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爱给孩子起个小名,这家的孩子叫“狗剩”,那家的孩子叫“富贵”。其实,这事儿在古代更常见。
据有关史料记载,小名兴起于秦汉之际。汉朝时,取小名的习俗已经十分流行。例如,吕后的小名为“娥妁”,汉武帝外祖母的小名为“臧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这说明“犬子”当时是司马相如的小名。宋人王楙在《野客丛书》中解释道:“所谓犬子者,即小名耳。父母欲其易于生养,故以狗名之。……今人名字犹有此意,其理甚明。”由此可见,到了宋朝的时候,小名依然在流行。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取小名呢?其实从一个个熟悉的小名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第一种情况是讨个吉利,如叫“宝儿”“喜儿”“来福”等,都直接表达了起名者的美好愿望。第二种情况是以排行而命名,或出于迷信特意取用,像“阿三”“阿四”“重七”“重八”和“铁蛋”“柱子”之类,既暗含亲昵怜爱,又有卑贱易养活的意思。第三种情况是为了叫起来方便取一些朗朗上口、好记好叫的名儿,可能会借用身边的金石、花鸟、鱼虫甚至是禽兽之名,如“虎头”“文豹”“锁儿”等。
关于给孩子取卑贱的小名,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民间有个说法,说阎王殿手下的勾魂鬼,不喜欢太精明的娃娃,所以专勾那些聪明伶俐的娃娃的魂儿。如果叫它看上,魂儿一勾,不死也会成大傻子。于是,很多父母虽格外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偏要起个格外俗气的名字,让他(她)藏匿于“傻娃娃”之中,叫勾魂鬼找不着、看不上。更有不放心的父母,干脆给孩子起个丑名或贱名,如“狗剩”。(www.xing528.com)
如此说来,这父母们实在是爱子心切才出此下策,所以那些对自己曾经的小名感到丢脸的人可别记恨父母哦。
“名字”在古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如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所以有人叫他关羽,也有人称其关云长。通常,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名字的作用,清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一般说来,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叫字而不叫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