。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为了纪念康熙皇帝在这里建庙,就重新题写了庙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庙名叫作‘敕建安澜龙王庙’,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题书。”王理德介绍说。

据县志记载,该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中期,雍正以后又有三次重修和扩建。传说乾隆六次下江南,有五次到此庙住宿,所以又称“乾隆行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这座庙宇的兴建,可以推断当时这个黄河运河交汇的地区水患严重,就是大清帝国也无能为力,只能建龙王庙,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希望安澜息波,消除水患。”王理德说,当地老百姓为了祭祀龙王,每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盛大的皂河庙会(www.xing528.com)

“当年我们的庙会单纯是民间祭祀活动,现在已经发展为文化交流、物资贸易和民间祭祀为一体的大型民间民俗活动。”王理德介绍说,如今这里的庙会早已成为展示民俗文化的舞台,各种曲艺、技艺类型表演有20余种。

在龙王庙内,各路精英汇集,表演各类拿手绝活,高潮迭起、热闹异常。内场、外场的锣鼓声、笑声、掌声汇成一片,此起彼伏。面对话筒,来自山东滕州的游客兴奋地说道:“庙会,很古老,又有水乡地方民俗的那种感觉。”

“宿迁有句老话:‘不逛一场庙会,哪能算过了年呢?’有了庙会这种形式,民间文化才得到很好的保存。”庙会管理者热情地向我们说着,并带领我们去看主要景点。

◇发源地寻访柳琴戏前世今生

庙会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民俗形式,对传统文化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皂河庙会上最引人瞩目的当数柳琴戏。柳琴戏也叫“泗州戏”“拉魂腔”,曾经在苏、鲁、豫、皖的运河流域广为流传,而如今在淮北城市里已经很少听到了。考察组一行来到柳琴戏家乡,寻访这一散落在乡村里、扎根于民间的戏曲的前世今生。

当天在庙会上演出的是宿迁市柳琴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李先锋是这个团的团长、导演,除了组织创作,他也会在演出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李先锋向我们介绍了他刚刚演出的剧目《马古驴换妻》的剧情:“由于连年灾害,女人在家没法过日子了,自卖自身。老的买了一个小的,小的就买了一个老的。最后县官主持公道,让他们把老的换成配对,把小的也换成配对,让他们重新组合。”戏剧矛盾冲突迭起,唱腔曲调优美,委婉缠绵。演员着装艳丽,表演传神到位,吸引了逛庙会和前来上香的大批游客。

拉魂夺魄的柳琴戏

据李先锋介绍,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新中国成立后,柳琴戏在政府的扶植下,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成立了国营柳琴戏剧团,并吸取了京剧表演的特点,配以灯光、布景及表演道具,扩大乐队规模,将柳琴戏正式搬上舞台,使这一地方戏曲走上正规的发展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人不断对表演形式的改进和完善,积累了许多优秀剧目。

“传统的代表作还是很多的,像《王华买爹》,像《张郎休丁香》,还有一些如《小姑贤》。”李先锋说,柳琴戏团目前基本演员有三十几个,剧团有营业性演出,也有客串演出。现在《秦香莲》《墙头记》传统剧目仍在表演,而且为了配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了《古城拉魂》新剧目,以宿迁、徐州为背景,以唱戏人演唱戏人。

“柳琴戏属于非遗项目,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是柳琴戏的传承基地,目的是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起来,国家目前对演出进行补偿。对于整个保护当下面临的困难不少。”李先锋说。

据周边的村民介绍,当年柳琴戏最兴旺的时候,每个乡镇都有柳琴剧团,听柳琴戏,唱柳琴戏是他们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喜爱看,但柳琴戏的影响已大不如从前。

王理德多年来从事唱腔研究,主攻编、导和二胡演奏,是柳琴戏传承人之一。2004年,在他的努力下,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剧团得以组建,并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行宫古戏台演出,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皂河庙会采风

柳琴戏曾经是苏、鲁、皖运河流域最重要的,甚至是单一的娱乐方式。现在虽然正经受着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但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文化形式,它依然影响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文化生活。

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队领队张秉政深有感慨地说:“在现代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已经上演了千年的传统优秀剧目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这些优秀的剧目,能够流传到今天,也是非常不容易了。民间文化传承人就是一座活着的民间博物馆,我们身边的人不能等到他的消逝才知道他的珍贵。”

柳琴戏悠远、优美的唱腔,飘荡在皂河庙会上空,经久不息,愿这一深深扎根于运河流域的艺术奇葩能一直传承下去。

项王手植槐

◇一河流千年,两岸看变迁

皂河庙会越来越繁荣,龙王庙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高耸,可当初并没能阻挡洪水泛滥,洪水肆虐的遗迹依稀可见。在宿迁市区的项王故里中,有一颗树龄为2230多年的大槐树。相传为项王手植槐,是江苏省十大古树之首。

渔民交谈

“如今我们只能看到古槐树的树冠部分,2000多年来历经洪水过后泥沙淤积,高大的树干早已被深埋于地下,和这个古槐树一同被深埋的还有流经我们家乡的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张秉政教授介绍说,柳孜码头考古发掘,让淮北跻身于35座运河名城之中,也勾起淮北人心中的运河情节。

考察队成员行走在运河两岸,感受历史遗产的无穷魅力。虽然现代化的交通条件越来越便捷,但大运河水运依然繁忙,各种货船首尾相接,川流不息。运河两边,河网密布,沟壑纵横。离运河不远的洋河滩居委会介绍说,这里的居民世代以打鱼为生。

同行的家住泗洪的两位摄影家,宿迁日报社记者尹修广、胡晓阳分别向我们做了介绍:“小时候最喜欢下大雨,洪泽湖水漫出,湖中鱼儿随湖水游出来,随便拿着脸盆什么的到水里就可以轻易抓到鱼。”据他们介绍,骆马湖曾经污染过,运河沿岸的生态环境也曾经出过问题,现在已大大改善了。问题出在两方面:“一者为两岸渔民肆意捕鱼,鱼不分大小,鱼苗也悉数捕捞;二者沿河居民曾经捕捉运河沿岸野生动物,如带猎狗抓野兔。”尹先生说。

“现在打鱼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人工,现在机械化了。”当地居民说,船越来越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鱼却越来越少,动辄能打到百十斤大鱼的日子已经成了久远的过去。

没有节制的捕捞只会让湖里的鱼越来越少,这里的渔民对禁捕制度已能理解,利用闲暇的时间整理渔具,静静等候下一个捕捞季节的到来。

“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治水的历史,龙王庙只能给人以心理慰藉。新中国成立以后,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才让这里的水系安澜息波,真正造福两岸人民。”领队与岸边渔民交流着。

一路探寻,大运河对沿线城镇聚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仍清晰可见。就像皂河镇上的安澜龙王庙。它承载着一个王朝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景。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皂河庙会,以最古朴的方式将历史民俗延续下来,让今天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轮廓,触摸到历史的温度。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