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时期大运河出土陶瓷的来源解析与优化

隋唐时期大运河出土陶瓷的来源解析与优化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柳孜遗址文化层深约七米,由于堆积不同,河道可分七至十个地层。这是形成运河出土瓷器表面呈现亮、新特征的根本原因。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北部窑业的发展,促进了唐代陶瓷“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

隋唐时期大运河出土陶瓷的来源解析与优化

Section One Sources of Earthenware and China unearthed from Sui and Tang Dynasties Grand Canal

由于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河流,而五大河流的支流又伸展到远离大运河的内地,这样全国各地各个窑口生产的瓷器通过这些河的支流、干流,畅通到外地。

出土的陶瓷片

能在通济渠上行走的陶瓷大致有这么几类:一是当时的畅销品,即当时各大名窑的名牌产品,它们或北上或南下。这在运河发掘品中可窥一斑。二是进贡品,一般是南方窑经过汴河进京的。三是外销品,一般是北方窑经过汴河到扬州港远销海外的。四是汴河沿岸的一些小窑口生产的瓷器,由于运输的需要经过汴河。五是汴河两岸百姓日常生活使用的瓷器。六是由于河道的废弃当作垃圾丢弃在河内的。这些瓷器都会因为水患、战乱、事故、盗抢等原因遗弃在运河内。(www.xing528.com)

运河自开通后,从隋至元初,六百多年的通航,曾经几度兴衰,浚而塞、塞而疏,大量的陶瓷经过这条黄金水道运输,从北方的海河到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直到出海口,沿途多少州县、郡府、城镇,上上下下、集散转运,期间因各种变故而散落、遗弃在河道里的瓷器包括完整的、残破的,数量相当惊人,淮北和宿州的运河考古已证实,运河就像一条大展示带,它把六百多年间我国东西南北中的各个大小窑口的各个时代的瓷器展示了出来。而对运河出土瓷的研究,正像2000年4月8日的大运河考古新闻发布会上徐苹芳、黄景略、张忠培等老专家评价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瓷器所说:“瓷器太好了!跨越时间长,近几十个窑口……瓷器相当重要,以前研究就瓷论瓷,分分期、排排队、搞清早晚,这里不行,要很好地整理……这是一条陶瓷之路,不论是遗址还是瓷器都是极为重要的!”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柳孜遗址文化层深约七米,由于堆积不同,河道可分七至十个地层。七至九层为唐代河床堆积。从第五、第七代表唐宋两个时期的探方地层和宿州市的运河遗址发掘情况看,河道沉积的沙土层,沙细如粉,遇水即湿,过水即透,见风就干,土壤的透气性非常好,经酸碱度测定为弱碱性,运河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保存了千年。这是形成运河出土瓷器表面呈现亮、新特征的根本原因。

瓷器对水路运输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没有隋唐大运河的沟通,西部和北部窑业的外销将受到制约,同样,可能因销路而影响规模,因规模而影响效益,因效益而影响技术发展,对唐代“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北部窑业的发展,促进了唐代陶瓷“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中国走向世界是瓷器的功劳,瓷器——China就是中国,没有水路运输,就没有瓷器的出口,通济渠让中国走向了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