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独特特点与优化方案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独特特点与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大运河出土瓷器则不同,它是散落在河道里的舶来品和集合品,它有突出的跨时空的群组特点。这种情况,被有些专家戏称为“运河出土瓷器中没娘的孩子”。但在埋藏环境上,大运河出土瓷器与其他地区窑址、遗址出土瓷器相比有其较为显著的特点。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独特特点与优化方案

Section Five Features of Earthenware and China unearthed from Sui and Tang Dynasties Grand Canal

大运河陶瓷的总体特征,王红五先生在他的专著《大运河瓷》中,用五个字概括,就是“全、新、多、亮、精”。全的特征指土瓷所涉及的窑口全。新的特征指运输过程中沉没的商品或贡器,绝大多数是未曾使用过的器皿,釉面净,露胎净,器表少有附着物,最多有一点碱沁划痕,因而新。多的特征指出土瓷的数量多、品种多。亮的特征指器表因地下大运河弱碱性的水土环境,优于废墟、墓葬和地下水较多的窖藏。釉表接触不到有腐蚀或污染的物质,故而器表很亮。精的特征指数代以来大量南方窑口的贡品遗存,和北方窑口的一些外销产品遗存以及南宋进贡金朝的“岁贡”“岁币”瓷器都有可能遗落在大运河河里,成为今天我们能见到的精品。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所出隋、唐、宋的古陶瓷遗存,从品相上看,可分好、中、差三等。它们分别出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汴渠河道至宋代束窄后,不再疏浚搅动的隋唐河道两岸各十米的宽度范围;二是宋代束窄后的河道宽度范围内的隋唐文化层;三是河道及两岸范围内上部扰乱层。《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称: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柳孜遗址文化层深约七米,由于堆积不同,河道可分七至十个地层。七至九层为唐代河床堆积。从第五、第七代表唐宋两个时期的探方地层和宿州市的运河遗址发掘情况看,河道沉积的沙土层,沙细如粉,遇水即湿,过水即透,见风就干,土壤的透气性非常好,经酸碱度测定为弱碱性,运河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保存了千年。这是运河瓷器表面呈现亮、新特征的根本原因。

一般窑址出土瓷器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分期,包括自身的诸如用料、釉色、烧造工艺等特征的研究,现大部分已成定论。也有个别可归属某大窑系的新窑口刚刚发现。但除了运河出土已成定论的或刚发现的各窑口的瓷器,在研究方面有其共性外,运河出土瓷器还有其自身的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间接横向的社会多方面联系特点

这一特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瓷器窑系之间的各种联系和瓷器产运销之间以及与社会各行业间的各种联系。

前一种联系很明了,即各窑系在地域之间,在制作技术和运用材料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借鉴,等等。后种联系特点似乎不是瓷器本身直接体现的。而即便是间接体现的特点,仍然是运河出土瓷器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话题、难以推卸的任务。我们知道: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和一定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相联系,它们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同样,运河出土瓷器除上述地域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的横向联系外,瓷器制作生产与出口转运、营销辐射、政策法令等,也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和连带关系。通过这种种联系,产生了商品流通、市场贸易、漕运河运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政治安定,社会发展,人口增多,需要生产更多的瓷器制品,这些社会物资的递增又培育和刺激了交通运输业、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市场的形成和拓展。随之而形成了适应这些行业发展的社会管理和行业服务调控机制,从而使社会和市场经济在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健康轨道上循环往复,向前发展。因此,运河出土瓷器在经济上反映出的瓷器生产同交通运输、市场营销,在政治上折射出的与瓷器生产、运销相关的漕运制度、政策法令、行业管理等方面的联系,便是运河出土瓷器间接表现出的横向的社会多方面联系特点。这也是运河出土瓷器所包含的运河文化本身所特有的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特点。

◎跨越时空的群组特点

窑址出土瓷器具有相对单一的技术制作特征,即有别于其他窑址出土瓷器的个性特征。无论窑址出土瓷器有怎样的自身发展变化,亦无论怎样分期分型分时代,它都具有要么是定窑、要么是邢窑、要么是吉州窑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说,这是某窑口、某时代的作品。而大运河出土瓷器则不同,它是散落在河道里的舶来品和集合品,它有突出的跨时空的群组特点。它把不同地域的同时代各窑口的东西集在一起,这是超越空间的集合;它又把不同时代的瓷器聚集在了运河沿线这个同一地域相对空间内,这是时间上的集中。这是隋、唐、宋时期二十多或更多个窑口制品的大荟萃。我们在对已成定论的窑系窑口的制品进行归纳集中的同时,还要对一些非驴非马亦非牛,似A似B又像C的制品这样一些新面孔进行辨识、分类、排比。这些挤进运河出土瓷器队伍中的不速之客,更多的是一些有相似共性的群体,尚可归类。但有的则是一些带有个性的个体,无法用某窑系、某窑口的特征去归纳解释。这种情况,被有些专家戏称为“运河出土瓷器中没娘的孩子”。

上述已知可以暂时归类的群组和暂不明身份的群组和个体,共同组成了运河出土瓷器标本这个大集体。这就是我们在研究运河出土瓷器标本时首先感受到的跨越时空的群组特征。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相类群组还是不相类群组,都有数量大、窑口多的特点。

唐代寿州窑黄釉执瓶(www.xing528.com)

宋代青釉刻花执壶

◎埋藏环境上的特点

运河出土瓷器在埋藏形式上,与其他地区窑址、遗址埋藏的瓷器都有地层叠压关系上的共性。唯有运河这些地层的土质较相似,多半是靠一次次黄水冲刷的痕迹及包含物来做划分的。但在埋藏环境上,大运河出土瓷器与其他地区窑址、遗址出土瓷器相比有其较为显著的特点。大运河沿线有这样一个说法,叫“黄水不过堤”。即黄河泛滥时,从西北过来的大水一般超越不过隋堤(当地群众称大运河的河堤为隋堤)。因此,在运河河堤周围,特别是北侧深三至四米不等全为黄泛带来的泥沙。河床内几乎从现地表到六至七米深的河底也全为黄泛的泥沙。而隋堤往南则为黑淤混合土。结合近年考古资料,证实了堤北唐宋时期的地层在现地表的三至四米以下。这以上的三至四米,全是历史上数百次黄河泛滥而形成的沙土堆积层。

沙土层,透气性能好,保墒性能也好。埋藏在这种土壤环境里的瓷器(少数居住遗址除外),因土层含有机质少、污染小、侵蚀少,总结起来有一些基本共性,即“新、亮、净”。当你看到有些瓷器就像刚从窑中取出的一样新,不相信这会是唐宋时代的老东西、真东西。

河南出土干枝梅瓶

“亮”即通常所说的贼光。一般情况下,古瓷由于长时间埋藏,其釉面浮光会自然退去,现出油润的岁月之痕。但有相当数量的大运河出土的瓷器出土后呈现出一种贼亮的光泽,使观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晴。

“净”即釉面净,露胎净。除釉面的“新亮”以外,凡露胎的瓷器(生活区埋藏的除外),都很干净。旋纹清晰,很少有附着物。如注意观察,多数有一种枯涩的感觉,但仍然很净。由于有了以上三个特点,看惯了其他埋藏环境下出土的瓷器,很多人往往不敢相信运河出土的瓷器而予以否定。

◎初分谱系与自立门户

在对上述瓷器的特点和研究方法进行定位后,接下来的工作应是对号入座,初分谱系。将磁州窑系的、定窑系的等归类、排队,这是不言而喻的。再下一步就是自立门户。自立门户的工作量大、难度大。这是因为这条运河兴衰几度,浚而塞、塞而疏,经历了五百余年时间。大量的陶瓷器大部分经这条水上运输线,从黄河中下游到江浙,直至出口到海外,沿途各州县集镇,上上下下,集散转运,因各种变故而散落的、商铺集市里摆放的、河道里和船舶上遗弃的各种瓷器和残片,其数量是相当惊人的。仅1999年安徽柳孜考古工地发掘的九百多平方米中,就出土完整的、可修复成形的瓷器几千件,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可辨识窑口的南北方瓷器残片约有几十袋,数十万片。这还只能是遗弃瓷器、瓷片的很小一部分。原来很多不曾相识的、稀奇古怪的瓷器瓷片,找不着根据的瓷器瓷片就更不足为奇了。这对我们有限的经验是个佐证,是个补充,是个考验。运河就像一条大展带,它把五六百年间我国南北方几个时代的各窑系大小窑口的瓷器展示了出来。而运河考古研究工作正像专家们所说的那样才刚刚起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