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是古装剧尤其是古装官场剧中经常出现的称呼。一般来说,宰相和丞相都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官员,所以有些人会认为它们是一样的。可事实上,“宰相”并非“丞相”,而且在历史上压根儿就没有“宰相”这个官职。
首先说“丞相”,这个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自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到汉文帝初年,又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此外,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改称为相。
唐宋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但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下。明初,中书省左、右丞相权力极大。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事务。至此,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被废除了。
再说“宰相”,它通常泛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级行政长官。所谓“宰相”,即“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所以说,“宰相”其实是对高级长官的尊称,它所对应的官名随着朝代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丞相”其实就是“宰相”,但“宰相”并不一定是“丞相”。
乌纱帽原本是民间的一种便帽,是用来遮风挡雨的,自隋朝开始正式作为官服的一部分,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有意思的是,宋朝的乌纱帽很奇怪,它们两侧的“翅”都很长,而之后的朝代其就要短很多。为什么宋朝时乌纱帽的“翅”很长呢?原来,在宋朝初年,每逢庭上议事,朝臣们就交头接耳,于是宋太祖赵匡胤便决定给乌纱帽加上长长的“翅”,防止朝臣们“私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