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事习俗与市场经济:谈小麦、农具、土地承包等

农事习俗与市场经济:谈小麦、农具、土地承包等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麦是主粮,细粮,其他称为杂粮。农具农具一般有叉把、扫帚、扬场锨、扁担、犁、耙和三条腿耩子等。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价格也是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承包到户,卖多卖少,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大麦既可作饲料又可作粮,喂牛作为饲料,喂马、驴作为主粮。(三)秋种黄豆俗话说,嘎嘎嘎勾,割麦耩豆;布谷鸟叫,麦子该收割了。过了那个季节,布谷鸟喝了伏水就不叫了,是候鸟。

农事习俗与市场经济:谈小麦、农具、土地承包等

Section Three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Customs

一、农事

(一)农俗

抹春牛

俗以农历二月初二为准备春耕的开始,农家多在牛头上扎红布,并调红土抹牛角。俗传隋炀帝死后,变成一头牛,抹红土表示“抹春牛,不让昏君再出头”,有震慑避邪之意。

积肥

冬闲季节,老农多晨起拾粪,以备春耕使用。建国后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在春耕前,常组织社员挖塘淤、河泥;夏季则采紫穗槐叶、杂草、农作物秸秆进行高温沤肥,积土杂肥,备秋耕时作底肥。近年来普遍施用化肥

下粪耧

播种时,为使出苗茁壮,农家常把人、畜粪等肥料搓碎过筛,随种子一起入耧播下,俗称“下粪耧”。

(二)春小麦

淮北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夏收麦,秋收豆。小麦是主粮,细粮,其他称为杂粮

种时

寒露两旁看早麦”,寒露头三天或晚三天种小麦最适宜。种的时候地干不好,主要是根扎不到位。俗语说,“十月里三场雾,黄牛水里浮;清明湿了老鸹毛,小麦水里捞。麦怕胎里旱,人怕老来穷。”

耕地

沙地讲究耕得宜时,夜来潮,第二天耕正好。耕地轻,耙地重。沙地起苗,同样时间沙地苗好,过了年,长不青,淤地。沙地最怕西南风,起土,热大,能死净。锄头有(保)水,叉子头有火。旱天锄田,涝天浇园。吃秧吃苗的都适合浇。沙地湿干都行,不存在轧地。淤地不能耕干,漏风淤,大块,风吹干得快,沙地耙一遍就行,淤地要耙实在,耙倒,需七八遍。通两遍,锁两遍,耙两遍。旱田,不必耙。耕地、耙地七八遍,甚至十来遍。留晒垡,耙十几遍。光耕不耙,白搭一夏。一年一季,割了麦,耕晒垡。留春地,春地不耩麦,种花生,压春红芋,种芝麻,春绿豆,种谷,种大秫秫,春棉花,种瓜。留晒垡,耕起来冻,当冬垡,过年种。砂地现耕现种。耕起来晒,熟垡,歇地如歇马。

施肥

耕地时上底肥,立春后麦苗返青时上提苗肥。现在上底肥不再用土覆盖,而是使用化肥,均匀撒在地表,随即耕翻入土。腊月里冬灌,上冻时灌上水,并保住水分。头年灌一遍,到春节时即使不下雨也不用再灌。这样,麦根能长到两米深,既耐寒又耐旱。

选种

过去,种子选用本地的。麦收后拣好的留着,用老种。麦子熟了时,妇女挎笆斗,从麦棵里趟过去,拣好的作为种。现在差不多都用农技站的良种。

播种

沙地撒播,淤地用耩子播,然后快速平整地面。过去用牛拉耩子,现在用播种机

田间管理

淮北地区春季少雨,有“春雨贵如油”的谚语,且常刮西北风、西南风。由于天气干燥,越冬小麦因土质松软容易“吊”死。农家常用一根20厘米左右粗、约2米长的石磙把麦压实,以保护墒情,称为“镇墒”。以前有种说法,用镰刀割,麦苗长得好,但死叶子多,到时候不好割;用打地磙子轧一下,长得慢。还说轧一下,促使麦发叉,多长棵。头年的麦苗管根,过年发的新苗才结穗。所以春天有人从麦田里走,都不反对,俗话说“麦收战场”,越轧越是好麦。

麦田里有麦母珠子、米面毫、猫眼子、狗尾巴圈子、漆器牙、茅草叶子、梭梭草几种杂草。春天妇女小孩并排在麦棵里薅。现在,使用除草剂,杂草少了,基本不进行田间管理。薅的草喂羊,羊吃进的草种子不消化,因而上羊粪的地里,又长出草,俗话“地藏千年种”即此一理。比如,牛毛毡草,只要见水,就自然长,和杂草同性。

收割

过去,收割都用镰刀。麦地附近都有庙会,各家各户在那买农具,如镰刀、扫帚、叉把、扬场锨之类。到开镰时,一家老小一起上,有割的,有搂的,有拉的,称为麦忙。建国后,土地归集体,经常窝工,有时候天不好,要干到八月十五。一般一个劳力一天最快能割两亩。因为地薄、麦稀、耩子宽,所以割得快。现在都用收割机。

运输

最早用木轮大车,用三头牛拉。据说早在汉朝就有了这种车,使用时需配一个赶车的、一个引车的——负责方向,用弯棍。这种车十分笨重,运到场里,路面被轧得翻出高过脚脖子的土。现在都用拖拉机运输。

农具

农具一般有叉把、扫帚、扬场锨、扁担、犁、耙和三条腿耩子等。

按场、脱粒

麦子收割后运到场里,打开麦捆,将麦秸朝场外、麦穗朝场里先堆成垛,以防雨水。以后,晴天时几乎每天都摊开一些进行脱粒。一般上午摊开,然后一头牛拉一个磙(多时四五磙一起)进行磙轧,一般一磙轧三遍。轧一遍后翻一次场,晾晒一会,然后再轧。上午轧两遍,中午喂牛,下午再轧一遍。然后就向移清麦秸,将麦粒堆积,扬场。

扬场、垛垛

有团垛,乌牛垛,长垛。拽的很好,拐是拐,棱是棱,讲样,保证不漏水。麦堂垛,面积大。小垛不成个。

盛放、晾晒

芦苇编的折子盛放麦粒,一圈圈往上叠,叠高了时,用笆斗扛,倒进折子里。盖上印。大印系木头做的,印出来的字有“胜利”或“粮仓”。盖印防盗。

售卖

过去交公粮,除了完成任务,再留点挖河工程、学大寨用,还留点杂粮喂牛,如大麦、豌豆等,余下的看情况分给社员。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价格也是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承包到户,卖多卖少,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

大麦、豌豆

大麦棵里套种豌豆,主要用于饲养。大麦既可作饲料又可作粮,喂牛作为饲料,喂马、驴作为主粮。

(三)秋种

黄豆

俗话说,嘎嘎嘎勾,割麦耩豆;布谷鸟叫,麦子该收割了。过了那个季节,布谷鸟喝了伏水就不叫了,是候鸟。种豆最适宜的时节是夏至,晚点也行。土质硬,淤土厚,播种时用耩子耩。点豆子、播玉米也能用播种机。干地下种,下雨就发芽,但在土里拱,长不出来。五六月下些车辙雨,且这边下那边停,如果几天内豆芽钻不出土面,就没戏了。豆子地会长菟丝子等杂草。耩过豆子,半个月就要锄一次,锄过再耪。六月的草耙不倒,就锄两遍。天越热越锄,“锄禾日当午”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越热,锄后的草越容易死。耪腰腰锄,地湿时耪浅,怕坐活;旱田耪深,打断水蒸气的路子。地旱时耪深不长,容易断根,称为火耪,一片片不长。割豆子,用镰刀,人工割。

玉米、高粱

玉米适合早种,割了麦就种。淮北春天干旱,不适宜种早玉米,一般种夏玉米,再晚须在夏至前种,过了夏至种,结不满穗。种时匀苗,耪地,耪地的做法是:头遍顺趟子耪,头遍扒,二遍埋,三遍松。旱天不怎么长,雨季长得快。淤地过了麦季种红高粱,长得很快。

红薯

红薯,俗称红芋,割了麦,夏至前,起红芋沟,要干地扶,带水栽,这样长出来的红芋光滑。下过雨再起,湿地栽,长红芋时地表会裂开,鼓一块,凹一块的,所以要用土压红芋,锄草。红芋秧子在农历二月里培育。

芝麻、绿豆

春芝麻,出油率高,割麦前就可以种了。耪地,匀苗,下雨耪能灌死苗。割芝麻后,上垛捂,然后扒开,风一吹,种子都落了。

绿豆夏季种的多。春季干旱不好逮苗。点绿豆,在麦棵旁点。成熟时,都是人工摘,产量低。

(四)瓜果

西瓜、小瓜

旧时,淮北夏季瓜类主要有四五种,西瓜、打瓜、菜瓜和面瓜。西瓜个头大,大的能长一二十斤,绿皮,皮厚(1厘米多),红瓤,味甜,大多椭球形,开时对称切,瓜瓤十分好看。开春种,种时瓜埯子培土,很仔细。瓜秧要平行长,便于通风,期间打杈,压土,打头,管理起来很讲究。一棵秧平均能结一到两个瓜,一亩地能产5吨。一般是学生放暑假时就可以吃了,是消暑降温的佳品。成熟的瓜子炒后还是绝佳的小吃。一到夏季,大街小巷都是卖瓜的。

传统农具:拖车、犁、耙

割麦

播种

农具:铁叉、铁耙、扫帚、扬掀、竹耙

打场

打瓜是本地的土瓜,又叫胎里红,明显比西瓜小,一般四五斤重一个,长不大。不需田间管理,任其生长,省事,产量也不低。味道比不上改良的西瓜。

菜瓜是传统的瓜类品种,生食,皮类似于苹果、梨,薄如纸,个头更小,呈不规则的椭圆柱形,品种花色多样,极易腐烂,味道赶不上西瓜,以前很多,现在种的越来越少了。

面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菜瓜,成熟的时候嚼在嘴里干面,能吃饱,个头长得又饱满又大,颜色也很鲜艳,有杏黄的,有黑的(称北海),有花的。现在也不多见了。

梨、苹果

大运河流域盛产香酥梨

淮北产酥梨,很有名,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有的地方还有成片的老梨树。树身粗大,能长六七米高,一棵能结几百斤,单果大的有一斤多重,尽管外形不好看,不圆溜,吃起来有渣粒,但脆、甜。淮北离砀山近,建国后,杜集、宿县、濉溪从砀山引进梨树苗,成片成片地栽植,但因土质问题,赶不上砀山梨的味道,不过,比天津的鸭梨大,脆、酥,水分多。

淮北的地不适合种苹果,多年前也引进一些优良品种,也生长结果,但味道比不上名果。梨、苹果树都需要剪枝,技术要求高,夏天有虫害需打药。

桃子李子、杏、枣

淮北也有枣树杏树李树,野生的多一些,近些年培植亦成规模。

(五)蔬菜

辣椒、茄子

淮北最传统的蔬菜就是辣椒、茄子。辣椒、茄子是夏季菜,开春育苗,麦前栽,结果后一个夏秋都能吃上。过去,乡间没有菜吃,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品种,基本就吃辣椒、茄子。

萝卜白菜胡萝卜

萝卜、白菜是冬季菜,是淮北最传统的冬季蔬菜,夏天播种,长成后能吃一个冬春。

萝卜味辣,又称辣萝卜,有红萝卜、青萝卜之分。入了秋,深翻土地,耙透,撒上萝卜籽,刚好赶上霜降长成。地肥的,红萝卜能长斤把重一个,青萝卜要小些。红萝卜切成细细的丝,揉搓,拌上葱、姜、辣椒油、盐、酱、醋,生食,味足,下饭。遇到有人夸自己的老婆,往往会谦虚地说:“能揉个辣萝卜菜罢了。”红萝卜多熟食,做包子馅,炖肉、炖小鸡。青萝卜主要是凉拌吃,或直接洗净生食,什么调料也不加,充水果

南瓜、梅豆角

南瓜个大,一二十斤一个,属于瓜果类。初长成时炒南瓜丝,成熟时做南瓜饭。以前贫穷,一到冬天,许多家庭用南瓜饭充饥。成熟的南瓜黄澄澄的,做成南瓜饭喷香,有金黄的颜色。

梅豆角是鱼状的扁片,四五粒籽鼓鼓的肚子,是一种很“泼辣”的蔬菜,生命力旺盛。夏天点种,能一直摘到下霜。梅豆角拓秧,爬架子,一开一团簇生花,结一排菜,产量高,产期长。梅豆角适合炖着吃,煨肉很好。单炒需要大油。一般没有菜时才吃它,现在吃的新菜多了,反而又怀念起了梅豆角。

韭菜

韭菜是四季菜,冬枯春长,类草,吃叶,割一茬长一茬。多用韭菜炒鸡蛋,做包子、饺子、菜盒子馅。

现在有了温室和塑料大棚,淮北人栽培冬天的韭菜,称为韭菜黄。秋末刨掉韭菜根,将种子排在温室的肥土里,阻挡住霜冻,就能长出茁壮的金黄色的韭菜。韭菜壮阳补肾,很多人都喜爱吃。

调味菜(调料)

本地种植大葱、芫荽、刺搂等调味菜,还有花椒茴香等调料。大葱普遍用作菜肴的调味菜,芫荽普遍用作汤类菜肴调味菜,喝汤前放,特别是喝羊肉汤时更鲜。刺楼烧鱼时放,花椒、茴香均为炖菜时的大料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塑料大棚的出现,新的蔬菜品种开始在淮北种植。花菜、大头菜、大腚菜、包菜、洋葱苦瓜茼蒿等都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了。

二、喂养

淮北乡下养殖最普遍的就数鸡,只要没啥特殊情况,或多或少,几乎家家都养。一到春天,麦芒刚长时节,挑挑子卖小鸡的走村串乡,拖着长腔,喊:“小—鸡哩—,卖—小—鸡—嘿”,像民歌,特有韵味。家家户户都买,周边放养地方小的人家买三五十只,住在村头地方大的百八十只。鸡崽圈在箩筐里,底下铺上柔软的麦芥草,用细米,比如谷子喂十来八天,大点了就放开在院里让它自己觅食,晚上上圈前还要喂一些食物。小鸡易受伤害成活率不高。一般到八月十五前后,小鸡长到斤把重的时候,已所剩不多了。“公鸡卖钱,母鸡下蛋”,家里来了客人,或逢年过节,或手头缺零花钱,先处理的就是公鸡。

鸡容易得一种瘟病,秋后成圈成圈死,现在采取科学孵化,多用孵化器,鸡崽多圈养,品种以肉鸡为多。

鸭、鹅

鸭、鹅属于水产,过去淮北只有住在河边的才有条件饲养,而且很麻烦,早晨放出去,傍晚还要往回赶,容易丢。鸭、鹅也是春天购崽,个大,比鸡贵,一般不多养,十个八个就不少了。当地人不说“鸭蛋”,而说“青皮”,意思是避开鸭(压)的谐音。由于采煤,近些年淮北采煤塌陷区成为湖泊,水面多起来,养鸭、鹅普遍,还涌现很多养殖专业户。

淮北地区干旱,除大面积的水池和煤矿塌陷区形成的湖泊搞规模养鱼外,基本都是自生的野鱼。最多的是小鱼,长不大,细长条,噘着嘴,在水上飘,出水就死,寿命不长,存量低。当地有句形容人不劳而食的谚语叫“清水蚕子不倒猛——吃浮食”。再就是槽鱼,南方叫鲫鱼,也很多,生命力极旺盛,在极浑浊的泥水里也能生存,各处沟河都有。再就是鲤鱼,鲜红的尾巴,一般能长几斤重,是此地婚嫁时必用的吉祥礼物。人们好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一个人的发达。此外还有火头,又称黑鱼,在深水活动;鲇鱼,肉质光滑细密,不多;甲鱼,俗称老鳖、乌龟、王八;还有黄颡,身上有很硬的刺,体型不大,以一二十厘米长的居多,以及小鱼、马虾、田螺小黄鱼,等等。

建国后,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各地开发新鱼池,不断从外地引进新鱼苗,主要是草鱼,以食草为主,个头大,长得快,食料足的一年就长几斤重。

牲口(牛、驴、马、骡子

以前,黄牛是农民的一宝,耕地、拉车,死了还能剥了吃。有俗语云:“人生三宝——丑老婆、黄牛、破棉袄。”

猪、羊

过去,淮北农村几乎家家饲养猪、羊。猪差不多一年养成,百来斤重,两年二三百斤,算大猪了。猪肉是最大众、最普及的荤菜。猪吃饲料,以喂粮食为主,夏天也吃些草。羊纯粹吃草,有放养和圈养两种。羊除了作为肉食外,还可以产羊毛——是制衣的好原料。羊的繁殖力很强,大多数人家都是通过繁殖增加数量。一窝产两头三头的多。

夕照濉河鸭鹅肥

鸬鹚捕鱼

现在,到处都办起了养猪场,新的饲料品种也不断出现,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因此,家庭养猪、羊的数量开始萎缩。

狗是人类的朋友。淮北人养狗主要是养个伴,看个家,生人来时“汪汪”几声。狗与主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俗语说“打狗看主人”,讲的就是狗与人的关系。现在,养宠物狗渐成风气。

虫蚁

虫蚁是玩物的总称。把个鹌鹑、架个鹰、喂个金丝雀都属此类。如麻鹅、鹌鹑、画眉、黄雀、青丝、老鹰,主要用于把玩观赏。

三、匠作

新中国成立前各种行业习俗繁多,不少带有迷信色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关系、用工制度的改变和人们观念上的更新,旧时的行业习俗逐渐消失,或被人们遗忘。代之而起的是各行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及新型人际关系。

(一)手工业行俗

供奉祖师

新中国成立前,淮北一带手工业者流行供奉祖师的习俗。木工、瓦工供奉鲁班,铁匠供奉李老君,酿酒业供奉杜康,染坊业供奉葛仙翁,制笔业供奉蒙恬,制鞋业供奉孙膑。对祖师的供奉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挂画像,有的塑雕像,有的仅供奉牌位。供奉的时间也有不同,极讲究的长年供奉,早晚各上一炷香;一般多在年节期间和举行收徒、拜师仪式及其他重大行业活动时供奉。

秤匠

供奉祖师的仪式,各行业大致相同。以染坊业为例,每逢除夕,用一大张红纸,上写“葛仙翁之神位”字样,贴在放染缸的室内。牌位两旁挂上用纸箔糊制的元宝,神位前大香几上放香烛。此外,在踩布室、染锅等处也供奉香烛、元宝,晒布架上也挂满纸元宝。供奉期间,早、晚各上一炷香。上香前,上香人必须沐浴净身,叩拜时由师傅领头,依次叩拜。

拜师

拜师者由亲友做介绍人,邀请同行中师兄弟辈与学徒的家长一道举行拜师仪式。大多在作坊处摆上香案,供上本行师祖的牌位(画像、塑像)。师傅燃烛上香后,学徒上前,先拜祖师,继拜师傅,后拜师伯、师叔、师兄,师兄一般拦住不受拜,作揖即可。

拜师后,师傅、师伯叔、家长、介绍人等均落座。拜师者由大师兄陪同,侍立师傅旁边,聆听师傅、师伯叔们的训导。随后,将事先预备好的“学徒契约”从香案上取下来,交由介绍人宣读。之后,学徒的家长、介绍人都在契约上画“十”字做押,写上日期,交给师傅保存,以为凭证,俗称“写纸”,待学徒出师时,再退还给家长。

一般学徒契约内容如下:“×××今自愿将×儿名××,年×岁,拜在×××师傅名下为徒,学习××托。学徒期定为三年,期满出师。出师后帮师一年,以后任凭自干或帮人,师傅不得拦阻。师徒关系相得,愿留本店(作坊)者,自应一体对待。学徒期内,供食宿,剃头、洗澡、衣服、被褥均归自理;帮师时酌定工钱。学徒要尊重师傅、师兄,不得调皮、偷盗或私自帮人干外活。犯错时师傅教训,家长不得过问。遇有天灾人祸,自认天命。口说无凭,立此为盟。介绍人×××画押,学徒家长×××画押,×年×月×日。”

出师

学徒学艺期满后,举行隆重的出师仪式。仪式大多在饭馆摆筵举行。凡本行业有师祖庙的,往往借庙会期在师祖庙举行(筵席照旧)。

举行出师仪式时,除参加拜师收徒仪式时的全班人外,还请本行业有名望的前辈。仪式开始时,先燃烛、上香、鸣放鞭炮,出师者上前对祖师像(或牌位)三叩头,然后再向参加仪式的前辈们叩头。叩头时由师傅一一介绍认识,并说些“请前辈们多关照”的话,这时,前辈们多对出师者说些勉励的话,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然后,家长出面向介绍人、师傅、师兄致谢。谢毕即入席,学徒在席前侍立,斟酒点烟,恭敬侍候。

出师仪式是出师者一生中重要的荣典。往后,出师者才被认同为“本行业中人”,不然不被承认,称为“稆的”、野的,手艺再高,也无人邀请。即便找到活做,行业中人也往往出面干涉。

师傅的子弟辈,从其父、兄学艺,不必有“出师”名义,称为“家传”,俗称“门里出身,不会也懂三分”,照样为同行承认。

学徒出师后,需帮师1~2年,期间有较微薄的工钱。帮师期满后,或自立门户,或另择雇主,工钱就高了。如与原师傅关系较好,自愿继续留下,工钱会提高。

俗谚称“师徒如父子”,“三年为师,终身若父”。平时不但要敬重师傅,遇年节还要给师傅送礼。师傅、徒弟各被称为“师傅”“徒儿”。遇师傅或师娘去世,徒儿们须穿孝子服,可以不拿哭丧棒。

客师

作坊内缺乏技艺高的主事师傅时,往往请外面的师傅来主持,俗称“客师”。客师分为长期客师和短期客师。长期客师至少主事一年,并代为教导徒弟。店中对客师“供食不供宿”。“客师”遇有人出高薪聘请,也不准“跳槽”,否则行业公会会出面干涉。短期客师是因限时赶做大批工件时,临时请的师傅。活完便辞退,再有事再请,重新协商。

守夜

每年重阳节始,各作坊均开始加夜班。因为秋收刚过,农闲已到,办事人多,活计也多,而白天时间却越来越短。所以,老板在这一天要特别摆酒宴招待工人。从第二天起,工人们便需要每晚加班至十一二点,俗称“喝了重阳酒,便把夜来守”。

行规

各行业皆有行规。一般由当地的同业公会或德高望重的行业首领发帖请订(以木业为例),内容大致如下:

1.同行方面团结互助,任客投主,不得乱扒生意。同样工料的木器,定价要划一,不得贱价招徕或高价欺客,价格公议,明码出售。

2.本会会员所包括的三个行业,大木作(寿材)、小木作(家具)、细木作(风箱、雕花),各按本行生产,不得窜行及兼营。

3.购料遇有市面上用料短缺时,同行店可集资到乡间或外地采购,按出资多寡分用。单独采购者,也可加薄利分给同行店。(www.xing528.com)

4.公会认报的捐税(营业税、地方税)、临时摊派的费用,概按已定一、二、三等店比例分担,不得推三阻四。情况实在困难者,经众同意,可予减免。

5.新开店要向公会登记,报商会注册,视其营业情况,再定等级。歇业店如有余货,他店可以代销,余料可以分用,不得压价取巧或拖延付款。

6.需请师傅帮助者,长期定为一年,可延年;短期的工程结束即止。待遇视技术高下双方协议,长短期均供食,宿可自便。

7.收徒由介绍人送店的,试看一个月,后拜师、写纸,三年出师。出师后帮师一年。学徒期间供食宿,帮师起发薪水,一年满后正式定薪水。

8.同行店不得扒别店师、徒,更不得以高薪引诱。各店师、徒不得“吃里扒外”,不得在家偷制成品私售。

9.带徒外出做活,路远不能回店吃饭的,由店酌发饭食费。

10.活计大、选料精、要求高、时间紧、独家难以完成者,可三五家店或更多店联营。由接洽者联系,并专任其事。

(二)商业行俗

称呼与职责

掌柜

掌柜即店主,平时也在店内坐镇,非遇大事、要事,一般不过问日常事务。

打铁

经理

经理是店主雇用的主要管理人员,主持业务管理、经营往来,并负责业务研究,对练习生业务知识进行传授和指导。有些店主亲自操作,主持一切。

司账

司账俗称“先生”,是店主雇用的财会及金库管理人员。规模大些的店,有内账和外账。内账登记进货、账目往来、仓库及分类、总账,外账专司门市销售和批发业务。

帮账

帮账,即司账的后备人,主要帮内账工作,一般从做事精细、懂点计算常识的练习生中挑选。

伙友

伙友为店主雇用的业务人员,负责营业、洽谈业务,与经理协商进货,逢年过节催收外欠帐目等。

练习生

练习生俗称“学生意的”,一般多依姓氏称为“×相公”,三年后可升为“小伙友”。练习生的职责为上、下店门,洒扫卫生,替值夜班的伙友倒尿盆、打洗脸水、整理床被、站柜台。伙友与顾客谈交易时在旁侍听、敬烟茶;交易成功时,替客人包装货物,晚上在柜台上练习算盘。晚10时,上店门闭市,洒扫内外,整理货架,涮洗待客用的水烟袋,打纸煤,侍候值班伙友入睡后,再打地铺(无床)就寝。练习生的衣服不准钉衣袋,以防偷窃。食品店的果品,允许随意吃些,但不准拿出。每月初二、十六两天,为“打牙祭”日。

标识

凡商店均有招牌或幌子。招牌多为木制,白油漆铺底,绘有花边;幌子系纺织品制成,招牌及幌子上的字,除店名“×记”外,另写有经营项目。京货店多写“哈拉、哔叽”“绸缎、布边”,广货(百货)店多写“申江广货”“磁锡铜器”,酱园店多写“秋油、陈醋”“伏酱、腐乳”,毛烟店多写“瑞云超尘”“兰花留香”,果子店(即食品店,习称糕点为果子)多写“南北果品”,“蜜饯糕点”。

有的招牌或幌子上的词语,除标明经营项目外,还颇有广告意味,读来诙谐有趣。比如茶楼上写“无扬子水”“有蒙山茶”,或“清薰香茗”;酒店的招牌(幌子)最为醒目,多写“太白遗风”或“糟丘精华”;中药店的招牌较大,高约2米,宽约30厘米,上写“道地药材,遵古炮制”。

条件差些或生意小的,用石灰湿粉抹在店门左右墙上,(略高于门的上端)绘上花边,写上文字代替招牌。客栈多写“任官行台”“安寓客商”,另在门上端写“宾至如归”,茶馆多写“包办筵席”“随意小吃”,粮行多写“汇集百谷”“代客买卖”。还有在店门口悬挂某种物件使顾客易于识别的。如油漆店挂猪尿泡(盛油漆用)一串;纸坊挂彩色纸穗一大束;估衣店挂衣服一件;香烛店挂大红蜡烛模型一个;帽店挂破毡帽一个;浴池挂灯一盏,太阳落山后即点亮。

营业习俗

开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正式开业,直至年终。开业具体日期,一般由商会择定吉期,印刷在红笺上分送各店。开业前一天晚上,店内像过除夕:贴对联、放鞭炮、敬财神;店主互相拜访、祝贺发财;店员则聚赌或敲锣打鼓娱乐通宵;有的规俗,正式营业前,先临时性营业。

记账暗码 商店记账均用大写,计算多用暗码(又名苏州码子),从1至4分别写“〡、││、│││、〤”。

歇业 商店歇业时,在店门上贴“歇业招揭”条。

其他习俗 每年除夕,营业时间必须延至第二天凌晨,然后上门、敬财神,同进夜餐。店主、经理介绍当年营业盈亏情况和来年打算,除向店员们致谢一年的辛苦外,也宣布不合格店员的名单,并婉言辞退。被辞退者,往往称这顿饭为“打锅饭”。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店员们须到店主、经理处拜年,练习生还要到伙友家拜年。被辞退的人如想复工,往往利用这个时机,托人讲情,俗称“锔锅”。

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年终,为商店讨欠债期,委派专人持清单去各地讨还欠账。

每有新商店(行、栈)开业,亲友或同行中人必定来贺,并送牌匾。匾为该店字号,牌则不同,多写些吉祥的话语。京货店牌写“天孙云锦”,广货店牌写“琳琅满目”,杂货店牌写“汇集南北”,行栈牌写“宾至如归”。馈送人的名字,用红纸另写:“×××宝号开张致禧 ××× ×××(名单)”。嗣后,商店按名单发帖宴请答谢。

牙行

从前,各城乡集市均设牙行,即提供交易的场所。负责说合买卖并从中取得佣金的商号或个人,俗称“行人”。按规,买卖双方须经过牙行定价、报价,讲价由行人在双方的袖筒中用摸手指的方式表示出来。9个常用数字的暗号是:双二、品三、方四、土五、挑六、捏七、撇八、钓九。成交后,行人提取双方的佣金。

行人为多捞钱,往往向双方瞒价,但为了显示其忠诚,一张嘴却不停地赌咒发誓以显其无欺。俗话说:“牙行的咒,三千六。”建国后,牙行逐步消失。近几年,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中介公司,为售房、租赁、介绍工作、家政服务等提供方便,并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这类似于从前的牙行。

(三)煤矿习俗

敬窑神

淮北东部地区贾河一带窑神庙规模较大,庙内有大殿和东西两廊房,房内塑有十八罗汉像,大殿内塑有窑神像,黑脸、相貌凶狠,手执钱串。农历三月初三为窑神庙会。庙会这天,工人分早、中、晚三班排队去窑神庙烧香还愿。去时以吹鼓手为前导,抬着整猪整羊;一路燃放鞭炮,从矿门口一起燃放至窑神庙门口;一路吹吹打打,烟雾弥漫,以示矿工对窑神之虔诚,乞求保佑下井平安。

规矩

井口不许妇女靠近,连工人上班路遇妇女都认为不吉利。

井下忌说“灭”“神”,灯灭了说“灯渍了”;坑木打滚说“翻个”;井口往下送车皮,不说推下去,说“搡下去”;窝子里掉石头、矸子叫“冒顶”。

井下大巷的转盘被认为是香炉。新工人下井,要先在这里磕三个头,乞求窑神爷保平安,才准许去干活。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习俗已为陋俗,正逐渐消失。

(四)工匠

木匠

槐木是木工使用的最好的料,什么都能做,如嫁妆、床、大车、桌子、板凳等,还可以进行雕刻。现在木匠大部分都到外地打工谋生。本地居民购置了楼房,需要内部装修时,有家装公司帮助运作,且涉及的木工活计很少,没有什么复杂的家具。

铁匠、石匠、小炉匠

铁匠打铁时至少两人,一个主锤,一个烧炭、拉风箱兼副手。铁匠一般器具都能打,如打钉、耙齿、犁辕、大刀、锅铲、锤及农村日用器具、铁货。因为打铁烧的炭很贵,比如打个镰刀、抓钩子,除了工钱,所赚连本都不够。随着科技的发展,铁匠几乎绝迹了。

石匠,使用钎子打炮眼,在炮眼里装药,然后点火,轰炸开石头。石匠基本从事打地基、圈桥、圈井、立碑等活计。圈大桥时不用灰,将圈底水舀出去,让石头相互咬合,打好底座。圈井都趁秋天,那时地下水少,只用吊竿就能吊出水。现在,石匠也很少有人做了。

小炉匠一般从事修个门锁、扒个扒子、钉个洋钉之类活计,还有如扒锅、扒鏊子、扒扒子,以及扒盆、碗、犁面子和缸缸盆盆等活计。

瓦工

瓦工就是盖房子的工匠。修桥补路、建房造塔是他们显身手的时候。盖房子时,他们都用石灰掺土砌砖。过去,大户人家盖房子,净用石灰,一般人家用泥。

银匠吹火化银

(五)机织

织布

建国前,人们几乎都使用自织的粗布。粗布由老式的织布机织,织布机由大槐木制成。一到冬季农闲时节,农村便开始织布。用轧花机轧棉花,把棉籽挤掉,然后弹棉、纺线、染浆等。这些工艺过后,就可织布了。布织成后多染蓝或青色。

裁缝

过去,大多人家都是自裁自穿;城镇有专职的裁缝店,做送老的衣裳。现在,大多数人都穿成品,家里只需备一些简单的针头线脑就够用了。裁缝也多进服装厂,分工很细,实行流水作业,有些裁缝只会做衣服的一个部位。

(六)炼窑

陶瓷

制陶业在淮北也有悠久的历史。过去,一些盛器,像水缸、水罐乃至粮仓都用陶器。本地制陶粗糙简单,平地砌个土窑,烧火即可。土碗子、黑碗、黄盆、面缸、洗脸盆、瓦盆等,都是在平地上圈小窑,团圈子烧成。

砖瓦

过去,砖瓦结构的房子较少,砖瓦窑不是太多。以前烧砖瓦窑,圈的是团窑,人工和泥,手工摔砖坯,放到木头做的砖头模子里,抹平出模,然后放窑里烧制。大户人家、官宦人家,用小窑烧青砖,烧的过程中加水冷却,就能烧出青砖。小瓦也是这样烧的,盖庙都使用。改革开放后,到处都建起了砖瓦窑厂,城乡已没人建土坯房,一律建的是砖瓦房。

石灰

淮北的山石为花岗岩,适宜烧石灰。东山西山都有石灰窑,是建筑勾缝的好材料。石灰窑、团窑,用炭烧。一层石头一层炭,石头多炭少。

高岭土又名观音土,是烧制瓷器的好原料。早在宋朝时期,淮北白土镇就发现了高岭土,并被大规模用来烧制瓷器。近来淮北地区新发现一种优质高岭土,朔里、濉溪等地都有公司经营。

(七)酿造

酿酒

酿造主要指酿酒,在濉溪有悠久的传统,酿出的酒主要是葡萄酒和白酒。濉溪产口子酒在全国很著名。濉溪古坛口子酒、淮北市矿泉酒、烈山区孙疃酒、相王啤酒都已形成规模。

古汴河入濉处酿好酒——口子酒

口子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口子酒产于淮北古汴河入濉河处的濉溪口,故称为口子。据《商颂》(《史记·宋世家》)记载,殷商时期,此地已开始酿酒,并有了以酒祭祖祈祷的习俗。春秋时期,鲁桓公十五年(前697年),宋、鲁、陈、卫会于渠(今淮北市渠沟镇),歃血饮酒,结为盟国,共谋伐郑。战国时期,随着古濉水交通的发展,酿酒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来此地周游,著作《宋人酤酒》篇:“宋人有酿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另有石碑记载:汉建武二十年,设沛国于相,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1984年,在蔡里荒冢中发掘出汉代四孚盘口壶一个,内有酒,色碧绿,香扑鼻。

至魏晋时,酿酒业已具一定规模。“竹林七贤”中酷爱饮酒的嵇康和刘伶都生于此地,并留有大量有关酒的诗作,至今此地的酒店仍书写“嵇康问道谁家好,刘伶答曰此处高”的对联。元至正三年特设酒监于渠沟以课酒税。

明万历前,酿酒作坊已有10余家,有“允成”“广益”“福泉”“俊源”“春泉”“同春”“同源”“同益”“义和”“隆源”等;清乾隆年间,濉溪酿酒发展更快,有“源丰”“恒聚”“邵福太”“泰兴隆”“聚盛”“春和源”“聚兴”“同聚益”“协顺”“协聚”“协源公”“广成”“源昌”“福源”“信源”等酿酒作坊20余家,到清嘉庆七年(1802年)有30余家。所产濉溪大曲酒,通过水陆向北销往济南、天津、北京、张家口、抚顺,向南销往上海、无锡、南京、芜湖、武汉等地。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为濉溪酒的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濉溪口随之出现72家酒坊争雄的局面。其中,“协聚”酒坊以雄厚资金独占优势。

民国元年(1912年),濉溪酿酒业进入鼎盛时期。时各作坊共有工人近千名,发酵池600余个,年产量150多万公斤,拥有固定资产6000多万元(法币)。民国27年(1938年)5月,日军攻占濉溪,许多作坊被炸毁,酿酒业遭受严重破坏。

民国34年(1945年),利用战争空隙,恢复生产,酒坊发展到50余家。民国35年4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濉溪,横征暴敛,加重酒税,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致使多数酒坊倒闭。

民国37年(1948年)底,濉溪解放。1949年5月18日,国家在赎买私营酿酒作坊“小同聚”等的基础上,成立“国营濉溪人民酒厂”。时有草坊28间,发酵池12个,工人9名,锅甑2付,石盘2盘,年产大曲酒84吨。11月,国家对酿酒实行专酿专卖政策。1950年,濉溪县政府成立,“广益”等10余家私人酿酒作坊并入酒厂,并易名为“皖北行署区濉溪县酒厂”,1952年11月,改为“安徽省濉溪酒厂”。1953年在濉溪县东关古濉河东岸征地150亩扩建,年产量增至1021吨,产值97.49万元。

1962年,濉溪县利用原私营“大盛”槽坊旧址建瓜干酒厂。1965年3月,安徽省濉溪酒厂归濉溪县管理。1970年,濉溪酒厂一分为二:濉溪东岸新建厂区归淮北市管辖,改称淮北市酒厂;濉溪县城内的旧厂区属濉溪县管辖,定名为濉溪县酒厂。

1931年濉溪商会理事王惠民携带口子酒参加在青岛召开的“全国铁路沿线土特产展览会”,口子酒荣获甲级名酒奖;1934年濉溪商会会长李茂兰携带的“同聚”口子酒荣获甲级名酒奖;1955年,口子酒在全国第一届酿酒会上被评为优质酒;1959年,口子酒以古色古香的瓷瓶装璜,向国庆10周年献礼;1984年,口子酒在全国名优质量大赛上获得金杯奖。近几年,口子酒成系列化发展,“濉溪口子酒”“濉溪高粱大曲”等品牌均成为名酒,近销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口子酒踩曲原工艺

许多文人墨客、达官巨贾会集于此,或泛舟濉水,或饮酒赋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宋元丰三年,徐州知州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词中白酒即为口子酒,那时濉溪口属宿州地。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徐州时,极为赞赏濉溪地方官进献的口子酒。在所有诗句中,以相山隐士任柔节的“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诗句最为流传。

口子酒的生产代代相袭,占有历代槽坊旧址,利用千年古泉、百年老窖,选用优质高粱、上等陈曲,利用传统酿造工艺,酒质清醇馥郁。

口子酒的特点为浓香,溢香远,留香长,透瓶飘香,隔宿不断,有“透瓶香”“隔宿香”之称。它“清澈似玉露,浓馨胜芝兰,甘美沁心脾,入口味绵延”。南京人夸曰:“濉溪名酒到浦口,南京全城皆飘香。”古往今来,商贾行旅,文人墨客莫不“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历史上有“名驰翼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美誉。

口子酒享誉国内,如今更是誉满全球,从早期的全国浓香型白酒评比第一名、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名牌食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到如今的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白酒标准样品、中国白酒典型风格奖、国家首批三绿工程畅销产品……口子酒形成了真藏实窖的酿酒体系。从地域、制曲、酵池、蒸酒、封酒、实窖、真藏、调酒、评酒到质检,无可争辩的每一环节,打造了中国白酒业独有的经典传奇。

四、商贸

(一)集市分布

民国时期,淮北境内有50多个集市。北部集市多分布于宿永公路沿线,中南部集市多分布于浍河两岸,南部的集市较分散。北部集市以濉溪镇为中心,西有刘桥集、小城集、钟楼集、张集、北有渠沟、任圩集、东有蔡里集、烈山集、南有黄桥集、平山集、赵集、龙桥集、徐楼集、东南有宋疃集、古饶集、西南有四铺集、三铺集。集与集之间相距8至15里不等。浍河横穿县境中南部,河南岸自西向东较大的集市有古城集、岳集、临涣集、韩村集、童亭集、孙疃集、南坪集。南部较大的集市有陈集、罗集、双堆集、芦沟集、任集、龙沟集、界沟集、五沟集、白沙集、袁店集等。东北部有高岳集、甸子(朔里)集、矿山集等。

建国后,集市分布基本如旧。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和矿区的兴起,原个别集市关闭成为死集,如宋疃集、黄桥集、龙桥集、平山集等,有的地方兴起新的集市,如杜集、马场、大陈家等。

(二)集市交易

集市大小不一,逢集日期也各不相同。民国时期,一般小集是10天3集,各集分别按“一四七”(农历,下同)、“二五八”、“三六九”排列。较大集镇则10天4集,多按“一四七九”“三五八十”或“一四六九”“三五八十”排列。这样错开集市日,有利于交易活动。

建国前,行人间谈交易时,一般使用本行业的隐语、暗码。粮食行的暗码是旦底、抽工、扁川、谓回、缺手、断大、毛根、入开、弯子,分别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鸡鱼行则用水、哑、木、封、土、天、腥、山、火、金,分别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牲畜交易时行人斡旋,于袖内伸手指表示价格。伸1-5个手指,表示1-5的实数。超过5,依次为挠子六、捏子七、撇子八、钩子九、满把十。行人发誓赌咒,以示货真价实。所谓“牛行咒、三千六”。这些暗码,各行之间相互保密。

大集镇如濉溪、临涣、孙疃、南坪等,因上市商品丰富,便于物以类聚,形成各个“行”和“市”,如粮食行、棉花行、土布行、干果行、青菜市、瓜果市、鱼市、鸡鸭鹅市、猪羊市、牛市等。行和市有“行人”,大的行市,行人多达20余人。交易中,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行人从中调解说合,成交后从中收取一定的交易费,俗称“双佣钱”。

牛市交易

民国初年,濉溪的口子酒、粮食和土特产的交易十分活跃,周围各县的客商和农户多来濉溪出售粮食,买回口子酒和烈山无烟煤。西关、南关、东关的大小粮行59家,街道常被卖粮的太平车堵塞。上海、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客商也纷纷来濉溪坐庄购粮。日军侵占濉溪前,每天粮食上市量均在百石(15万公斤)以上,有些粮行为把生意做活,还按粮预借贷款给卖粮户。濉溪老桥头是商品吞吐的咽喉。桥西侧有码头,每年夏秋水旺季节,商船增多,外运商品以粮食、口子酒为主,运进商品有江西的木材、毛竹、瓷器,福建的红、白糖,沪、宁的染料、布匹、纸张、煤油,苏杭的丝绸,宜兴的紫砂器以及其他工业品和日用杂品,冬季,桥头两侧又是柴禾行和红芋行,相山、蔡里、赵集、平山一带的山红草、山红芋多数来此交易。

临涣集春季集上牛、马、骡、驴的上市量近千头,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牲口贩子也来此买卖牛马,一日成交百余头,成交额达4至5万元。

1952年,百善集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周围各县的客商前来参加交易,人数达8万人,成交额达70多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市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淮北上市商品大增,工业品、副食品、农产品、工艺品、土产品、家畜家禽等应有尽有。售货摊点布满大街小巷,商品之多,交易之活跃亘古未有。

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集改为3天1集,或逢双或逢单。大小集交易形式也不相同,小集上人数少,商品少,多是买卖双方自由成交,没有行人。

(五)庙会交易

民国时期,境内的庙会有80余处,一般每年每处举办1次。规模最大的是三月十八相山庙会。庙会日,北起相山,南至濉溪的18里地段,赶会者摩肩接踵,不下5万人。旧时有“相山的香火,濉溪的买卖”之说。其次是正月十五城隍庙会,二月初二土地庙会,二月十九马桥老猫洞会,四月十八泰山庙会,赶会人数每场都在万人以上。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76年后,革除还愿、拴儿等迷信活动,把较大的庙会、古会改造成城乡物资交流大会。1980年,安徽省首次把濉溪二月二土地庙会组织成物资交易大会,会期7天。有10多个外地市、县的单位和辖区内的40多个单位参加大会,商品琳琅满目,沿新城淮海路两边一字排开,绵延数里。

近年三月十八相山庙会,濉溪赶会有15万人左右,成交额50万元。正月十五城隍庙会,赶会者10万人左右,成交额20万元。二月二庙会,赶会者10万人左右,生产资料的交易十分活跃,成交额在30万元左右。现在传统庙会、古会还有12处,均改为物资交流大会,每年举办90次,成交额达411万元。

乡村集市

庙会

(六)濉溪商贸

自隋唐大运河兴建到宋末,濉溪成为重要的货运码头,连接江南,沟通关陇,商贸活动十分活跃。明清以后日见繁华,并逐渐形成了上规模、系列化的货物经营。

1.商货业

南货业指经营南方出产的物品,它是濉溪前大街较为兴盛的行业之一。开业最早的大商号是江宁人王裕和开设的“王裕和”号,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随着酿酒业、粮食行业的发展,南货业也跟着兴盛起来。自民国十年(1921)到抗战前的六七年间,南货业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仅前大街大、中商号就有“福顺昌”“元吉庆”“翠丰恒”“乾元公”“同顺成”“恒丰”“福聚公”“东亚利”等20余家。经营山珍海味、名酒罐头、笔墨纸砚、男女寿衣、棉纱布匹、进口靛料,并兼营糕点糖果,品种齐全、誉满全城。在经营中各自发挥其优势,有的店以果品质量精良吸引顾客,有的店以品种齐全取胜,有的店因服务态度好而招来生意。

2.京货业

濉溪人称经营布匹、呢绒、丝绸为京货业。该业的发展较晚。自民国初期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先后有京货业商号“怡和祥”“益泰祥”“庆祥永”“庆丰”“张景泰”等9个店铺。这些店铺都在柜台上方悬挂长幅布幔,上写店号和经营品种,类似现在的广告牌。抗战前资金雄厚,品种齐全的店算是郑孝和的“怡和祥”商号。它开始经营土布,进而经营“洋布”(当地称机器织的布为洋布),后陆续经营丝绸。“怡和祥”号还经营红粮,对濉溪酿酒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百货业

以前称为广(杂)货业。经营商品有日用百货、四季鞋帽、儿童玩具、化妆用品和装璜用品等。商品齐全、货色新颖。濉溪前大街以“胡聚兴”“广聚隆”“范家”最为有名。

4.铁货业

清乾隆年间,山西张姓、程姓和郑姓商人到濉溪做生意,并在前大街安家落户。他们开设的商号有“同康泰”“兴盛泰”“程家”“儒庆昌”4个商号,专营铁货业。并建有翻砂、铸造等工艺作坊。产品有铁锅、犁铧头、鏊子、耩腿子、耙齿等。由于他们的技艺精、经营有方,生意颇为兴盛,曾在北关盖有“山西会馆”,以维护本乡人的利益。

5.土布业

濉溪农民多种棉花,农村中土纺土织的人也较多。为了商品交换,他们把土布运到濉溪销售,由此产生了土布行。前大街的土布行有“鼎盛”“王家”“郑家”“魏家”等6家商号。

6.染坊业

民国时,染坊全是手工操作,价格无大悬殊,只在颜色的深度、成品的色泽及质量上下功夫,在服务态度上做文章,以招徕顾客、争夺市场。尽管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但由于他们精心钻研技术,也染出了五光十色的布匹来。如藏青(俗称老兰)、宝兰、双兰、二兰、鱼白、紫红、大红、墨绿、墨色、灰色(深灰、中灰、浅灰)布匹。线、棉、麻等面料亦可染出上述色泽。濉溪的染坊虽然不少,但在经营上出类拔萃的只有前大街的“大有聚”“庆元乃”两家。

7.酱菜业

濉溪酱菜和酿酒业一样,也有悠久的历史。前大街较为出名的有“景元”“如兰轩”“王美斋”“新生”等6家酱菜园。其中特别出名的是“景元”号。该店资金雄厚,作坊较大,品种齐全。“五香大头菜”“八宝菜”“什锦菜”,以及天然酱油、元醋、京菜、香槽、甜酒等十多种产品最有名,且风味独特。其中京冬菜不仅自成一肴,且为参、翅等高档宴席中的最佳佐味品。

8.丝棉业

濉溪的丝棉业始于清朝末年,到民国十年已发展到近20家商号、纱庄;仅前大街就有“允和”“太和”“协同”“和兴”等10家。有的生产丝线,有的生产棉线,也有的只经营不生产,称之为纱庄,产品都是自产自销。品种有带子、花线、罗底等。花色也比较齐全。当时较大的商号有“太和”“协同”两家。

9.国药业

我国医药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清代,濉溪的中药店已发展为数十家。仅前大街就有“吉盛昌”“玉昌祥”“五福”“万年堂”“泰和春”“普济堂”等12家。这些药店对于中草药的加工、炮制十分讲究,根据药性的不同或生或熟、或炮或炙、或炒、各得其所。不少店还经营鹿茸、西洋参、高丽参等名贵药材。后来有的中药店还增加一些西药。“吉盛昌”还自己炮制丹、膏、丸、散,其中较为出名的有“五福化丹”“小儿震惊丹”“六味丸”“小儿如意丹”等,深受居民欢迎。

10.卷烟业

抗战以前,濉溪仅有少数手工业烟户。上海沦陷后,交通阻塞,货源断绝,上海烟厂倒闭或内迁。濉溪的一些商人和居民看到经营烟卷有利可图,纷纷进行手工卷烟,致使卷烟业畸形发展,据当时卷烟业的负责人李时臣回忆:抗战前仅有10家,1937年至1940年,卷烟业猛增到40余家。前大街出名的卷烟有周玉清的“爱连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