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培|Sun Xupei
张秉政教授和他的朋友们完成了一本厚重的著作《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这本近60万字的著作简直可以看作是隋唐古运河的纸上博物馆,因为它内容全面、丰富、别开生面。
《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以古运河时的通济渠、永济渠为中心,记述了两渠的渊源和演变,考察了通济渠的古代风貌(如水流、变迁、设施和漕运管理等)和沿岸风物(如民风民俗、古代陶瓷等),还用很大篇幅介绍了两渠沿岸约20个城市。
这些不拘一格的介绍,涉及古代这些城市的方位、经济、名胜、风土人情和历代名人等,无不是与大运河血脉相连的。大运河及其沿岸的风物历来是文人墨客讴歌、感怀的对象,比如书中写到的自隋至清的运河纪行诗文考,读来也饶有趣味。
本书绝不只是从各种书籍里提取资料,分析考证。“纸上得来终觉浅”,张秉政的考察团队,由文化学者、民俗专家、新闻记者组成。他们花了3年时间,跨越了5省、两个直辖市,涵盖了30余个地县市进行实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写了很多访谈录,拍了大量照片。这次考察真可谓是一次丰厚的缅怀运河文化之旅,一道视觉遗产的盛宴。
提起大运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部分河道还在通航的京杭大运河,并不知道在淮北市境内还有一条湮没在历史和黄土之中的隋唐大运河。昔日作为帝国的生命线,它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昔日的辉煌已渐渐被人们遗忘。
本书作者传承运河文化,助力城市申遗,发起对静静地躺在地下的隋唐大运河进行文化考察活动,不能不说是一场重大的挑战。至今我尚未看到国内有一部书,全方位多视角,讲述如此有的放矢地沿着以隋唐大运河遗址本体作为文化线路进行的综合考察活动。在这个领域里,本书是具有某种开创意义的。
本书集中了大量的考古研究成果、历史记载的资料,沿岸人民口口相传的故事,以及作者研究的心得体会,把这些丰富的内容烩于一炉,最好的表达形式当然不完全是科学论文,而是平常而又有味的优美的散文(指广义性的散文)。(www.xing528.com)
在这本内容丰富的文集中,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条分缕析、论证紧密的科学论文,又有不同风格的散文,有叙事性的,有夹叙夹议性的,学理性、可读性都比较强,皆体现了作者在运河文化研究方面用力甚勤、用功甚深;再配以大量鲜明的有丰富信息的照片,实现了图文相连,图文并重,增强了可视性,原生态地展示出运河文化丰富多彩的状貌。这是本书又一值得称道之处,很值得人们一阅。
对于大运河沿线的居民,尤其是在隋唐古运河沿线的许多城市的居民,过去也许见过刻在某个青石桥墩上的文字、画在某个破旧建筑上的图案,甚至看到从某个沟渠里挖出的残破的沉船或打碎的瓷片,看了本书以后,他会猛然想到,它们原来与古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他可能会从此成为一个更加热爱和珍惜文物的人,也会对有着悠久历史的家乡和祖国更加充满爱意。因为那些瓷片和沉船所记录的历史,通常都比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建国历史长得多。
我与本书作者张秉政相交相知已有50个年头,他在大学学刊主编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多年,业绩突出,是全国优秀学报主编。他又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作为当时校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取得了斐然的学术科研成果,出了多部专著,获过不少省部级奖。我深知他是一个一心向学、永不止步的人。
他说:“我的梦想就是于青年搞创作,中年做学术研究,老年做乡邦文献。”他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路线图行进的。他又是一位民俗学者和摄影家,在隋唐大运河文化考察中,能综合运用历史、地理、文学、民俗、影像等学科知识,集中考察运河遗存及相关风物。大量实地实物现场考证,使本书科学性、准确性比一般单纯文本学术含量高。两年前,他因这项文化工程踝骨粉碎性骨折,不能走路了。我想,糟糕!他的“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的活动无法进行下去了。没想到他硬是挺了过来,做了两次手术以后,坚持完成了余下的行程。而且在他古稀之年完成了这本大作。为他的著作写序言,我义不容辞。
我在淮北工作过整整10年,淮北是我的第二故乡,对那里有深厚的感情。据秉政他们考察,淮北是隋唐大运河沿岸运河名城之一,为此我更乐意接受这个任务。
于是我写了上面这些感想。是为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