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资降低变为跌份儿的产生

工资降低变为跌份儿的产生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旧时的戏曲行业和一些服务行业里,工资发放的规矩是将总收入分成份儿,然后按职位高低进行发放。时间久了,业界逐渐流行起一种有趣的说法:得到足份儿的“工资”就是“够份儿”;拿不到足份的“工资”就是“不够份儿”。“份儿”就在这时与身份地位和面子产生了联系。再后来,能够拿到足份“工资”的人,如果“工资”涨了,人们便称之为“拔份儿”;如果“工资”降了,那就成了“跌份儿”。

工资降低变为跌份儿的产生

平时丢了面子、失了身份,人们总会自叹“跌份儿”,有时也会说“丢份儿”。不管怎么说,这“份儿”显然就代表了身份和面子。有人就不明白了,要说把东西分成份儿很好理解,可是把身份和面子看成“份儿”似乎就不那么恰当了。

原来,这里的“份儿”本就是指分成份儿的“份儿”。在旧时的戏曲行业和一些服务行业里,工资发放的规矩是将总收入分成份儿,然后按职位高低进行发放。以当时的戏班为例,通常,班主和头牌拿大份儿,而其他人按照职位类别、人头等条件拿自己的份儿,有的人可以拿到几份儿,但有的人只能拿到半份儿。

时间久了,业界逐渐流行起一种有趣的说法:得到足份儿的“工资”就是“够份儿”;拿不到足份的“工资”就是“不够份儿”。行业之中自然是有人拿得多,有人拿得少,存在份儿大份儿小,于是身份地位便可通过所拿份子一目了然。“份儿”就在这时与身份地位和面子产生了联系。(www.xing528.com)

再后来,能够拿到足份“工资”的人,如果“工资”涨了,人们便称之为“拔份儿”;如果“工资”降了,那就成了“跌份儿”。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工资发放制度逐渐被新制度取代,但是人们却把种种关于“份儿”的说法拓展到了生活中,并借助它的引申义来指代身份和面子。

人们经常把事没办成叫“黄了”,为什么不说“绿了”“黑了”,而偏偏叫“黄了”呢?原来在很早之前,做生意开张时通常要在店外贴喜报,用大红纸写上“开张大吉”四个字。如果生意不好,或者老板要转行停业,门外也会贴关门告示。这时人们觉得再用红纸就不合适了,于是改用黄纸,写上“收市大吉”四个字。就因为这样,人们便把店铺关门或生意失败说成“黄了”。时间久了,“黄了”的这种意思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