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如果大家都说着不一样的话,那自然很难沟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指定一种语言作为标准语,这就是“普通话”。事实上,不光现在人有普通话,历朝历代都有,只不过叫法不一样,先秦时期称“雅言”,以后称“正音”,到明代称“官话”。
“雅言”准确地讲应是“夏言”,因为在古代“雅”“夏”通假。什么是“夏言”呢?自然就是“夏朝的语言”。夏朝太康以后建都洛阳,所以洛阳地区的语音成为全国标准音并沿袭了近4000年。孔夫子当时就以“雅言”与弟子交流,要不来自五湖四海的弟子们如何听得懂孔夫子所言呢?
到了晋代,“五胡乱华”,中原“雅音”开始南移。不同的政权都会选择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一般来说,北方朝代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朝代一般以建康(今南京)话为标准音。
隋朝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仍然以建康话为主。到了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而扬州话又十分接近建康话,所以在社会上也十分流行。
唐代在《切韵》基础上制定《唐韵》,并决定以首都长安话为标准音,规定各级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同时,由于江南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以苏州话在当时也比较流行。
接下来的宋代,在《唐韵》基础上制定了《广韵》;而元代则以首都大都(今北京市市区)话为标准音。(www.xing528.com)
明代初期,南京话从吴语转变为江淮官话,并成为南方官话的代表。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南京话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官方语言。后来迁都北京,统治者从南京以及附近地区带去了130多万人口。这些人构成明朝北京人口的基础,因而当时北京多数人说的是南京官话,不过此时南京话和北京话已经开始融合。
1644年,清建都北京。满人带来了关外的汉语方言,融合了北京方言,逐渐形成北京官话。由于南方部分官员都说家乡话,上朝汇报工作时皇帝根本听不懂。1728年,清雍帝发布“圣谕”,下令设立“正音书院”,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建议推行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1903年,清政府在《学堂章程》中规定:“各国语言,全国皆归一致。兹以官音(即北京官话)统一天下之语言,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
“北京音”正式成为现在的普通话也经历了一番曲折。清王朝被推翻后,北京官话的标准音地位受到质疑。1913年2月15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会上,南北之争依然激烈。后来,先后推行了不论方言逐字审定的“老国音”和以比较简单的北京音为标准的“新国音”。新中国成立后,决定不再称“国语”,而叫做“普通话”。后经投票决定,以北京官话为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其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