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大运河陶瓷的主要出土地点

隋唐大运河陶瓷的主要出土地点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隋唐两宋时期,由于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开通,淮北柳孜成为当时沟通中国南北经济的重镇和货物集散地。运河的开通使淮北柳孜成为当时全国瓷器的重要集散地。有关专家表示,这次古运河出土的陶瓷,从隋至唐、宋,跨越历史之久远,为国内少有。◎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商丘出土的陶瓷2008年3月,为配合隋唐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同时勘察商丘市地下文物资源,该市文物部门组成了“商丘古城大运河码头考古队”,并开始实地勘察。

隋唐大运河陶瓷的主要出土地点

Section Nine Main Places Earthenware and China unearthed from Sui and Tang Dynasties Grand Canal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淮北柳孜出土的陶瓷

古陶瓷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见证,每一件器物的背后都凝聚着文明与智慧。1999年5月至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泗永公路改建工程,在淮北市濉溪县境内的柳孜镇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柳孜是隋、唐、宋代通济渠岸边的重镇,此次发掘证明了柳孜镇不仅是一个运漕中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商旅之地,发掘获得的大量唐宋以来各窑口的精美瓷器尤为珍贵,器物保存完好,造型各异,其中颇多精品。特别是在淮北运河发现辽代的瓷器,对研究当时宋辽交通有一定的意义。在隋唐两宋时期,由于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开通,淮北柳孜成为当时沟通中国南北经济的重镇和货物集散地。而隋唐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制瓷业在全国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体系和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体系。运河的开通使淮北柳孜成为当时全国瓷器的重要集散地。由于古运河遗址的发掘,淮北市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大量唐宋精美陶瓷等文化遗物,展现了隋唐大运河当年的漕运盛况。有关专家表示,这次古运河出土的陶瓷,从隋至唐、宋,跨越历史之久远,为国内少有。其中尤以唐宋两代之珍品居多,北宋时期,南宋初期最为丰富。淮北古运河遗址中出土的古瓷器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是极为罕见的,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窑口20多个,其中不乏唐宋两代诸多名窑在内,从一般百姓家庭用品到富家子弟摆设玩件及陪葬冥器应有尽有。有寿州窑、肖窑的黄釉瓷,有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有吉州窑系的黑瓷,有耀州窑、越窑系、长沙窑的青瓷,有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有建窑的兔毫盏,有定窑系的白瓷,还有钧瓷、三彩器等唐宋时期全国十几座窑口的瓷器产品。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瓷器等文化遗物的出土充分证明了大运河“公家运漕,私行商旅”的巨大枢纽功能,也充分证明柳孜当年是大运河岸边的一座商业重镇。

2005年6月19日,新建的隋唐大运河遗址陶瓷专题博物馆对游人开放。为收藏和展出农民企业家丁仰振捐赠的2000余件出土于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唐宋古陶瓷,安徽省淮北市新建了中国首个隋唐大运河遗址陶瓷专题博物馆。近日,这2000余件古陶瓷经过国家级专家初次鉴定,其中的1200余件为真品,其中不少是全国罕见的珍品。

2012年的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主要是为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进行的一次主动性发掘。此次发掘出土大量的遗物,主要是生活用具、娱乐用具、武器、漕运遗物等;器物的质地有瓷、陶、石、铜、骨、木、铁等;器形有瓷碗、瓷碟、瓷壶、瓷盏、瓷球、人俑、动物俑、陶盆、陶球、陶铃、骰子、瓷围棋子、象棋子、骨簪、铁矛、铜钱、铜簪、木梳、石球、石锭等。瓷器残片数以万计,可复原的遗物数量达7000余件。

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仪及热膨胀仪等对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的两件待修复的残破瓷器进行测试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样品刻莲瓣白釉盏瓷胎内含有大量棱角状石英颗粒和暗色的含铁矿物,其刻花的填料主要成分是含铁矿物,而青白釉瓷碗胎体中发现了较多的磨碎熟料颗粒,两件瓷器可能各来自于萧窑和景德镇窑,器表污染物分别为土锈和铁锈。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宿州段出土的陶瓷

原宿县文物部门1979年至1981年在社会调查中于宿县(今宿州市埇桥区)东二铺、三铺、四铺、大店镇等地窑厂、集镇和村庄征集到一批唐宋时期的珍贵陶瓷器等历史文物。征集到的这批瓷器分属南北方窑系窑口,器形有执壶、注子、罐、盂、碗、三彩陶器等,多施釉不到底。经过田野踏查,在宿县至灵璧县交界的宽1公里、长近30公里的泗永公路沿线区域得到有学术价值的考察点十几处,采集到一大批唐宋时期的陶瓷片标本

1984年春末,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院等部门有关领导和专家来宿县地区传达,国家组织一个由历史、文物、地理水利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隋唐大运河综合科研考察团”开展隋唐大运河学术考察。1984年8月中旬综合科考团进入安徽,在宿县停留考察三天。国家综合考察结束后,形成了《隋唐运河考察日记》和《运河访古》论文集两部文献成果,确认了通济渠遗址安徽段。从而基本解决了通济渠流经区域路线的历史纷争,为通济渠这条线形大遗址保护和社会主义建设城乡科学规划奠定了基础。

在市政建设中也有诸多重要发现。通济渠遗址在城乡建设中屡有运河瓷器出土,信息丰富。宿州市1985年拓宽南北向的淮海路,在大隅口南面的大河南街南侧路面下出土了一批金代钧瓷碗。在大隅口北面路面下出土一件金代完整的白釉褐彩四系“风花雪月”瓷瓶。西关步行街位于历史城区西关大街北侧,属通济渠遗址区。2006年4月布方至8月完成,累计考古勘探面积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本次发掘出土文物种类多、数量大,主要有瓷器、陶器等,还出土几十万瓷片。出土物以瓷器为大宗,占85%;涉及南北方地区20多个古代窑系窑口;量大、器类多,不乏珍贵品。出土文物中既有生活实用器,又有文体用具、装饰艺术品和玩具等。瓷器釉色有青釉、白釉、青白釉、影青釉、酱色釉、绿釉、黑釉、黄釉;胎质细密的白瓷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反映了唐宋时期中国的制瓷业技术水平发展到又一新的高度。配合“埇上嘉苑”工程通济渠遗址抢救发掘工程项目建设区,位于宿州市历史城区环城路以内的西南部,即中山街南侧与八一街东侧夹角区,处于通济渠遗址中心区。2007年3月布方至7月完成发掘任务。发掘面积464平方米,探方东西长13米、南北宽43米、深11.5米。出土小件器物2300余件,以瓷器为主,不乏珍贵品。其中有定窑、钧窑、磁州窑诸窑口精品,有珍贵的宋代加彩器和绿定器。涉及南北方15个窑系。出土文物精品有北宋象牙透雕篦、金代天青釉钧瓷碗、大定22年纪年瓷佛龛。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商丘出土的陶瓷

2008年3月,为配合隋唐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同时勘察商丘市地下文物资源,该市文物部门组成了“商丘古城大运河码头考古队”,并开始实地勘察。在武庄村勘探中,很多探孔的文化层都出土有砖块、瓦片、陶瓷残片等遗物。这里发掘出土的瓷器、瓷片,多为北宋时期的,几乎涵盖了北宋时期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等多个窑口。此外,还有部分唐代瓷器、瓷片。位于古城南2.5公里的商丘码头汴河遗址,面积5万多平方米,已调查发现大量隋唐时期钧瓷、汝瓷、哥瓷等多个窑口的瓷器。商丘段是一个古代瓷器和陶器宝库。大运河故道内出土了大量的古代陶瓷器。经初步观察,瓷器的器形可见碗、罐、壶、钵、盆、盏、盘、杯、瓶、坛、枕、灯及人物、动物造型等。釉色有黄、青黄、白、青白、黑、酱、绿和三彩等。时代自隋始,跨越唐、五代、宋、金、元、明。窑口或窑系涉及邢窑、定窑、耀州窑、巩县窑、密县窑、磁州窑、当阳屿窑、鹤壁窑、界州窑、钧窑、寿州窑、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窑、长沙窑、越窑、德清窑等。商丘段故道出土的瓷器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十分罕见。唐宋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些珍贵标本,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制瓷工艺演变、运销和外销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出土陶罐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洛阳出土的陶瓷

中国是瓷器之国,唐宋时期制瓷业尤为发达,官窑、民窑遍布各地。由于瓷器的易碎性,陆路长距离运输不仅不便而且运量较小,因而在当时,水运成为瓷器运输的主要手段。老城文峰塔附近发现疑似大运河瓷器烧制遗址。洛阳出土的瓷器大多在墓葬之中。

出土白釉莲花盏,轻薄通透,异常精美

出土瓷器残片复原效果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郑州出土的陶瓷

郑州也因大运河而跻身为当时唐代的八大名州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唐三彩、唐青花等陶瓷器均是通过大运河传播至全国及世界各地。2005年4月至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巩义白河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窑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主要分布在水地河村和白河村一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发掘出的唐代青花瓷器,有圈足碗、葵口碗、套盒、枕等残器残片。圈足碗绘画花卉纹饰,葵口碗胎白质细、烧结度高、绘画折枝花卉纹饰。白河窑遗址向来被认为是白瓷窑口,但此次考古发掘,不仅出土大量唐代白瓷,清理出一座白瓷窑炉,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唐三彩,说明该窑在大量生产白瓷的同时,也生产唐三彩器物;不仅生产唐三彩,还生产唐青花。唐青花瓷器在白瓷窑口出土,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更为重要的是,该白瓷窑口生产的唐青花瓷器,其纹饰、胎质等,与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残片、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阿拉伯沉船上捞出的三个唐青花瓷盘——这些与当下某些学者称谓的“典型青花”,几乎完全相同。

黎阳仓遗址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河南省浚县段黎阳仓出土的陶瓷

黎阳仓位于河南省浚县,是隋唐时期黄河以北最重要的大粮仓。此次黎阳仓遗址考古,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建筑材料板瓦、筒瓦占90%以上,带“官”字款板瓦200余件(片),并发现了疑似隋唐时期的漕运码头。

元代彭城窑白地黑花并头莲纹盘。纹样显然借喻忠贞的爱情

直径达17厘米的大型黑釉银条纹天目碗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河北省邯郸段磁州窑出土的陶瓷

我国著名的民间窑场——磁州窑,其中心窑场为彭城窑与观台窑。观台窑群之窑址位居漳河流域,目前属磁县管辖,经过多年考古调查与研究,对观台窑研究取得较多的成果。彭城窑场位于观台窑之北15公里处、滏阳河流域,属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管辖。彭城镇现有6万人,镇内居民世代业陶,制瓷技艺世代相传,为中国陶瓷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至今彭城地表尚保存有完整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馒头窑20余座、制坯窑洞数十条及烧瓷形成的渣堆,不少街头巷尾,陶瓷遗迹尚可见到。不过,由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磁县大地震破坏严重,当时整个彭城大部被掩埋地下,后来重新在遗址上建镇时,古代窑址多被深埋地下,而难知其详细情形。近年来,彭城镇在进行旧城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许多古代窑址,出土了大量瓷器、瓷片标本、窑具等。出土产品涉及宋、金、元、明时期,其中尤以元代制品为最多。当地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发掘调查,发现有古代窑炉、泥池、窑场水井及其他遗迹十几处。其中有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元代窑炉,出土较完整陶瓷器物数百件,瓷片标本数十万片及大量的窑具,为深入研究磁州窑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实物资料。

一、彭城窑新出土瓷器之概述

元代磁州窑生产非常兴盛,除观台窑及临水窑还在生产外,彭城窑发展规模最大,窑群密集,蔚然可观。近年来彭城新出土瓷器种类丰富,主要种类为厚唇碗、盘、四系瓶、大瓷盘、鱼藻纹盆、方形枕、龙凤坛、玉壶春瓶及梅瓶等。(www.xing528.com)

近年来彭城窑新出土的瓷器及瓷器标本,产品种类繁多,烧造时间跨度较大,文化艺术内涵丰富。限于篇幅所限,仅作以上概略介绍。这些新出土瓷器为继续推动磁州窑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与素材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山东临清段出土的陶瓷

聊城市文物专家陈昆麟曾在十几年前对临清胡家湾附近的卫运河进行过考察。他回忆说,当时在长约两公里、宽约八十米的卫运河河床上,到处都是各类瓷片。并且,考古人员在这些瓷片中见到了很多瓷片标本,有白釉黑花、白釉酱花、黑釉瓷片,还有少量青釉、月白釉瓷片。

在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一片刻有“王”字的白釉酱花碗残片,从造型、纹饰判断,都有明显的窑系特点和时代特征。《中国陶瓷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第一、二层(探方)出土瓷器具典型的元代作风,其中碗里书写‘王’字铭文,与各地元墓出土者相同。”在临清胡家湾附近发现的这个白釉酱花碗残片同样刻有“王”字铭文,因此,此瓷片为元代无疑。从瓷片的胎质釉色分析,应该属于磁州窑系。

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鹧鸪斑釉黑碗。这只鹧鸪斑釉黑碗釉色乌黑发亮,釉面上有很多鹧鸪羽毛状的银灰色斑点,非常漂亮。陈昆麟介绍说,鹧鸪斑釉是宋代黑釉的一种装饰,北方地区瓷窑中发现过不少宋代油滴釉碗,油滴斑点很小,但是银光色泽很强。而在临清发现的这只鹧鸪斑釉黑碗油滴大而不明显,具有临清瓷窑自身特点。

陈昆麟还称,黑釉瓷器的产生与宋金时期的斗茶风气有关。黑釉瓷器便于观察白色茶沫,因此受到当时上流社会的青睐。这只鹧鸪斑釉黑碗的发现,说明烧制黑釉瓷器和斗茶之风传到临清,这也成为临清瓷窑生产黑瓷的重要原因。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黑釉金线罐残片,山东省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金代文物。

这些瓷片的发现,也许并不能确定这里曾经是古瓷窑。

德州窑出土器物

临清人有一个传说,乾隆皇帝的龙船走到胡家湾附近时翻过船,大批珍贵的瓷器和珍宝落入水中。还有人说,当年船只南来北往,有的经过胡家湾时翻了船,因此胡家湾附近的河道里藏着很多“宝贝”。正是由于这些传言,虽然当年发现了“窑钵”和“窑垫”这些烧制瓷器的窑具,但没有人想到,胡家湾附近曾经存在着很多古瓷窑。陈昆麟推断说,这里是一处遗物极其丰富的古瓷窑址。其依据就是胡家湾附近这些窑钵、窑垫、印模等制作瓷器的窑具和药渣。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山东德州段出土的陶瓷

德州窑系中国北方最大的窑口,是一座借着运河有利的水运条件运土而来,采用当地丰富的柴草做燃料,生产民用瓷器为主的民窑。以烧制“釉上彩(红绿彩)”而闻名于世。

以灰白胎质为多,另有少量褐色胎质器。器物大多为生活器皿,包括碗、盆、罐、枕、瓶、灯等,另有部分瓷俑和动物玩具,釉色以白釉居多,其次为黄釉、黑釉、灰釉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刻花、点彩、加彩、黄釉刻花、白釉黑花等。出土瓷器图案中有艳丽的红、绿、黄等色彩,这类工艺被称为红绿彩。

百余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在德县(今德州)小西门内古二郎庙,有人掘土挖出完整的古瓷三彩小人10余个,残片不计其数,另外有瓷瓶、银铃、铜勺、古钱币等,被深州的王某以三四百金的价格买走。这是德县古县志记载的真实史料,而当年发掘出来的瓷器正是德州窑瓷器,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陶瓷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之一,制瓷技术历代有进步,到宋、元时达到辉煌。当时,运河两岸名窑辈出,从《中国宋代瓷窑分布图》来看,当时山东有两处,分别位于今淄博和德州。

然而直到2006年,沉寂已久的北宋残存德州窑才被发现、挖掘,重见天日的德州窑不但为北方龙泉、青花和红绿彩等众多瓷器找到了出产之地,也使这一黄河中下游极为重要的窑口重新回到世人视野。

德州窑本身是一座杂窑,是以生产日用瓷器为主的民用窑址,同时也出产一些艺术珍品。它位于今德州方向机厂旧址附近,挖掘后发现宋、金、元、明四朝窑基和灰坑红烧土层一处,以及各种窑具、瓷器残片、窑砖等。

从五代到宋朝再到元、明时期,德州窑一路走来,历经800余年。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德州窑最繁荣的时期就在北宋,明朝永乐年后基本衰败。

自唐代起,“南青北白”一词表现了我国陶瓷的基本风貌,而德州窑即以白瓷为主,兼有黑釉、青花、红绿彩等。它吸收了当时定窑、磁州窑等多个窑系之长,凭借运河水运条件运土而来,烧制汝窑、耀州窑、建窑等各个窑系的瓷种。

精细的仿制无法代表德州窑的特色,它最大的特点仍是“本土制造”。跟当时普遍采用砸土制瓷技术不同的是,德州窑的瓷土由碾子碾压而成,瓷胎颗粒细小,胎质的细软造就了其极好的可塑性。相对于耀州窑的硬、定窑的透和磁州窑的糙,德州窑烧制的器物瓷质如玉、胎质细腻、胎薄精巧。

德州窑现已出土的碗、碟、盘、灯等民间生活器皿,自成一种朴拙大气的原生态之美。德州窑的红绿彩瓷以色彩纯正,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而闻名,它代表了当时彩瓷技术的最高水平。

据考证,德州窑生产的红绿彩瓷以人物像、动物像和盘、碗居多,多以红、绿、黑三彩为主,纹饰线条流畅、素雅清秀。大器色彩5种以上,瓷像人物服饰、头饰多以宋代文官和金代胡人文武官为造型,多数带有款识,有焦二记、焦三造、高家造、李家造等;小器品种繁多,用色各异。另外,德州窑所有瓷器的烧制,主要是将瓷胚装在匣钵内单个烧制,匣钵顶部有钵盖以防烟尘污染。由此可见,德州窑的制瓷工艺在时代变迁中日臻成熟。

通州出土瓷器(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北京通州段出土的陶瓷

“通州漷县镇曹庄村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清一色的乾隆年间官窑瓷器,将近300多岁……”最近这样一则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但是,通州著名文物专家周良却说,网上那些说法,还真别轻信。这批文物并非乾隆年制,而是清末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的民窑瓷器,很可能是宗祠之物。

这些宝贝是曹庄村扩街修道时发现的,具体位置就在曹氏祠堂东侧一条贯穿南北的路东的高坡下。周良告诉记者,出土的瓷器有冬瓜罐、帽筒、观音瓶、将军罐、壮罐和花觚等,上面多是手绘画而不是贴画。这些文物并不是乾隆年制,而是清末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的民窑瓷器,不过也有100多年了。

那这批瓷器到底是谁的?周良分析,漷县曹庄在元代时建村,后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曹氏宗祠,后因遭遇运河洪水,大量泥沙将曹氏宗祠掩埋,致使祠堂内很多物品长眠地下。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曹氏后人就在原家庙的墙壁上继续垒墙,重建了一座新家庙,形成了“地上地下两座家庙”。此次发现的文物离曹氏宗祠不远,可能是宗祠之物,也可能是曹氏某个后人的个人窖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