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济渠的名称演变及优化探究

永济渠的名称演变及优化探究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永济渠的名称演变Chapter four evolution of the names of Yongji canal永济渠之所以叫永济,是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之意。永济渠的前身是曹魏时开凿的白沟,曹魏白沟的前身是清河古道。永济渠在北宋时期称为御河。进入北宋,契丹人势力南渐,后宋与契丹以白沟为界,永济渠北端的涿郡一带沦为契丹人辖区。永济渠称“御河”,这也是一种泛称,早在唐朝就有这一称谓。永济渠在民国后始称卫运河。永济渠是隋唐大运河中最长的一部分。

永济渠的名称演变及优化探究

第四章 永济渠的名称演变

Chapter four evolution of the names of Yongji canal

永济渠之所以叫永济,是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之意。《元和郡县志·卷十六·河北道一·贝州》载:“永济县,本汉贝丘县地,临清县之南偏,大历七年,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西井永济渠,故以为名。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武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

永济渠的前身是曹魏时开凿的白沟,曹魏白沟的前身是清河古道东汉建安时期,清河由黎阳诸山的泉流汇聚而成,其河在黎阳以上有一条以莞水为源的小河,名白沟。曹魏白沟是黎阳天然白沟的人工延伸,其延伸部分的河道上游是淇水,下游是清河。历史记载,自曹魏疏通白沟以后,上起枋堰,下到今清河县一带的清河,统称为白沟。《元和郡县志·卷十六·河北道一·相州》载:“内黄县……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白渠即是白沟,是曹魏旧渠,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北征袁绍时修凿的。隋开永济渠的上游部分,是在曹魏白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开挖而成的,它的循经方位就是曹魏白沟的旧河道。白沟又是在西汉时期的屯氏河故渎的基础上开挖而成的。《畿辅安澜志》载:“卫河,古清、淇二水所导也。汉为白沟,亦曰宿胥渎,隋为永济渠。”《禹贡锥指·卷十三下》载:“永济渠,即古之清河,《汉志》之国水,《水经》之清、淇二水。曹公自枋头遏其水为白沟,一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

永济渠在北宋时期称为御河。历史网《山东段运河在古代社会中的发展演变》一文中表述:唐末五代时期,黄河连年决口,永济渠因之淤塞,已难以全线畅通。进入北宋,契丹人势力南渐,后宋与契丹以白沟为界,永济渠北端的涿郡一带沦为契丹人辖区。时沁水入黄河的河口也淤塞不通,所以,北宋时的永济渠只剩下了当中一段,人们习惯上称其为御河。《畿辅安澜志》载:(永济渠)“宋、元曰御河。”

永济渠称“御河”,这也是一种泛称,早在唐朝就有这一称谓。《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载:“开皇八年……开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载:“汴渠……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堙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柳,炀帝巡幸,自江都宫入于海。”《太平寰宇记·卷十五》载:“《十道志》云:‘自南北朝,彭城为要害之地,隋凿御河已来,南控埇桥,以扼梁、泗,历古名镇,莫重于斯。’”唐人诗文中,将环绕京城的护城河亦称“御河”。王之涣《送别》诗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永济渠在明朝改称卫河,因御河流经的地方多在春秋时的卫国,一直沿用至今。明代以后,卫河变成了京杭大运河重要的辅助通道。明清两代,卫河是南北运输的主要通道,“凡漕粮入津、芦盐入汴,率由此道。”(www.xing528.com)

永济渠在民国后始称卫运河。当今的卫运河是由漳、卫河于徐万仓汇流后至四女寺一段河道。河道长157公里,两岸堤防总长320.5公里,是冀、鲁两省边界河道。

《永乐大典·顺天府志·沿革》云:“……隋大业七年,因开渠通辽,乃于县西置通泽县。”(注:此处的县指永清县)《永乐大典·顺天府志·河渠》云:“通辽渠在县西北五里通泽村发源,至县西南流入霸州淀泊。”

“互动百科”上记述:唐代废弃永济渠南段后,其中段的主要水源中,丹水是沁水最大的支流。丹水的支流长明沟亦称小丹河,与清水相连,曹操开白沟后起到了增加白沟水量的作用。唐代以后小丹河仍然是永济渠的重要水源,至清康熙年间仍有引丹济卫的详细记载。这条由今博爱县经武陟修武向东连通卫河的河道后来被称为运粮河。

东移后的永济渠史称京杭大运河,它自元朝开挖后,一直航运发达,直到清光绪年间,河船仍可从卫河水运直达天津海河。

永济渠是隋唐大运河中最长的一部分。永济渠的开凿,利用了白渠、沁水、清水、淇水等原有的河道。在唐人的诗文中,每多“白渠”“白水”“清河”“清川”“淇水”等水路雅称,实际上就是永济渠。千年流淌着的永济渠,堪称是一条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矿藏的河流。自然的变迁,可以改变它的河道、水色和流向,但由于历代官府对它的维修和利用,历代文人对它的关注和歌咏,就使它的存在形态始终保存在我们的古代文献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